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城市尺度通风廊道构建方法
鉴于定性研究的城市风道构建方法总体上偏简化,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而基于CFD模拟的定量研究方法更适用于中小尺度,大尺度的模拟易受到三维实体模型构建、计算机硬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书提出以城市风道理论为基础,利用地表温度反演、GIS叠加分析以及城市气象数据空间化的方式分别确定出城市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潜在空气引导通道以及城市主导风向气候特征,最后结合城市建设情况综合分析出城市潜在的通风廊道的方法,并从城市总体布局、路网系统、开敞空间系统以及广义城市风道构建的角度提出城市风道的营建方式,为城市尺度通风廊道的构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实证案例探索结论
运用上述提出的城市风道构建方法,本书以杭州主城区为例进行实例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
(1)利用地表温度反演确定了杭州的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
依据杭州2015年5月22日遥感影像图反演出的地表温度可知,杭州地表温度总体呈现核心高、外围低的特征,高温区主要集中于武林核心商圈(河坊街、环城北路以及秋涛路附近)、西湖区东侧成片的密集居住区(翠苑、益乐新村、古荡新村)、下城区和拱墅区内未搬迁的工厂区以及下沙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低温区主要集中在具有大量山体的西湖区、大面积水域的钱塘江、绿化覆盖率高的半山森林公园地块以及白马湖附近。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老城区、工业园区、大型交通枢纽区、CBD核心区以及居住密集区的空间分布情况,确定出16处作用空间;同时结合城郊农田耕地、山体林地、水域以及城市大型公园的空间分布情况,确定出11处可作为冷空气生成区域的补偿空间,17处可缓解热岛效应的热补偿空间。
(2)利用GIS叠加分析法确定出杭州主城区潜在的空气引导通道(www.xing528.com)
依据实际调研数据,以GIS为操作平台形成杭州主城区风流通潜力的五张单因子影响图,并运用GIS叠加分析法将各单因子影响图叠置出城市风流通潜力的综合影响因子图,依此分析判断得出:1)杭州北、西、南三侧绿化覆盖率高的半山公园、西溪湿地、西湖及周边山体、白马湖及周边山体是主城区新鲜空气的重要来源;2)钱塘江、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贴沙河、石祥路、天目山路—艮山西路—下沙路、同协路—机场路、江南大道及11号大街等线性空间的通风潜力较强,适合做空气引导通道。
(3)利用自动气象站数据分析出杭州主导风向特征
选取2005—2015年杭州国家基准气象站点的数据绘制成风玫瑰图,发现杭州夏季和冬季风向差异明显,夏季的主导风向为SSW风(南西南风),平均风速为2.14m/s,冬季的主导风向为NNW风(北西北风),平均风速为2.08m/s。由于城市地形以及下垫面差异的影响,城市内部各点的风向又千差万别。遴选出15个自动气象站点的数据,并按照站点绘制出冬、夏两季的风玫瑰空间分布图,依此图分析统计得,杭州主城区夏季风向以东北风向和西南风向为主,冬季的风向较为复杂,以东北风向、西北风向及西南风向为主,且各风向频率之间不分伯仲。
(4)综合分析得出杭州主城区潜在的城市风道
综合杭州主城区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的确定、空气引导通道的确定以及城市主导风向特征的分析,构建出“两横四纵”六条潜在一级风道和五条横向的潜在二级风道。六条潜在的一级风道分别为:风向以东北方位为主的钱塘江、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上塘河(半段)—余杭塘河、乔司农场—下沙河道中心公园—下沙沿江公园;风向以西北方位为主的京杭大运河;风向以西南方位为主的吴山景区—贴沙河及沿岸公园—华家池—艮山运河公园、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及西湖风景名胜区—六公园、五公园等滨湖公园。五条潜在二级风道均以城市主次干路为依托,分别为:浙窑公园—石祥西路(非高架段)—紫金港;笕桥地块—机场路—环城北路—天目山路—西溪湿地;钱塘江—江东大道—德胜快速路(北侧防护林带)—近江工业区;奔竞大道—江南大道—钱塘江以及钱塘江(滨江公园处)—江晖路—白马湖。最后,针对潜在一级风道提出具体的管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