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场域

城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场域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从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4]。“各社区、群体” 显然不仅指乡土民众,城市市民和皇家上流社会的传统礼仪、工艺、技能等显然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城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重要场域之一。

我国以前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与之相对应的是民族民间文化。2003年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到2004年8月,全国人大又把法律草案的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3]2005年3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把“民族民间文化”易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在我国是指长期由社会民众创造的文化形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的思想,使民间文化具有浓重的乡土特征与乡土社会紧密相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乡土社会是孕育民间文化的沃土。

事实上,从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4]。“各社区、群体” 显然不仅指乡土民众,城市市民和皇家上流社会的传统礼仪、工艺、技能等显然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范围比民族民间文化要广,应等同于我国习惯称谓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精英文化遗产的集合。因此,仅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民族民间文化,等同于乡土文化,是片面的。事实上,“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和磁石,也是改造人类精神世界的场所。它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5]。城市是孕育人类文化的重要源泉,忽视城市的文化创造,势必造成人类集体记忆的缺失。因此,城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重要场域之一。(www.xing528.com)

当今,我国漫长的农耕社会正迅速向城市化、现代化迈进,城市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照此发展,未来传统的乡村可能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正经历由乡村到城市(或城镇)的转变。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下文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案例为基础,探索城市场域下非遗的保护和发展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