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曾有“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花蕊夫人《宫词》)的水乡风貌。当年马可·波罗来到成都时,不由得赞叹:“有一大川,经此大城(成都)……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因为生活中交通出行的需要,成都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桥梁也非常多。据清末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城区有名可考的桥梁共有一百九十二座。这也难怪有人曾开玩笑地说,成都人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桥,不仅沟通了人际和空间,也见证着城市的生活、故事和历史。在成都北门,金牛区驷马桥就大有来头。驷马桥最初的时候因桥下流淌的“升仙水”而取名“升仙桥”。后来改名为“驷马桥”,这与司马相如的一段励志故事紧密相关。
当年司马相如家境贫寒,是个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不过,但凡文学青年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怀揣着一家人的希望和积蓄,跑到首都长安捐了个官。但时运不济,偏偏汉景帝不好辞赋,这使得司马相如很是郁闷,于是跳槽,到梁王刘武门下,靠写些文章糊口,终于凭一篇《子虚赋》在文坛崭露头角。梁王一高兴,就赐赠他一张绿绮宝琴。就在司马相如以为从此可以平步青云、走上人生巅峰时,他的伯乐——梁王死了。没办法,他只好落魄地回到成都。然而就在这个倒霉的低谷时期,他有幸在“冶铁大亨”卓王孙的府邸遇见了真爱。一张绿绮琴,一首《凤求凰》,一下子就俘虏了“白富美”卓文君的芳心。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我们只能说,司马相如不仅文采出众,还特别会“撩”。两个小年轻私奔后,日子过得并不好。“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眼看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司马相如的事业运又回来了。当好辞赋的汉武帝读到《子虚赋》时,不禁啧啧称奇,心想到底是怎样的奇才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这就有了司马相如第二次长安行。在汉代,成都已经有了“车官城”的美誉,当时的一车套四马称为驷马,是地位显赫的象征,那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高级待遇。司马相如北上路过这座桥时,就立下誓言:“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天遂人愿,司马相如到长安后,以一篇《上林赋》名动京师,汉武帝心潮澎湃,十分赏识他的才华,马上就委以重任,派他返回成都,出使西南夷。于是,司马相如就风风光光地乘着驷马高车衣锦还乡,完成了一个完美的逆袭,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后世,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为此写下《升仙桥》一诗:(www.xing528.com)
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
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
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到宋朝时,时人依凭这个故事,就将升仙桥改名为驷马桥,一直沿用至今。
驷马桥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