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火纷飞的中原逃往成都,是杜甫的无奈选择。可当他一踏上成都这片神奇的土地,就爱上了这里。作为河南人的杜甫,在看到成都繁华喧闹的都市景象时,不禁感慨:“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这里的深冬时节,树木居然还是绿意盎然。相比他在甘肃一带徒劳奔波的惨状,成都的确让他的心灵获得久违的安宁,他油然而生要在这里安家落户的念头。杜甫在浣花溪旁选了一块地准备盖房,但兜里没钱,只得求人帮忙。好在杜甫人缘不错,靠大家的友情赞助,草堂算是修起来了,而且还把周边环境美化了一番。他的诗记载得很详细——“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这是向萧县长要了桃树苗,还记下了时间地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这是他向绵竹县令要了竹子;他还向家住石笋街的果园坊园主徐卿索求花果苗……这些事情,全被杜甫记在了小本子里,而且他还写下他第一次与石笋街结缘的过程: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意思是,我特地到您的果园坊来讨求花木,然后经由石笋街回到草堂。这是杜甫诗里第一次出现“石笋街”。(www.xing528.com)
房子修好了,绿化也搞得差不多了,杜甫很开心,多次在“朋友圈”里发动态:“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颠簸好些年,终于有了个安乐窝,激动的心情没法掩饰,而且他一有时间就会来个城市深度游。他想走进那些有烟火气的街巷,想看看城市街坊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他在经常来往少城的路上,发现老朋友徐卿住的石笋街上矗立着两尊高达数米、形状如笋的巨石,一问来由,原来这就是石笋,石笋街正是得名于此。
杜甫被蜀地的大石文化所吸引,他试图从过去的文献资料里了解这一切。其实,在蜀地百姓中,一直有大石传说,比如大禹的儿子启,传说是从石头中出生的。大石文化体现了蜀人对其祖先及其生存环境的崇拜。现在,成都不少街名也带有“石”字,比如五块石、支矶石、天涯石、大石西路等,还有这里所说的石笋街。在大石文化中,大石遗迹是大石崇拜最切实可感的产物,曾经是成都的一种特殊城市景观。传说石笋有镇水与治水的作用,《风俗记》中就曾这样写道:“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搬动了石笋,那么洪水就会从“海眼”中冲出来,淹没整个成都,石笋街也因此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