首页 理论教育 东阳竹编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成果

东阳竹编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成果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阳竹编作为久负盛名的传统美术,无论是艺术性竹编作品还是实用型竹编产品都广受社会褒奖,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东阳竹编主要有两种传承方式:师徒传承制和工厂培训制。目前东阳竹编工厂以东风竹编工艺厂和东白竹编厂为主。

东阳竹编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成果

(一)传承现状

第一,传承梯队较为健全,有代表性传承人。东阳竹编作为久负盛名的传统美术,无论是艺术性竹编作品还是实用型竹编产品都广受社会褒奖,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东阳竹编手工艺人主要分为高级竹编人才与普通竹编工人。前者是兼具创作与创新的行业领军人才,具有高超的竹编手工艺技能,会在产品中加注自我的审美趣味、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竹编精品。高级竹编人才以东阳竹编传承人为主,目前具有较为健全的传承梯队,其代表性传承人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何福礼,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蔡平义、何红兵、黄学敏、何大根、胡正仁、何红亮、蔡红光等7人(表1)。

而普通竹编手工艺人主要负责简单的竹编工艺作品或实用型竹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序。这两类人才作为竹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前者是开拓高端市场、传承发扬竹编技艺的翘楚,后者则能满足批量生产竹编产品的产业发展需求。

表1 东阳竹编高级人才(一)

来源:新《东阳市志》长编初稿。[125]

第二,师徒制与培训制并存,以师徒制为主。东阳竹编主要有两种传承方式:师徒传承制和工厂培训制。师徒传承制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手工艺传承方式,东阳竹编传承人几乎都是在这一传承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如东阳竹编厂创始人马烈玉师从著名清朝竹编艺人马积善[126],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红兵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正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师徒传承制中较为特殊的是有血缘裙带关系的家庭传承制,一般为两代或三代,如中国竹工艺大师卢光华师从其父卢宝琪,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学敏师从其父黄树银,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超飞师从其父胡正仁。而工厂培训制作为竹编产业化发展的产物,是商业逻辑应用于竹编传承的显现,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适合竹编企业发展的擅长流水作业的手工艺人。目前东阳竹编工厂以东风竹编工艺厂和东白竹编厂为主。

由于竹编工艺难度大、学习时间长,较为稳定的师徒传承制仍是当下竹编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工艺美术大师何大根在访谈中说道:“竹编作为一门手艺进行传承,传承人应当学会全部的技艺,而这一过程需要长达数十年的积累与沉淀。”师徒传承制相比于工厂培训制更能保证竹编技艺传承的完整性、纯真性与原始性,其能够培养出竹编传承所需的源源不断的高级竹编人才。

(二)传播现状

传播学中最重要的两种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127]当信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128]目前,东阳竹编主要是进行固定场域内的人际传播,此类传播方式发展较成体系,具有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同时也存在部分依赖媒介的大众传播,在宣传过程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具有传播范围广、可复制性高等特点,但目前尚处于待发展阶段。

第一,以固定场域的人际传播为主。东阳竹编的人际传播主要是固定场域的交流活动,可分为博览会及大赛、展览与体验、学校授课与交流三种形式,在此分类中博览会指规模较大、参与者较多的较高层次的大型展览,而“展览与体验”中的“展览”指有固定场所的较为小型的长期展览。

博览会及大赛对于企业的传播是最为重要的,传承人及其企业扩宽市场主要是依赖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企业能够借此提升在行业内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受限于博览会与大赛的专业特性,对于加深大众对竹编产品的了解作用甚微。目前全国范围内关于工艺美术有非常多的博览会与大赛,但东阳竹编传承人通常参加由官方组织的活动,同时受到金钱和时间的限制,传承人参与此类活动频率大多为每年两三次,并会优先考虑浙江省内活动,以便避免竹编在运输途中受到损坏。

东阳竹编的展览主要集中在中国木雕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或工厂、高校研培会的衍生展览,而东阳卢宅非遗街区则主要进行竹编的体验活动。展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某个项目精选部分有组织的介绍(Presentation)和陈列(Display)。[129]目前东阳竹编最大的展览之地便是在中国木雕馆。虽然馆内主要展出的是东阳木雕,但也设立了中国竹工艺专题展厅及临时展厅,陈列了东阳竹编的部分精品。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在各自的工作室以及工厂也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为前来调研的政府官员、学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前来购买的消费者也能够直接欣赏和试用竹编作品。以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何大根的“何大根精品馆”为例,里面陈列了200余件作品。非遗传承人也会不定期地参加一些高校的研培会,与其他手工艺人进行技术交流,在会后会制作产品,由高校统一管理在全国各地进行展出。除却展览,何大根、蔡红光与胡超飞等非遗传承人也会定期前往东阳卢宅非遗街区的竹编馆展开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竹编体验项目,能够让大众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竹编技艺的趣味性,扩大了竹编在大众层面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东阳市目前也有许多学校将非遗知识的普及纳入了学校的日常教育,以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虎鹿镇中心小学、六石镇中心小学、东阳市技术学校、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为例。其中小学是每周两节课共90分钟,以了解和体验为主,每学期做三四个作品。而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则会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周授课2小时,高等职业学校则会上一整天,约7小时。传承人走进校园能够很好地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其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并为后续的竹编手工艺人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www.xing528.com)

第二,以借助媒介的大众传播为辅。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大众传播主要分为“印刷媒介传播”和“电子媒介传播”两大类。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是利用纸张把信息印成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传播。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是利用电子设备把信息编译成电子信号进行传播的。[130]东阳竹编传播过程对两种媒介都有应用,具体情况如下。

东阳竹编的印刷媒介传播主要是借助书籍和报纸。二者侧重点不同,互为补充。有关东阳竹编的书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阐述东阳竹编的书籍,其作者多为东阳竹编的传承者或专职研究东阳竹编的学者,包含东阳竹编历史、技法、传承人、博物馆等内容,具有代表性的书籍有《东阳竹编》《东阳何福礼竹编艺术馆》《东阳工艺竹编》等书。另一类书籍则是在行文中涉及东阳竹编,主要是把东阳竹编作为东阳工艺美术代表加以介绍,代表书籍有《东阳木雕竹编史料汇编》《东阳民间藏宝集粹》《金华民俗文化读本》等。由于书籍具有强专业性、强知识性、强可靠性,其在东阳竹编的传播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但面向人群较为局限,多为业内人士。报纸作为大众最容易接触到的印刷媒介之一,在印刷媒介传播中具有补充作用,具有价格便宜、受众广、实时性强等特点。通过《浙江日报》《金华日报》《东阳日报》等地方性报纸的报道,大众能够对东阳竹编的时事资讯有所了解。

电子媒介传播分为传统宣传方式和新兴宣传方式两类。对于东阳竹编的传播而言,传统的电子媒介传播主要借助电视节目、纪录片、企业官方网页等进行传播。201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栏目推出了“东阳竹编”专题节目,电视节目的宣传扩大了东阳竹编的传播范围,让大众对东阳竹编有了更多的了解。关于东阳竹编的纪录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官方拍摄,比如《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第一集《一个爆裂编手的诞生》,通过何福礼师徒故事,展示东阳竹编技艺,探究东方文化传承。《了不起的匠人》全网传播量过10亿,如此大的观众体量极大地促进了东阳竹编的传播以及形象的塑造。另一种是民间团体或个人的拍摄,比如B站UP主“谷雨中国”团队拍摄的东阳竹编纪录片,观看量达到1.6万,获赞1524个,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官方网页是东阳竹编企业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通过官方网页,消费者可以得到企业产品的详细信息,但目前存在信息更新缓慢、内容不完善、页面设计不美观等问题。相比于印刷媒介的传播,电视节目、纪录片等传统的电子媒介趣味性强,权威性强,能够促进东阳竹编多渠道的传播,在东阳竹编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新兴的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是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整体呈现出强趣味性、强自主选择性,是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目前,东阳竹编的新兴电子传播已有一定发展,已有少量的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账号。以蔡红光工作室为例,其目前拥有一个微信公众号,两个抖音号,一个快手号,实现了多平台的共同传播。其微信公众号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为554次,短视频号最高粉丝量4.3万人。总体而言,东阳竹编的新兴电子媒介传播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三)现存问题及原因

在传承层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阳竹编从业人员数量急剧缩减,到2018年,全市从事竹编生产的手工艺人仅剩数百人,与20世纪80年代光东阳市竹编工艺厂300余名职工的鼎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31]。通过调研发现,仅剩的手工艺人队伍平均年龄为50岁,年轻群体占比极少。目前东阳竹编较为年轻的传承人或是从事竹编行业的新一代手艺人,以东白竹编厂的胡超飞以及东风竹编工艺厂的何凯舒为例,都出身于手工艺世家,来自行业外部的年轻手艺人则是凤毛麟角。传承竹编技艺的年轻势力严重滞后,这严重影响了东阳竹编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实地采访中,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蔡平义、胡超飞、何大根、何洪亮、黄学敏)都一致认为,缺少传承人是目前东阳竹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传播层面,东阳竹编的博览会与大赛存在传播范围窄、大多局限在行业内部的缺点。而面向公众的最具权威性与规模的展览又依附于东阳木雕而存在,缺少独立的、系统化的展示空间。在学校教育方面,虽然部分学校安排了竹编课程,能够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种子,但主要停留在了解层面,对东阳竹编短期内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帮助。现有的公众号与短视频宣传侧重点不在于竹编产品,而是竹编技艺的展示,虽对于竹编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但无法推动竹编企业的发展。东阳竹编企业的宣传网页存在着页面设计粗糙,内容不完善,信息更新迟等问题,基本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新兴电子媒介传播总体上处于非遗传承人不重视、尝试少的局面。在具体层面来说,微信公众号更新较慢,抖音、快手号拍摄手法简单,内容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新兴电子媒介的优势。

本文将造成东阳竹编技艺断层、青黄不接,传播受限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涉及三点,分别是竹编工艺本身的复杂性、相对薄弱的竹编文化土壤以及较低的篾匠的社会认可度。

第一,技艺复杂难以传承传播。东阳竹编的工艺流程非常烦琐、复杂,其技艺难度系数极高。东阳竹编的编织技法也是数不胜数,在1984年被评为国家工艺珍品的《九龙壁》采用了150余种编织技法。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何大根也曾为东阳竹编创作了《东阳竹编编织技法和图案纹样100例》。除此以外,制作竹编的传统工具涉及十余种。为了应对批量生产的市场要求,东阳竹编开发了现代机械设备,共8种。从东阳竹编的工艺流程、编织技法以及制作工具的繁复中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从零开始学习竹编到独立完成一件竹编产品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以及耗费巨大的精力。复杂的工艺以及漫长的学习过程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竹编行业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学校的竹编教育大多停留在表层的原因。

第二,竹编文化土壤相对薄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东阳竹编在浙江东阳这块土地上已经绵延不绝地发展了几千年,在东阳也积淀了一定的竹编文化土壤。但相比于被称为“中国竹编之乡”的浙江省嵊州市、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而言,传承及保护东阳竹编的意识还是较为薄弱,从事竹编行业的社会氛围相对欠缺,这也成为制约东阳竹编向前发展的原因之一。与东阳竹编共同组成东阳“三乡文化”并蒂奇葩的东阳木雕的蓬勃发展,也对竹编传承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政府以及部分研究机构将资源的天平倾向了东阳木雕,将东阳木雕作为城市宣传的名片,建立中国木雕博物馆、中国木雕城、在高校开设木雕培训班、建立木雕培训学校,这些都让当地人和外地游客将注意力放在了木雕上而忽视了竹编。虽然中国木雕博物馆陈列了部分竹编精品,以恢宏大气的《九龙壁》为例;中国木雕城也有部分商家售卖竹编产品,但整体还是以木雕为主,竹编仅占有很少的一部分。东阳竹编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东阳优异的木雕文化都让人们在同属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竹编和木雕之中,更加倾向于传承、宣传、研究和发展木雕技艺。

第三,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行行出状元”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因为种种原因,人们会对一些职业产生偏见。对于篾匠,民间就有俗语称其“蹲着像孵鸡娘,站起像活和尚”,反映了篾匠做工时的形象不佳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与此同时,竹编艺人的低薪水以及短时间内难以得到高回报也成为阻碍年轻一代从事竹编行业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出现了很多的新型职业。相比于传统的、在世俗眼中社会地位较低的篾匠,这些当下热门的新型职业和工种无疑对年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除此以外,东阳市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院长兼总设计师黄学敏在访谈中还表示,“东阳身为县级市很难吸引人才,尤其是一些营销型的人才”,直接点出了东阳竹编发展存在的地理限制。社会大众对竹编行业的刻板印象、东阳竹编经济效益不足、新型职业的不断涌现以及东阳地理位置的限制共同造成了东阳竹编社会认可度低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