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各省会馆历史概述

天津各省会馆历史概述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各省会馆、同乡会、公所的简介自乾隆四年至1931年,这192年中,在天津先后成立的会馆、同乡会、公所中除有些会馆公所,如中州、济宁、邵武、吴楚,潮帮,登莱、延邵、高阳诸会馆和浙江纸帮会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情况难以追寻外,据1956年各省会馆办理结束时,移交天津市民政局的资料,仅存有江苏、庐阳、闽粤、浙江、江西、怀庆、云贵、安徽、广东、山东、山西等11个会馆。

天津各省会馆历史概述

谢鹤声 刘炎臣

一、各省会馆的成立

由于天津当南北交通要冲,为沟通南北物资交流贸易的枢纽,商运频繁,住津的外埠官僚商人日渐增多,因而一部分官僚富商为了便于同乡之间在商业上的业务联系和同乡的友谊团结互助,扩大势力,以巩固同乡在天津的地位,先后发起组织会馆或同乡会。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官僚政客、买办为主发起组织成立的,如云贵、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会馆及庐阳公所等;另一种是以行帮、商人为主发起成立的,如山西、闽粤、山东、怀庆等会馆和登莱鲁北同乡会,这种会馆极富于行帮性。

二、各省会馆、同乡会、公所的简介

乾隆四年(1739年)至1931年,这192年中,在天津先后成立的会馆、同乡会、公所中除有些会馆公所,如中州、济宁邵武吴楚,潮帮,登莱、延邵、高阳诸会馆和浙江纸帮会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情况难以追寻外,据1956年各省会馆办理结束时,移交天津市民政局的资料,仅存有江苏、庐阳、闽粤、浙江、江西、怀庆、云贵、安徽、广东、山东、山西等11个会馆。兹将移交民政局的11个会馆情况简介如下:

1.闽粤会馆

地址正门在北门西,后门直通针市街(现第二中心医院旧址)坐北向南,成立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至1956年结束时,已有217年历史。它在历史上是理监事制,由潮州、厦门两帮在天津的驻庄经理潮帮的万世盛,厦帮的苏万利轮流担任管理。在管理中,行政、财务是分开的。如轮到潮帮管理时,须由厦帮掌握财政,轮到厦帮管理时,须由潮帮掌握财政,以资互相制约。后来由于两帮在津成立的驻庄较多,参加管理的也随之增多了,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是由两帮中的9个在津驻庄的经理轮流管理。“七七”事变后,会馆管理大权操在兴发号王远勃、同泰号曾幼铮、福兴泰叶荣宗、立丰栈陈其权、同安裕的许凤轩等5个经理手中,推举王远勃为董事长,曾幼铮为副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理监事制为委员制。

解放后,又形成董事制,仍是由两帮中的5个驻津的经理王远勃、曾幼铮、叶荣宗、陈其权,许凤轩等组成。在这5个董事中,又推出潮帮的王远勃为董事长,厦帮的曾幼铮为副董事长。

1953年天津市卫生局在北马路兴建第二中心医院,曾征用该会馆房基地,由该会馆拆下来不少砖瓦木料,卖出得款近30,000元。在1956年该会馆结束时,共有职工6人,正副董事长各一人。副董事长曾幼铮与3个职工合资开设土产贸易行一处,土产公司争取他们转业,但他们表示愿利用会馆的一部分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不参加转业学习。正董事长王远勃自己经营一个土产贸易行,他表示愿将其经手的潮帮房产交政府,自己参加转业学习。

最后该会馆结束时的不动产和动产等财产情况,计有出租的房屋444间半;义地有两处,大直沽义地50亩半,程林庄义地47.1亩,合计为97.6亩;建设公债3700元,现金15000元。全部按照山西会馆在1952年移交政府时办法处理,房地产全部移交房地产管理局,义地问题赶速催促坟主和浮厝灵柩本主限期办理迁葬手续后,土地交公用局,动产交财政局接管。

2.豫章会馆

豫章即江西省的别名,故名豫章会馆,俗称江西会馆。位于北马路万寿宫胡同,正门在北马路,坐北向南,旁门在万寿宫胡同内,仍有豫章会馆金字匾额遗迹。成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1956年结束时,已有203年历史。该馆也称万寿宫,供奉的许真君偶像,即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许仙,名许逊字敬之,晋汝南人,家南昌,相传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7年)癸酉敕封南昌许真君殿为万寿宫,准予粉饰红墙,用琉璃瓦铺盖,俨如宫殿,相沿至今,因豫章会馆供奉许真君,故称万寿宫。凡来天津的瓷商航海中途遇有风浪时,皆焚香祝愿祈祷许真君降临保佑,富有迷信色彩。该会馆于庚子年(1900年)毁于大火,又由瓷业商人集资重建,有大殿一座,东西酒楼各一幢,罩棚池子一座,池子前有戏台一座,东西平房几间,作为会客室及值班人办公室用,前院廊子的西南有长班室、厨房厕所等,院内有棵老树,蔽日参天,古色蔚然。后又创办旅津江西小学一处。民初时期,张勋、万绳栻担任江西同乡会董事长,天津沦陷时期满清官僚李盛铎之子李少微,担任过副董事长,伪社会局长钮传善担任过董事长。解放前夕,会馆的最后负责人是太安丰保险公司经理邓少丞(江西省南昌人)任理事长,宗墨林、涂宗鸿、涂宗国,胡远禔、赵仲轩、曾玉民、熊述陶、王福曜等9人为董事,另有职工1人。

出租的房屋220间,义地20.674亩,为民初张勋(少轩)和直隶印花税局局长方治(宣甫)等出资购买的,在宜兴埠二道桥设义庄,在解放前夕国民党陈长捷作困兽之斗时,毁于炮火。此外尚有建设公债100元,在1956年结束时,按照山西会馆移交办法,由邓少丞办理向政府移交,动产移交财政局接管,房屋土地移房地产管理局,义地葬埋的棺椁灵柩和浮厝的棺柩从速催促坟墓家属办理移葬后,交公用局接管。学校移交教育局接办。

3.怀庆会馆

地址在红桥区粬店街旧门牌32号(新门牌28号),成立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当时是为了解决由河南怀庆来天津的药材商的居住和存储药材而创设的。因当时怀庆各药商来津经商者渐多,没有相当的房屋院落居住和存放所带来的药材,乃由药商张连堂等30多家发起,由河南旅津药商集资,购置房屋一处,以便怀庆药商来津居住。

后来由于铁路交通便利了,各药商渐渐地赴汉口香港等地长期驻庄,在天津居住的药商只剩下两家。1937年因会馆无人负责,公推阎怀青主持会务。1943年成立同乡会,选出常务、监察、评议等委员,及常务王昱东、张庆元、史安澜、阎怀青。嗣因王昱东、张庆元去广州,即由阎怀青负责管理会务。

该会馆最后共有董事4人,其中有2人回河南原籍(1人已死),在天津的董事2人为阎怀青和史安澜。阎怀青于1954年病故,史安澜在东局子开设牧场,会馆事务久不闻问,他自己已不承认是董事,所以不愿过问会馆事务,都由他的老婆胡秀贞代管,因为她不是推选的,屡次催促召集董事协会选举负责人,但始终未办,会馆组织已无形解体,当时只有临时雇员一人。

作者曾亲自去该会馆调查访问,到粬店街附近打听许久,并无会馆馆址,也无会馆匾额遗迹,来往行人与住户皆谓不知有此会馆。后遇一老者,经询问此人姓崔,时年70岁,据称伊即住在怀庆会馆内多年,并陪我们到该会馆旧址,讲述过去该会馆是坐北向南大门,门楼上有“怀庆会馆”四大字,内分前后两院,中间有戏楼一座,上有罩棚一座,在演戏时如遇风雨天气,可关闭天窗,罩棚下仍可继续演唱,不受任何影响。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不久,该罩棚被龙卷风刮走,房屋也均损毁倒塌,后被房管部门将所有全部房屋拆除,重建住房出租。经过这些年住户不断换房搬迁,老住户所余不多,房屋失修,现已成为破烂不堪的大杂院。当日会馆建筑非常雄伟壮观,风格独特,别具匠心的情景,早已一扫而光,面貌皆非了。

根据民政局提供资料,该会馆结束时的财产有楼房与平房40间,建设公债100元,现金441.68元,在1956年结束移交政府时,按照上级机关批示,对原有动产与不动产均按1952年山西会馆移交办法处理,动产交财政局接管,不动产交房地产管理局接管。

4.广东会馆

该会馆是清末广东同乡上层人物为便于同乡联系友谊、团结互助,继原有的闽粤会馆之后,新建的另一处会馆。位于鼓楼南路东,旧盐运使署,由天津道唐绍仪(字少川,后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凌润台、梁炎卿(怡和洋行买办)等44人发起,经泰常丰、盛祥发、源德泰、裕记、捷茂等商号捐款,历时3年余建成。根据大殿梁(名为断代梁,其檩名为断代檩)上的字迹记载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二月二十七日破土动工”,“光绪三十年甲辰桂月上梁大吉”,“光绪三十三年丙未梅月竣工落成”字样。全部占地面积6619.43平方米(9.93亩),建筑面积2333平方米。全馆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既保留了广东、潮州地区的建筑格调,又吸收了北方磨砖对缝的工艺,形成南北文化交融、彩绘建筑规模较大的一个综合体。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为宫殿庙宇式的正北房,东西两房为配殿,皆有走廊,全部建筑均为磨砖对缝,青石作碱,青砖瓦房,前院南面为垂珠门一道,上悬黑匾一块,镌有“岭海珠辉”四大金字,并刻有“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仲秋”(1907年),前院大殿正面悬有大黑匾一块,镌有“岭渤凝和”四大金字,刻有“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孟春”(1908年)字样,前院有东西两偏门,可通后院戏楼,该戏楼为主体工程,造型雅美,镂雕玲珑,富丽堂皇,为天津仅存的一处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风格的舞台建筑,在全国来说也是少见的。戏楼的舞台是伸出式的,台面深10米,横11米。台口不设柱子,观众视线不受阻碍。舞台上方正中,有穹式藻井,风格独特,并用数以千计的变形斗拱构件,纵横接榫,且有许多凹凸花纹,精致组合而成,能把舞台上的音响很清晰地传到戏楼各个角落。楼下池子为散座,楼上有包厢,可容纳观众七八百人。走廊西面墙壁上刻有碑文留作纪念。玉石碑记共4块,一块为“创建广东会馆碑记”系顺德佘莹手笔,端楷字体工整清秀,文云:“人生斯世,不能离群独立,士就燕间,农就田野,工就官府,商就市肆,群萃而州;处其常焉者也,大丈夫志在远图,天地四方皆其所有,只身万里航海,梯山群之,萃者有时而涣,然一闻乡音,感情斯动,从可知桑梓之谊……”

另有碑记3块,为“纪念建馆捐款人姓名、数额碑记”因年久风化脱落,字迹模糊不清,不易辨认。原文开始尚较清晰,如梁炎卿捐6000两,唐绍仪捐4000两,梁松生捐3500两,徐雨之捐3000两,蔡述堂捐3000两,陈子珍捐4000两,郑翼之捐3000两,黄云溪捐3000两,钟清谿捐2000两,张溶轩捐2839两5钱,陈日初捐2000两,苏星榘捐1283两3钱2分,陈简持捐1000两,黄燮臣捐1000两,陈祝龄捐600两,广发源捐199两,尚有其他捐款人姓名数字,字迹成片脱落,难以辨认,总计共捐银八万两。

该馆工程豪华,别致典雅,拥有风格独特,别具匠心的古典舞台,充分显示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精湛和聪明才智。建馆当时梁炎卿正充任怡和洋行进口船务买办,所用木料,多自广东购运而来。复由同乡担任年捐,就会馆余地,附设同乡养病院一所,凡同乡贫而无力就医者,即可入院疗养,无不称便。

中外驰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梅兰芳尚小云、谭富英等曾在此登台献艺。会馆曾利用这座戏楼做为召集开会的场所,其中包括多次富有历史性的集会。例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应袁世凯之邀,由广州北来赴京,途中8月23日到达天津,次日曾在广东会馆演讲,劝勉国人,同心协力,称雄世界。不久,革命先烈黄兴,也曾在此作过讲演。又如,191年“五四”运动期间,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除参加游行示威,还在这里演出新剧募捐。邓颖超参加演出新剧《伊藤博文》、《安重根》和《亡国恨》等。再如,1925年共产党人安幸生组织天津的纺织、印刷、油漆、海员等20多个工会,在这里成立天津总工会。抗战胜利后,广东会馆又先后改作天津警察教练所,解放后改作学校。

该会馆原设董事10人,于每年1月召开恳亲会,当众投票选举,其名额分配为政界董事2人,广帮2人,工商界2人,洋行2人,潮帮1人共计10人。复由董事10人中互选正副领导各1人,管理公箱1人。

最后改为董事13人,计有杨仲绰,林鸿干、胡稼秋,谭时幸,李寿初,黄绍兴,卓景榕,关锵庭,刘树镛,冼华堂,胡庶园,陆华钦,陈祖瀛。

1916年旅津广东同乡会由陈祝龄等发起在东局子半道之北,就原来所购置之地200亩,划出20亩新建山庄一所,以解决从前在津的广东人旅櫬寄葬在大直沽闽粤山庄义地丛葬己满的问题。从是年冬开始施工,1928年竣工。修建工程,参仿西式,规模宏敞,遍栽花木果树,耗资达5万元。

1956年广东会馆结束时,由杨仲绰,林鸿干等负责向民政局办理移交事宜。动产交财政局接管,不动产交房地产管理局接管。义地移交公用局接管。

广东会馆经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虽多年失修,但整体结构还很完好,在十年动乱中,未受任何损坏。1985年经重修后,焕然一新,是天津市21处会馆中最完整独特的一处。现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

5.山西会馆

该会馆成立于清宣宗旻宁道光壬午二年(1822年),距今己有164年历史。地址原在河北区粮店后街,为山西烟行聚议之旋门,装有金色门钉。前门在锅店街,后门在侯家后,正门上端镌有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翰林院编修祁隽藻在同治元年壬戍季夏书写的金字匾额“山西会馆”四个大字,极为庄重。内分前后两殿和春秋楼戏台,修建春秋楼系由山西众商号募捐,有“建修春秋楼捐过布施号名银数碑记”一块,至今字迹清楚,并未损坏,保存完整。可惜现在已被拆掉,作为门前石阶使用,经作者以水冲刷洗净后,见其原文如下:

建修春秋楼捐过布施号名银数碑记

天津城守营都司郝源捐银二十两,天津后补盐知厅张昌仁捐银八两,西河杂货众号捐银五千两,杂货众商号捐银五百一十三两八钱六分,武茶庄众号捐银一千二百十五两八钱七分,又捐公所银一千五百两,晋六吉捐银六百四十两,黄德隆、晋源泉、晋和源各捐银三百两,盐务公捐银二百两,郭森普、泰铨堂各捐银二百两,景在兹捐银一百七十两,粗茶众商捐银一百零四两,皮行公捐银一百五十两,合兴当、仁记当……共捐四千七百两,……广顺等布店各捐银一百两,范永盛捐银七十四两。公盛号捐银七十二两五钱,长顺成、天庆德、和美胜、昌美公、顺昌协、恒裕永、复聚裕各捐六十二两五钱,降振伍、降振世、降振鞀、降万殊、晋兆泰各捐银六十两,天成丰、源美号、晋德丰、晋裕丰、晋恒德、春晖店、永信号、如松号、如升号各捐银五十两,钱帐行公捐银五十两,敬胜号捐银四十两,源和公捐银三十六两,恒美裕捐银三十五两,万昌号、天和谐各捐银三十二两,日昌德、广兴楼、晋义兴、晋钟兴各捐银三十两,和美号捐银二十八两,万盛永、永隆裕、各捐银二十七两、蔚泰号、复兴号、万顺号、张映门、邓玉书、广兴布店各捐银二十四两……。以上共计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一两七钱三分。”

后殿供奉着关羽偶像,以示关为晋人,又重义气之意。另有正院偏院各一道,因当年来津经商者颇多,远隔关山,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到津后投亲靠友,并须数年后始能返籍一次。遇有灾病,无依无靠,救济乏人,因此乃由晋省富商巨贾集资建山西会馆,募集经费,凡由晋省来津经商而患病者,可由会馆照顾安置就医治疗;遇有生活困难,又欲返回原籍者,会馆可以开写路条,并付给一定路费资助救济。该会馆除向当局备案外,并分别设置山西各行业商人集会和办公场所,按照行业不同、分配专用房间。1929年北伐后傅作义在天津当政时期,又重行修建山西会馆。由蔚子丰(颜料业公会会长)召集永信蔚、长胜裕等十几家颜料庄与当行、票号等,成立山西小学校、山西旅津中学,招收山西旅津同乡的子弟入学。在西营门外设立山西义地10余亩,经费仍由各地募集。凡由山西来津死亡者,由会馆予以办理埋葬,来津就业而生活困难者由会馆管吃管住。至1937年1938年间,会馆设立粥厂两处,一处在城隍庙,另一处在候家后。1947年会馆改名为山西旅津同乡会,由各商号轮流值日,选举南桂馨为理事长,后改由赵遂初担任,理事有张秉诚等人,总务为马亚甫,秘书为李楚珍,同乡会会员人数约在七八千人。如太原、临汾、等十三帮均为会员。

该馆解放后于1955年结束,移交民政局,动产移交财政局,不动产移交房地产管理局,义地公墓移交公用局,学校移交教育局接管。

6 庐阳公所

该公所在南马路丁公祠胡同。成立于清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到1956年结束时,有76年历史。是当年安徽同乡官吏为纪念清政府天津道员丁寿昌(甲午海战时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弟弟)而建立的,丁寿昌是安徽庐阳人。其组织是董事制,所有董事都是在安徽庐阳旅津的有钱有势同乡中选举,嗣以变迁,虽有这一组织机构,实则早已瓦解,名存实亡。

解放后,自董事吴辅庭辞职后,即由干事、会计、收租各一人,办理一切事务,上无领导,下无群众,每月开支仅赖房地租收入维持,但以房地不多,入不抵出,除有不少外债,还经常欠交房地产税,负责干事又不按时上班,工作散漫,公所徒有虚名。

经作者至丁公祠调查访问,遍寻不得,街道附近居民均不知有此庐阳公所。只知这附近叫丁公祠,究竟丁公祠在哪里也说不清楚。后由同陞和鞋帽店老职工李墨林同志(时年84岁在丁公祠已住30年),介绍工商联干部王仲儒同志(曾在丁公祠搞过街道工作),乃由李墨林同志陪同访问。据称王的住房就是庐阳公所旧址,即丁公祠胡同3号,王本人结婚时即在此屋内,至今已住40多年了。现在附近老住户很少了,多数是新住户,对庐阳公所都不知道。王介绍当年公所建筑情况,房屋是四梁八柱砖瓦房,东西南北四面均是各五间的大四合院,构造讲究,木料是由南方运来的,分为前后两道院,前院为5间倒座,作为会客及办公用,后院5间正北房,东西厢房备5间,均为磨砖对缝,大门为虎座大门楼,两旁有石狮各一,在“文革”期间石狮被毁,均无狮头,仅余狮身也残破不堪。通过后院往后走,有祠堂一座,内供奉四大金刚与丁寿昌牌位,有黄绫幛遮掩,设有香案、香炉、蜡台(现被自行车工业公司招待所占用了)。这个公所的大门是高台阶,经过多年变迁和失修,现在已变成两级跳坑的大杂院。到1956前后公所的事早就无人过问了,院内任凭住户随意拆改,住户自己垒砌隔断,既有青砖也有红砖,参差不齐。而且每家都设炉灶,烟熏火燎,大好的门窗格扇,糟塌不像样子了。该公所在1956年与天津各省会馆同年结束,移交市民政局时,财产情况有出租房屋58间半,土地18.19亩,上面建有浮房,另有建设公债100元。在结束时对动产和不动产均按山西会馆移交办法办理。

7 安徽会馆

该会馆位于河北李公祠,成立于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是由直隶总督杨士骧及实业家周学熙等募资建立的。后来李鸿章部下将官为纪念李鸿章,集资购置土地,除建立李公祠外,余即捐助会馆盖房出租,另辟地埋葬同乡。

该会馆结束前,负责人周实之,何毓甫、郭望渠、张逸樵、郭治平、陈恩德、方震初等7人。另有职员3人,工友4人。出租房屋312.85间,土地60.02亩,启新、江南公司、盐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股票75.023股,建设公债100元。1956年移交政府接管。

我们曾到安徽会馆旧址察看,当年它是在迁移后的直隶总督衙门(即今金钢花园和第二医院所在地)西首,隔着东箭道与李公祠并列其间。李公祠的旧址大部分现由天津市三十三中学占用,并已改建新楼房。安徽会馆的原建筑已大部分拆除,由天津市乳胶厂改建办公楼和生产车间。另由三十三中学占用一小部分,改建分校。除此以外,在钉着“安徽会馆后街”地名牌的小巷内北部,有一部分原属于安徽会馆的平房,现做为居民住宅,有的虽经过改建,但尚保存了一些原结构,看出旧日建筑的痕迹。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天津各界人士曾在安徽会馆举行追悼中山先生大会。台前高悬中山先生遗像,设花圈挽联,会场仪式极为庄重肃穆,由孙洪伊主祭,宣读祭文,行礼如仪,全体与会者,肃立总理像前,默哀致敬,表示深切哀悼。进步人士、爱国人士马千里、宋则久等均到会。

8.云贵会馆

该会馆在河北宇纬路依仁里4号。成立于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到1956年结束时有46年历史。发起人为直隶总督陈夔龙及其云贵同乡的属员府、道、县等募款兴建,名为照顾同乡来津住宿便利,实际受照顾的很少。最后董事有周静山、薛不器、李迪光、刘国辅等4人,只有1人负责,管理尚好。另有职工2人。(www.xing528.com)

1956年结束,由周静山办理移交手续,动产移交市财政局,不动产房屋移交房地产管理局接管。时有出租房屋317间,土地28.19亩,建设公债700元,现金4519.66元。

我们曾亲去察看了一次,见到依仁里的胡同今犹存在,胡同口砖刻的“依仁里”三字,清晰可辨,为了纪念云贵会馆曾建立于此,现在又钉上一个新地名铁牌,改称云贵胡同。其东侧系与已故大总统冯国璋出租的一片诗经村相毗连。这个会馆从1956年结束后,在经历最近30来年不断变化,原地址多已改变面貌,除依仁里内有7个居民住宅小院,其西首地基已经分由钥链工厂,针织厂二车间、天津制药学校及其附设的实验工厂等几个单位占用,改建办公楼和生产车间,旧日迹象,均已消失,仅存其名而已。

该会馆原有看管人员名倪宴成,昆明人,原住依仁里,已于1963年逝世。其子倪文生,现仍住在依仁里七号院内,据谈:他在青年时,常到这会馆来,见到主要建筑,多是殿宇式砖木结构,现在均已改变旧貌了。

9.浙江会馆

位于北门里户部街。成立于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到1956年结束时,已有70年历史。它是由长芦盐运使严信厚等发起的,以浙江乡祠为基础,在同乡中捐款购置房产,建立了会馆,原办有中、小学及疗养院等,后来学校由教育局接办,疗养院已停办。

最后任董事为陈亦侯、张章翔、谢铁明、吕雪年、王楚章、唐尧夫、邓庆澜、杜永康、李仲威、何孝美、包亨元、陈心泉12人,陈亦侯为董事长,张章翔为副董事长,另有职工10人。1956年结束时由张章翔经手办理移交事宜,当时有出租的房屋826间,墓地91.824亩,空地43亩,建设公债1400元,均移交政府接管。

10.江苏会馆

成立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由江苏大官僚吴大徵盛宣怀等募资建立的。1931年又由杨味云等捐资购置义园、公墓,办理停柩、殡葬,收取殡葬费用。解放后停止办理停柩事宜,到1956年结来时,已有69年历史。

最后董事为阮性言、朱作舟、杨固之、周鑑澄、杨豹灵、施敬康、郭定保、卞燕侯、吴颂年、张务滋、胡仲文、钱尔嘉、钱馨如13人,职工6人。

出租的房屋509间半,墓地66.819亩,建设公债760元。会馆结束后动产移交财政局,不动产房屋移交房地产管理局,义地公墓移交公用局接管。

11.山东旅津同乡会

该同乡会成立于1931年,地点暂借南市杏花村庆善里9号(原山东省登莱同乡会旧址),后迁至大沽南路365号,开始筹备工作,同乡会门前悬有河北省主席于学忠署题匾额一块。筹备会成员有:熊炳琦、吴佩孚、吕海寰、靳云鹏、卢永祥、张怀芝、吴俊陞、潘复、何丰林、劳之常、彭寿莘、王景禧、刘锡三、董政国等70人。推选吕海寰为同乡会会长,董政国、常勉斋,刘锡三、徐峄山为副会长,主任为孙传芳、徐皆平、董文有、董连生。

于1934年至1936年分别聘请宋哲元、张自忠为名誉董事。

根据董事们建议,为了济世活人,应建立医院,收半费或免费治疗,推选张纪正、郭德隆、宋子孚、徐殿元、赵录综为医院董事。

董事刘锡三建议筹办山东公学(先办小学),家境贫寒的儿童可免费入学,由徐皆平(天津大中商报社社长)为校长。

关于义地设置,在未购妥适宜地点前,暂用登莱同乡会在黑牛城的义地,埋葬同乡死者。1945年日本投降后,收回日伪所占会馆的房屋,又创立山东医院。

1946年10月山东同乡会改组,选举靳云鹏为理事长,林稚卿,宋棐卿、徐晓菴、徐皆平、刘锡三、商翔九、赵静民为常务理事。郝任夫、杨文卿、姚博言三人为常务监事,郝为监事长。

1947年2月在滨江道劝业场斜对过,有一家大丰绸缎庄,门首张贴宣传广告,“贱到底”。“”字有污辱山东人之意,当即引起了山东同乡极大愤怒,因此当日有山东同乡一两千人包围该号质问,一时把滨江道的交通堵塞得水泄不通,形势非常严重。山东同乡人怒不可遏,非要捣毁该号不可,立时轰动全市传为新闻。后由天津市绸布纱同业公会理事长高孝伯出面调解,最后由大丰绸缎庄在《大公报》、《益世报》、《民国日报》等刊登陪礼道歉启事后,一场风波始告平息。

1947年山东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灾害,特邀请著名演员程砚秋、尚小云举行义演,募款3万余元交山东省赈济会救济难民。

解放后,徐皆平病故,由登莱同乡会主持人于东川负责,又经毕鸣歧联络商界知名人士,另组董事会,接办学校。山东医院改名津光医院,后来津光医院交由红十字会办理,并将登莱同乡会合并。最后有董事于东川、赵孝博、徐抡一、原正卿、孙俊臣、张言廷、董连生、宋仁甫等,职员2人。

山东同乡会财产有房屋100间半,其中学校借用30间,出租及外借16间半,存柩54间,义地112.65亩其中出租2.96亩,余为义地,建设公债50元。

在1956年结束时,所有动产与不动产全部移交政府接管。

上述11个会馆、同乡会、公所、遵照市民政局指示,根据中央第四次全国城市救济工作会议决定,均于1956年内分批逐步结束,办理移交财产手续。

此外尚有山东登莱、鲁北两同乡会,均在1949年1月同时宣告解体,不属移交民政局之列,兹将该两同乡会情况简述如下:

1.山东登莱旅津同乡会

该同乡会是由山东登州府与莱州府同乡组织成立的。登州所辖地区有鲁东的蓬莱、福山、牟平、荣城、文登、黄县、栖霞、海阳、莱阳,招远等10个县。莱州府所辖地区有掖县、潍县、昌邑、高密、即墨、胶县、平度7个县。上述的地区同乡,以经营饭馆业、粮业的最多,为了加强团结互助,互相支持,就在光绪年间成立“登莱同乡会”,馆址在南市,该会会长为吕海寰、董政国。日军统治时期,由岳福臣(山东福山县人,天津粮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担任该会会长,因对日军献媚,为虎作伥,日军投降后,以汉奸罪被捕入狱,该同乡会随之解散。

1946年由宋子孚、孙俊臣、邹馨泉、于东川、贾砚斋、徐晓菴、林稚卿、刘锡三、赵静民、田江川等重组登莱同乡会,由邹馨泉(山东牟平人,天津粮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担任同乡会理事长,赵静民为副理事长,地址在南市原会址。

该会在黑牛城今友谊路附近购有义地10余亩,平房80余间,浮厝灵柩数10具。1948年冬登莱同乡会为山东部分地区受灾,特邀请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来津义演,募集捐款2万余元,汇交山东灾区救济。1949年1月天津解放登莱同乡会随之解散。

2.山东鲁北旅津同乡会

该同乡会于1946年8月成立,理事长为杨文轩,监事长邢桓卿,常务理事赵子久(德县人,五和百货店经理)、杨泽生(谦祥益保记经理)、刘荣浩、焦驿亭。会址在玉皇阁立人学校内,在西郊区小园村附近购置义地一处,平房3间,办理掩埋同乡死者和浮厝棺木,待运原籍安葬事宜。

1947年秋至1948年春,天津市选举伪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参议员时,鲁北同乡会与山东旅津同乡会密切配合,集中选票,选出国大代表张伯苓,立法委员夏景如,参议员赵静民。

1949年1月天津解放,鲁北同乡会随告解体。

三、会馆的结束

天津市民政局根据中央第四次全国城市救济工作会议的决定“各地对旧社团调查工作,不宜拖延,名存实亡,无人主持的旧社团,均应逐步结束”精神,拟订出对当时尚存的11个会馆,逐步分批结束的办法和步骤。

1.对问题多、管理混乱,或已无人负责的,先行结束。如闽粤会馆、怀庆会馆及庐阳公所,尽快于1956年第一季度内结束。

2.对虽有组织,但已不健全,收入少,开支多的单位,如广东会馆、安徽会馆及山东同乡会,争取在1956年第三季度内结束。

3.对江苏、浙江、云贵、江西4个会馆,定于1956年第四季度内结束。

4.对这些会馆及同乡会所有的房地产,在会馆结束后,按照山西会馆的结束办法,由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全部接收,统一管理。

5.义地和公墓。各义地埋葬的棺木,少者有百具,多则三四千具,此项有主之坟,房地产管理局是不便管理的,即按照山西会馆处理义地办法,由各会馆对原看管人给以定期生活补助,交其继续管理,并登报声明,限期迁葬,逾期不再负责;如坟地有地耕种,可以维持生活,则不另给补助;如此项义地被征用,则由征用单位集中处理,应由各会馆在结束前,与看坟人办清一切手续,报政府备案。

职工安置问题。会馆职工,在结束前的遣散,应由会馆自行解决,适当安置,原则是:

①自己原有副业能够维持生活者,在经手事情交代清楚后,即行解雇,不另发给遣散费。

②年老多病,又无家可归,确实贫苦无依者,可商请救济分会予以收容,也不发给遣散费。如果有家可归或有亲可靠,得酌情发给原支薪资2至3个月的遣散费。

③其有一定工作能力又自愿另谋职业者,可发给3个月薪资的遣散费。如欲申请劳动部门登记求职者,应经人民委员会批准,通过劳动部门登记,遇机安置,原则上是不发遣散费;如生活确实困难,酌情发给生活补助,但至多不超过原薪资一个月之数。如一个月以后,尚未谋得职业时,可按社会救济解决。上项遣散费用,均由各会馆在结束前办理清楚。如自己无力支付,得在所有家具变价款内付给,或由其他会馆结束费内提拨。

对各会馆所有家具、证券及现金等动产,均按照结束清册,全部交财政局接收办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