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9创作油画
《自画像》 60×6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1》 150×15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2》 150×15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3》 100×8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4》 100×8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5》 100×8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8》 100×8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9》 100×8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10》 100×80cm 2005年 布面油画
《陈迹-11》 100×80cm 2007年 布面油画
《陈迹-12》 100×80cm 2007年 布面油画
《陈迹-13》 70×80cm 2007年 布面油画
《陈迹-14》 100×80cm 2007年 布面油画
《陈迹-15》 100×80cm 2007年 布面油画
《陈迹-16》 100×80cm 2007年 布面油画(www.xing528.com)
《陈迹-17》 80×100cm 2007年 布面油画
作品《梦魇》系列,这些充斥着残酷、绝望、无助、失落、痛苦与无奈气息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给我的人生增添了神秘的预言性。2009年夏季的一个傍晚,我慌张、不知所措地离开了家,独自开车去了另一个城市,开始了我梦魇的生活体验。在那间尚未装修的画室,我在水泥地上打一个地铺就开始了痛苦的创作。创作是心酸的,因为要把尚未愈合的伤口,反复地撕开去看。决堤的泪水肆意流淌在无眠的夜晚,画画停停,难以完成。一直到2011年孩子出国读书,我才开始重新整理它们,结集成册,以此作为那段艰难时光的见证。
我尝试不同的材质:纸、木板、宣、卡纸,坦培拉、布面油画。这些材料的负重使得本来就讲究内在戏剧张力和表现的作品,有了更浓烈的叙述性。然而,这种创作手法在以观念、装置、行为为主流的艺术界显得十分不入流。我尽量把黑白处理得单纯一些,很多人对我的作品中的悲观个人情怀不予认同。但我认为这就是创作,而且秉持这个想法走过了30多年。如果我们把客观和主观想象成一个类似地球的球体,客观在北极,主观在南极,从北向南,或从南向北,在这种无限可能的选择性中,我要追求自己的表现。
多年来,我通过身体和精神去探讨兼有绝望与希望的主题,通过使用铜版画、油画、水墨等绘画技法,表达内心的惊魂。这个创作母体已融入我的生命,悄无声息地与母性融合,画面里一个孩子、一个母亲的形象反复出现。在作品尚未完成时我又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心痛地放下了我的创作回到了家中。因此,《梦魇》系列整个创作过程由2009年延续到2011年。我试图凭借作品去探讨“一个母亲的无助”这个主题。但这个想法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具体,相关的重要元素是在实践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事实上,我的想法是在创作过程中开始一点一点形成,在试验进入尾声的时候,我的整体设计也变得清晰。当一切都清楚明朗时,我充满了希望,如同看到了一个婴儿的诞生。
《梦魇》系列通过自传体的叙述,分段的创作,迥异的题材与材质,呈现了我的世界。我的母性之爱,如颤抖的游魂,播散着神秘凄厉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作品里被表现得无以复加。从个体意义上,我完成了对记忆的复原和延伸。作品中的母子场景和偶然的自发关系,似魅影游弋于现实,黑白两色中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希望。绘画就是描绘自身生活的历程。
《梦魇》是一种内心的纪实,或者说是一种主观的纪实,浸透着我中年的记忆,尤其是“无助”,它像一种妖怪,有着尖刀一样锐利的爪牙,无情地刺痛我。暗夜中的噩梦总是悄然隐藏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如箭矢般袭击并射中我身心的每个部位。在我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母亲闭目蜷缩在水泥地上,身上趴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
周青
2007年写于北京香颂
名称:《唱戏-十字架系列》 材料:布面油画 时间:2009年
一组一组头像组合,说得是众生百态,自然会用笔极简,人物相貌各异,五味杂陈,却有这般“榜样”云集。我要表达的更多是现实存在的内容。我们正经历着国家快速的发展变化,成长下的理想,梦想被煽动被鼓舞的时候,渴望也常常被调动,这其中也包含着膨胀的不安,这就是创作的初衷。人物面貌相似得有些随波逐流,我的创作便是发掘一些迥然不同,清高孤傲的角色。
你为何被我的作品吸引?我想讲述的是看似普通,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美好鲜亮层面的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资本积累初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挑战,来自日新月异变化的挑战,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人有时会受伤,有时会伪装自己,掩盖自己。我的作品把不同面貌呈现在画面上,因为我想建构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时代。所以我想创作的恰恰是这样的一群相貌,每个画像出场,都会很抢眼,光彩闪耀。我觉得这很适合我的主题,都是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的。有时觉得作品组合太少了,甚至期待更多的面貌来丰富内容,就像是听一段很好的音乐,你就会想知道更多,听一段打动了内心的故事,就希望听到其他的前传和后续。
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一张面孔可以被视作是某一社会群体的一种文化反映。所以时代不同、地域相殊,不同人面孔上的表情也总是大相径庭。这种种差异既有个体的原因,更有时代精神的原因,或者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不同,造成了面孔情态的不同。尽管人的面孔是自然的,但是面孔上的表情、对这种表情再现和解读的方式都被彻底的文化阐释了。因此人的面孔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微小的切面,折射的不仅是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同样还涉及观众对这一“社会之脸”的解读。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和别人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唯一不同的是我的性格。
我有时会死要面子,它能让我使出全身的力气,为顾全它而奋力拼搏,它能使我保全外观上的完美,为我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反思,它能补充我心灵上的空缺,促使我去做一个完美的人。人生的各种形态,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令人欢欣的,也有令人忧愁的。正如人有不同的追求,经历悲欢离合,尝尽酸甜苦辣、看尽人生百态。
青娥
2011年秋写于天津芳林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