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城市通风廊道专项规划
针对当前存在的风道规划的问题,可以发现,在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控制“量”,也要提出“形”的要求。前期,需要开展基础气象资料研究,通过气象专家、规划专家讨论论证;中期专项规划的编制内容需要包括指令性内容,例如地块限高、建筑限高、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量化指标,还应包括引导开放空间、建设用地、建筑体量、交通组织、景观系统、绿地系统的形态生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形态与城市气候的作用机制,理清其中的影响因子和作用规律。其次,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快对城市风道选取精确度的研究。目前,风道研究主要基于遥感、GIS与CFD集成技术,以实现城市风道空间布局。但是,由于缺乏城市三维空间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的支撑,目前的城市风道规划研究很少有定量分析与三维空间模拟,很难向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层次与深度推进。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分析城市环境的污染状况、城市通风状况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可对城市通风能力更好地进行定量分析,并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加强大气监测及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2.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
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职责交叉、分散,导致规划标准和技术规范难以统一的问题屡见不鲜。自从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全国正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在下一步“多规合一”中解决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规范统一问题。目前,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还未有具体的关于城市风道规划的内容,也缺乏风道规划的技术导则。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城市风道的建设标准,但是存在只针对一条风道简单地提出建设标准的现象,未考虑到同样等级风道的相互联系或是分级建设风道的问题。尽管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通风廊道的建设,例如北京、长沙等,但在实际规划中,规划师不仅要在宏观上引导城市用地的布局,还要在微观上引导具体开发项目的形态生成,这也是将两者建立一个因果链的过程。只有更好地将城市设计与新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整个城市才能成为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机器”。
在规划体系上,应该重视风道的重要性,将城市风道规划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风道的规划和建设不是一个短期工程,其构建、运作和维护需要制度、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保障。城市风道的建设必须从空间规划体系的整体构建层面来考量。应将城市风道的规划和建设纳入空间规划体系中,突出其战略地位。此外,为了保障城市风道实施的有效性,还应针对城市风道范围及周边地块进行统筹研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控制指引。对中心城区各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退让、建筑朝向、广告设置、市政道路等进行统筹研究,为下位规划的编制和建设方案审批提供技术依据。
3.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城市风道研究涉及土地、规划、建设、气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及技术要点,风道建设更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深度参与。目前,城市风道的建设实施缺乏一个多部门协调综合的管理机制,相关的职能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协调度不够等问题。有专家认为,城市气候环境问题频发是由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对气候空间规划策略缺失,政府下设的各部门之间,如气象、环保、规划等部门间缺乏沟通,规划设计人员缺少城市气候应用教育与培训等多方面因素所致[19]。我国行政体制复杂,在面临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时,由于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晰导致两个或多个部门“管理真空”的问题屡屡出现,各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机制和综合管理机制。例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建设指标问题往往只考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风貌景观等要求,而缺乏通风功能对建设指标及建筑形态的要求,出现“管理真空”。而在城市设计阶段,由于前期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缺乏对气候条件、气象数据的重视,因此设计中缺乏对风环境的认识,导致成果的疏漏。因此,在将通风研究纳入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后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协作机制。我国根据2018年提出的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纳入其中。事实上,这次机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作用,为城市风道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注释】
[1]Nikolopoulou M,Baker N,Steemers K.Thermal comfort in outdoor urban spaces:Understanding the human parameter[J].Solar Energy,2001,70(3):227-235.
[2]郑悦.基于城市风道构建的城市设计优化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7.
[3]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9):49-54.
[4]李军,黄俊.炎热地区风环境与城市设计对策——以武汉市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2(6):54-59.
[5]祝亚楠,胡纹.城市设计中基于不同主导功能区的风环境优化策略[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
[6]郭廓.基于自然通风效能的大连城市形态设计策略——以星海湾区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www.xing528.com)
[7]石邢,李艳霞.面向城市设计的行人高度城市风环境评价准则与方法[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5):22-27.
[8]陈宇.风环境导向的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5,31(4):61-66.
[9]李雯霏.结合气候条件的金帛岛城市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6.
[10]张雅妮,殷实,肖毅强.气候适应性视角下的河道空间城市设计评价和策略研究——以广州市荔枝湾涌改造一期工程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3):73-79.
[11]吴鑫,曾佑海.基于CFD技术的城市风环境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4):158-159.
[12]王晶.基于风环境的深圳市滨河街区建筑布局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3]Givoni B.Urban design in different climates[J].Givoni,B.Urban Design in Different Climates WCAP-10,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Geneva,1989.
[14]任超.城市风环境评估与风道规划——打造“呼吸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5]汪琴.城市尺度通风廊道综合分析及构建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6]李军,荣颖.武汉市城市风道构建及其设计控制引导[J].规划师,2014,30(8):115-120.
[17]匡晓明,陈君,孙常峰.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城市街区尺度绿带通风效能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9):91-95,157.
[18]Lin M,Hang J,Yuguo L I,et al.Quantitative ventilation assessments of idealized urban canopy layers with various urban layouts and the same building packing density[J].Building&Environment,2014,79(8):152-167.
[19]任超,袁超,何正军,等.城市通风廊道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4(3):52-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