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剧种的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限制,而正是这种看似局限性的限制恰恰凸显了各地方剧种的独特性。”[65]各类风格迥异的传统剧种是地方风土人情、山川风物的演化成果,不同剧种蕴含各不相同的独特内涵,在保护过程中,针对剧种本身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其中充当角色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承效果,传承过程不应该全国上下皆走一条道路。现代化的脚步使濒临消亡的雁北耍孩儿在非遗保护政策扶持下迎来新的生命。传习中心在其中做出不可泯灭的贡献,其既要在行政力量与民众之间进行平衡,还要兼顾剧种本身的存续及工作单位成员们的个人发展需求等的复杂工作。当前,传习中心无论是在设备配置、乐队、演员还是其他管理人员的组成上都体现出更多的专业化。但是针对当今发展的失衡现状,传习中心仍需探索属于自身的发展路径。
首先,在戏剧创作编排方面。一方面,剧目的创作应该依靠剧种本身唱腔、动作、音乐等特征进行,针对与本剧种演出表达不适的移植剧抑或倾向写实的现代戏等的演绎应该加以减少。向经典的、受到观众好评的本剧种传统剧目学习,试图从中剖析其中蕴含的地方认同与人性哲理和价值观,分析剧种能在雁北地区历史上得以传播的基因底蕴,以之为方向进行新的创编。另一方面,创作过程应该倾向于听取传承主体的意见,既要关注“耍孩儿”第一参与群体即演员与乐队意见,还要重视观众这一第二群体意愿的征集,将观演群体结合起来进行舞台艺术化加工,客观取材于雁北乡野,将地方剧种特有的地方性和生活性积极传承。不应过多依赖“脱域”的专业导演及编剧,一定程度的专业性被把关后应将剧目面向实际的地方观众进行“检阅”,在一系列或批评或夸赞过程中打磨本剧种的特有剧目作品,保持特色和自我。
其次,在传习中心管理方面。传习中心现在的演员们以及乐队成员们大都是“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毕业的不同年级学员,成员之间互称师兄师姐,管理人员们是陪伴剧团一路走来的老演员,该组织既具有传统“戏班子”的“人情”特征,却也存在着现实基础上的“单位制”改变需求,这种状况为民间组织向专业组织转变带来困难。一方面相对公平地分配了既有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成员们逐渐安于现状的客观现实。传习中心应该加强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传承过去“戏班子”的部分优良管理可取之处。为演员们提供更大更多的展演舞台的同时,加强成员对于剧种热情的培养,增强演员们之间良性竞争力和主动传承意识。(www.xing528.com)
最后,在观演传承人培养方面。一方面,对于演员群体培养而言,除了现有的“科班”演员们,也应该建立较为严格广泛的传承人筛选机制,向民间群体广纳人才,即使民间艺人群体在“演”的方面有所欠缺,但是针对唱腔本身等其他方面的传承也应该积极加以人才接纳,保持剧种民俗性特征延续,增强“科班”与“天资”各方面的互动和交流。另一方面,针对观众群体的培养应该深化剧种本身独特性方面的宣传,以经典带动整体。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除了要进入农村,更要进入城市;除了到小学,也要到大学;除了演员主动“演”,更应该加以“言传身教”的实践交流活动来增强剧种的吸引力,进而将剧种进校园的目的从吸引观众群体的基础上扩展为挑选优秀表演天赋的演员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