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失衡与演观传承主体培养问题的解决方法

发展失衡与演观传承主体培养问题的解决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非遗传承人的问题,近几年已经被频繁热议。传习中心现在最年轻的2013级毕业的演员们已经经过系统化培养成为传习中心的一员,其在之后的实践中展现出演员群体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针对演员不足的问题,传习中心负责人也在积极想办法应对这种局面。

关于非遗传承人的问题,近几年已经被频繁热议。岳永逸在文章中针对表演类非遗的传承人重要性方面进行论述:“许多表演艺术依托演者、观者、表演场域(文化空间)以及诸多技术设备、传播介质等共同完成。显然,演、观者是表演艺术的核心,传承人与传承机制在非遗保护中尤为重要。在相当意义上,传承人的存在有效保证了表演艺术类非遗作为表演艺术的生命。”[60]雁北耍孩儿表演传承人群除大同市耍孩儿传习中心这一专业组织外,现有两个民间艺人群体,传承人群缺口较大。大同市耍孩儿传习中心(大同市耍孩儿剧团)与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于1979年开始联合培养演员及乐队人员,随着正规学校教育方式逐渐渗入传统戏班教育的训练方式,加之传习中心逐渐倾向为舞台化展演储备演员力量的实践,一些难以调和的培养矛盾在针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侧重方面出现了问题。作为一门表演类艺术,日常训练对身体记忆的塑造和养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且其身体机能的形成受到严格的年龄限制,进入该领域的演员们大都在14岁左右的年纪就开始对身体进行“塑造”。传习中心现在最年轻的2013级毕业的演员们已经经过系统化培养成为传习中心的一员,其在之后的实践中展现出演员群体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

第一,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这种情况导致对学员培养方面存在部分无法调和的问题,传习中心负责人之前与学校进行过多次协商和问题的反馈,但是学校当时因为资金短缺没有能力为学生聘请有资历有经验的专业老师进行日常训练。2014年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正式聘请王斌祥和薛瑞红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对当时在校的学员们进行唱腔的教学。但是戏剧的演绎光有唱腔远远不够,形体等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很重要。

第二,学校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合理。对2013级的课表[61]分析可知,整体设置的文化课所占比例较大,限制了学生的专业唱腔和形体训练的时间。比较矛盾的是,文化课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关于剧本的理解以及现场展演的长远发展也同样重要。2013年毕业的学员如今经常“跑龙套”出现在各大舞台,但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还无法独立撑起舞台,这些演员们的表演仍然需要日后不断磨炼,方可在未来占据重要位置,他(她)们在成为核心传承力量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学戏在当下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平衡。这不仅是现在存在的困境,戏剧艺人们的成就面对诸多主客观的限制条件。老艺人们说:学戏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先天条件好的,一教就会;另一种是家庭贫寒的,学这个来渡难关。[62]当然,现在除了这两种群体还包括一些义务教育阶段对文化专业课排斥的人群。现代社会节奏的繁杂使得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踏入学戏道路上的个体都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学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学成后的回报存在多方面的不协调。正如一位演员在朋友圈中写道:“我学了5年戏,唱了12年戏,苦苦追求了17年耍孩儿艺术,到现在感觉自己很是落魄,身心疲惫,也无能为力,无论是经济,还是人脉,还是朋友圈!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的内心……”[63]这种令演员感叹的现状更应该窥探其背后所具有的社会现实问题。戏剧表演本身对演员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要求兼备,这就表明一个演员在入行前具备了身体硬性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在入行后进行更严格的自我控制。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娱乐化、都市化、快节奏现实下,无疑加大了传承人群的培养难度。(www.xing528.com)

第四,“科班”与“天资”之间传承的较量。针对演员不足的问题,传习中心负责人也在积极想办法应对这种局面。对于耍孩儿的演唱群体除传习中心的科班演员们,其实在地方仍然存在不少优秀的民间艺人演唱者,他(她)们拥有先天的好嗓子,在雁北地方土壤下生长,受地方文化环境熏陶而习得该剧种的部分剧目唱腔唱词等作品。但他(她)们存在的问题在于,虽然唱腔方面可以达到现今舞台化侧重发展的要求,但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身体形体训练,无法站在台上将“唱”与“演”结合起来进行剧目舞台艺术的展现。[64]因此,虽然传习中心进行过这系列工作的探索,但仍无较好的解决方式。

第五,“非遗”进校园对观众群体培养的脱域。一味强调“非遗”进校园活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有所提升,但是对传统戏剧观众群体培养的这种错位现象无疑是冗人的一种“资源”消耗。这种方式将表演的艺术性消解,将其作为一种资源利用,注重一些程式化、舞台化的表现,而缺乏达到真正宣传思想内涵的作用。校园中都是当下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处境以及被丰富互联网文化影响的一代,消耗着传习中心整个组织进行一些展演实践是“演—观”脱域的另一种表现。据了解,该剧种进校园的场所主要是一些较为封闭的县区学校等地方,影响力具有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