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1912——1928年间,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天津民族资本厂家迅速增长,行业渐趋齐全,资本成倍增加。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开始至1928年天津民族资本厂家约有2471家,总资本额约82427000元,涉及66个行业,工业人口约4万余人。这与1911年前的天津民族工业作一比较,厂家增加了23倍,资本额增加了近12倍,行业增加了4.4倍。
根据作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天津民族资本工业的情况,列表统计于下(此表系根据《天津商会档案》、《天津工商业》、《中国近代实业志》、《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有关资料编制而成,其中资本额一项多有缺略,因此各行业的资本总额是不完整的,所占比重也仅可供参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民族工业统计表(见下页):
根据表中的统计数字,从资本来看,资本额最多的是纺织工业,其次是矿务,第三是建筑与建筑材料工业,第四是化学工业,第五是食品工业;从厂家数来看,最多的是纺织工业,第二是化学工业,第三是食品工业;从行业数来看,第一是化学工业,第二是纺织工业,第三是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的总资本额是44612672元,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55%。从建厂的速度来看,1912年到1928年十七年间平均每年建厂145家,而1900年到1911年年间平均每年建厂不过是9.9家,增长了14.6倍。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显示了天津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全面发展的速度。
(二)北洋军阀官僚大量投资于民族工业。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超额利润大大地吸引了北洋军阀官僚,因此他们将搜刮来的财富,投资于天津的工业。如周学熙、曹锟、袁世凯、杨以德、王占元、李纯、段祺瑞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北洋军阀官僚大量投资于近代工业是从1915年开始的,并且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
以纺织工业为例,天津的六大纱厂中,有四家为北洋军阀官僚集资创办。其它两家,宝成有陈光远的投资,北洋商业第一纺纱公司的董事兼经理章瑞廷与张作霖有密切的关系。在食品工业中占绝对优势的面粉业,八大面粉厂中的七家都是北洋军阀官僚开办的。化学工业中的永利制碱公司、丹华火柴公司、耀华玻璃制造公司(中比合办)等厂,都有他们的投资。在矿业、建筑材料工业等较大的工业门类中,他们的投资占了绝大多数,这就构成了天津民族资本工业的一个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北洋军阀官僚投资于天津民族资本工业的厂家共约40家。列表如下(见下页):
据上表,北洋军阀官僚的投资总额约达4600万元左右,占天津民族资本10万元以上厂家总数的69%,占民族资本10万元以上厂家资本总数的58%。由此看出,北洋军阀官僚的大量投资,客观上推动了天津民族工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www.xing528.com)
(三)产业结构偏于轻纺。这一时期天津工业整体结构中的主体是轻工业。轻工业产品指纺织、农产品加工、日用品生产、小五金、化学、食品、造纸、服装、印刷、五金等,其资本总额数可达6573万,占全部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82%,厂家数占全部厂家的92%。轻工业所占的优势十分明显,同时也反映出在近代工业中天津重工业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
(注)资料根据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载《近代史研究》85年2期。
(四)大部分的民族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规模小,设备简陋。天津民族工业的投资者,除了北洋军阀官僚外,大部分是中小官僚和商人,一般的工厂资本额都很少,资金周转困难,难于扩大再生产。
作者根据各种资料把注有资本额的企业按资本分类,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注有资本额的民族企业共1281家,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共137家,占工厂总数的11%;资本在万元以下者占工厂总数的89%。这些小型工厂不仅机械化程度低,而且为数不少的厂家仍停留在手工生产的水平。
(五)在这一时期内,前后出现两次建厂高潮,第一次是1915年,第二次是1924年。
1912年~1928年天津民族工业建厂时间统计(见下页)。
注:此表根据商会档案等资料中厂家设厂年月或厂家存在年月整理而成的。虽然只是不完全统计,但也可以反映出天津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1915年天津民族工业设厂的第一高潮是在“挽回利权,兴办实事”社会舆论的激励下出现的。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造成的空隙以及大战后“五四”运动时“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提倡,使民族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于1924年又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三十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和国民党政府连年进行反革命内战等原因,民族工业高潮又开始退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