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传承保护的演述场域规律

非遗传承保护的演述场域规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山喝彩歌谣在以上五个方面的传承工作较为突出,基于县文化馆和曾祥泰父子的努力,该项国家非遗的保护进入稳定阶段。但从这五个方面不难看出,当地非遗的保护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工作都顺应了“传承”二字,却忽略了非遗的本质和自身。所以,根据演述场域的标定,并结合喝彩歌谣自身的特质,我们大胆提出几条有关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非遗传承保护的演述场域规律

2014年国务院批准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常山喝彩歌谣”名列民间文学大类之中,传承人为曾祥泰(1933年12月29日—2018年10月24日),他的儿子曾令兵(男,2021年已57岁)也完全继承了他的衣钵,在父亲离世之后继续传承喝彩歌谣。下文是基于笔者对于曾令兵的采访和在县城境内的走访了解,大致梳理了五个方面的传承近况。

第一,从喝彩师傅到喝彩团队。传承人曾祥泰的儿子曾令兵深得父亲真传,他将在外演出的团队表演模式应用到传统的喝彩仪式中去,改变了原有单个喝彩师傅“一枝独秀”的表演状态,形成了商业团队的演出。近几年除了应邀参与演出外,曾令兵做的最多的就是帮县城内东家的各种仪式喝彩。仅在2019年和2020年,曾令兵的团队喝彩次数就超过260次。

第二,协同县文化馆合作成立“常山喝彩歌谣协会”。喝彩仪式在常山地区广泛流传,常山县由6个村镇和5个乡组成,分布着150多位喝彩师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红旗岗镇的冯正义、新昌乡的江花脑和青石镇的王桔凤(女)等。因此,曾令兵和父亲曾祥泰就联合县文化馆成立了该协会,在会成员就是这150多位喝彩师傅。协会每周四定期举行会议,在县文化馆二楼会议室召开,商量有关近期喝彩活动事宜或者交流经验相互学习

第三,县文化馆排演喝彩歌谣相关的舞台剧。为了提高传统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将县文化馆作为“常山喝彩歌谣”的传承基地,并和传承人通力合作改编过去的仪式,将活动搬上舞台。经笔者采访得知,文化馆工作人员潘B、王W两人以喝彩歌谣为背景,创作了舞台剧《最美时代——一生喝彩》。全剧时长23分钟,片头以喝彩歌谣引入,用人生仪礼歌舞表演来诠释常山人的一生。

第四,非遗传承人指导喝彩歌谣走进校园。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的通知,其中就提道:“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108]2017年浙江省举办了“小学地方课程教学评比”,在浙江的各地小学也都响应政府号召落实课程安排。常山县第一小学的张静霞老师,在学校开设了教唱喝彩的兴趣班,老师本人亲自向传承人请教,后在2017年浙江省小学地方课程教学评比活动中,张老师获得了金奖。此外,在常山县第二中学(又名招贤镇中学),曾令兵开设了喝彩教学班级,班级每周四下午固定开课一节,若是有表演活动安排,课程则会持续一个下午,课堂由学生自愿报名,人数不限,目前参与课程的学生有20多人。

第五,喝彩歌词的普查汇编工作。截至2021年,常山县文化馆对歌谣的内容和传承人统计已日渐完善,在普查工作中收录民间遗存的彩词汇集成册的有《常山喝彩歌谣》《常山民俗风情》《民间上梁喝彩习俗》《为企业家喝彩》和《为成山喝彩》五部书集。(www.xing528.com)

常山喝彩歌谣在以上五个方面的传承工作较为突出,基于县文化馆和曾祥泰父子的努力,该项国家非遗的保护进入稳定阶段。但从这五个方面不难看出,当地非遗的保护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工作都顺应了“传承”二字,却忽略了非遗的本质和自身。

所以,根据演述场域的标定,并结合喝彩歌谣自身的特质,我们大胆提出几条有关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第一,重视建房习俗和婚礼习俗。这二者是生发喝彩歌谣的重要民俗事件,也是作为具体演述场域的参考坐标。在完整保留一项非遗的同时,也保护当地人独特的习俗,才是最根本的措施。但是,这里我们必须注意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过去语境那样宏大的视角,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明晰的场域视野,所以对于习俗保护的范围,我们可以根据喝彩歌谣来适当选择,以此降低保护难度。

第二,双向构造典型场景。从静态场景的构造出发,我们要知道上梁仪式的出现,是旧时房屋的结构决定的,然而在当今城镇化的时代,主梁这个结构已经从我们的建房意识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支撑。这也许并不影响人们把进住城镇房屋也称为“上梁”,但却抑制了喝彩歌谣对于过去那种梁木的敬仰和赞颂的生存语境存活。截至2018年,全县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0.7%和69.3%,加之我们开篇提到的当地乡民们固有的观念,这些因素都正面支持着上梁喝彩的存活,但若是这个比例颠倒或者失衡,或许我们也就不得不需要动态场景的构造,即通过表演和刻意地回顾传统,去预设和唤醒受众对于过去习俗和场景的认知,而后再通过视觉建造出典型的场景,以此还原喝彩仪式。

第三,培养和熏陶传统情绪。根据传统的行为指涉这一标定方式,一次完整的喝彩活动,必定是人们在行为和情绪上的全情投入。事实上,要保护好一项非遗,除了在其本身下功夫,很少有人会去构思对广泛的受众提出要求,因为这实在会大大增加保护的难度和负担。实际上,我们可以要求传承人拥有更高的表演素质和引领气氛的能力,以此消解一部分现代人的抵触情绪。例如:喝彩师傅刻意增加同个人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现场的学习和唱祝体验。增加唱和原本的团队人数,以此扩大互动交流的范围,实时对民俗情绪进行塑造。当然,理想的方式还是要通过长期的宣传和培养相应的民俗情绪,但短期的方式却能更好地促进喝彩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