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石笋街:杜甫考察报告引发的瑟瑟奇观

成都石笋街:杜甫考察报告引发的瑟瑟奇观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与翻阅资料后,杜甫为这一处遗迹写下了这样的考察报告: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杜甫在他这份考察报告里还提到一个怪现象,石笋街一下雨,这个地方就会有“瑟瑟”出现。杜甫的这份考察报告给后世许多学者与热爱巴蜀文化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除了历史记载以外,现在只剩下成都西门的一条街道名叫“石笋街”。

成都石笋街:杜甫考察报告引发的瑟瑟奇观

杜甫作为一个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人,对真理的追寻十分严谨务实。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与翻阅资料后,杜甫为这一处遗迹写下了这样的考察报告(《石笋行》选段):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

在这份报告中,杜甫介绍了石笋的位置、数量和石笋镇水的传说。他说“海眼”这个说法过于荒谬,认为这对石笋可能只是古代卿相墓前的石表而已,不是什么镇“海眼”的法宝。实际上,杜甫这个说法有历史依据。晋代《华阳国志》就记载说,蚕丛“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这就透露了古代蜀人的石崇拜观念。到了开明王朝时期,崇拜大石的传统习俗更为盛行,“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也非常认可杜甫的考察研究结果,同时对杜甫这种治学精神尤其称赞,在他看来,“诗人尖锐地驳斥了迷信的传说,希望有壮士将它掷之天外,以免人民再受蒙蔽,这是有进步意义的。特别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了这可能是古代墓葬的遗迹,更是难能可贵”。

杜甫在他这份考察报告里还提到一个怪现象,石笋街一下雨,这个地方就会有“瑟瑟”出现。这个“瑟瑟”是什么呢?是一种音乐?或者是树叶飘零的声音?都不是!“瑟瑟”这个词是波斯语的音译词(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比如英语音译词沙发sofa、咖啡coffee等),最早出现在北朝史料《魏书》中,是对来自于中亚、西亚地区的各种宝石彩色玻璃的统称。杜甫认为既然石笋与丧葬文化有关,说明此处应该有墓葬,这些奢侈的舶来品很有可能成为墓葬里随葬的装饰品。据史书记载,从东周时期开始,成都西门多是王侯、富商的聚集之地,他们对于“瑟瑟”的喜爱是相当疯狂的,有钱人都要戴,越有钱就戴得越多。生前戴还不够,这些珠宝饰品还要随葬。看来成都人常说“西贵”的说法,古已有之。(www.xing528.com)

这些“瑟瑟”是如何来到蜀地的呢?可以考证的是,在周代,波斯的“瑟瑟”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运到成都。南方丝绸之路就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四川、云南、西藏等中国南方地区对外连接的通道。之前在金沙遗址,我们就曾发现来自印度洋沿岸的海贝,杜甫在石笋街发现这些“瑟瑟”,看来也不足为奇。杜甫这首《石笋行》再次证明了成都在南方丝绸之路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而金牛作为南北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又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线路,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之间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

杜甫的这份考察报告给后世许多学者与热爱巴蜀文化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在宋代时,有一个名叫何培度的文人,还曾经专门去石笋街探访,不过那时候石笋早就消失无踪,他几次三番调查石笋的下落,都没有结果,他把自己的这次探访过程写成了《成都记》:“子美《石笋行》云:在成都西门陌上……今遍问故老于西门外,竟无有也。”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石笋。除了历史记载以外,现在只剩下成都西门的一条街道名叫“石笋街”。如今提到石笋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有座著名的小学——石笋街小学。作为成都知名的,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天之骄子。他们或许也曾幻想过,在这条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经过的寻常街道上,会不会和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头儿,一位不人云亦云的田野调查者不期而遇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