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文化之宝:贲园书库与大道金牛

成都文化之宝:贲园书库与大道金牛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大隐隐于市的书库就是藏书界享有盛名的“西南第一藏书楼”——贲园。藏书楼以“贲”字为园名取“气势旺盛、诸事畅达”的古意。除此之外,还有刻书、出版、提供阅读等等,绝不只是“藏”那么简单。严氏父子不是成都本地人,而是沿着金牛道从陕西而来的“蓉漂”。

成都文化之宝:贲园书库与大道金牛

在熙熙攘攘的春熙路附近,一处鲜为人知的宅邸隐藏在闹市的一角。当你走近它时,似乎还能闻到过往的翰墨飘香。1914年,一位叫严遨的学者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书库。在无数个青灯如豆的夜晚,这里曾是许多蜀中文人学者抚卷沉吟的港湾。这座书库仿皇家档案馆,整体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分为上层、下层与地下层。书库基座上雕刻着青狮白象、卷首白云的图像,书库中部的大门为圆门洞,二楼为有西式建筑特色的小阳台。这座书库藏书量很大,有蜀中“天一阁”的美誉,而且藏书质量也很高,有不少极为珍贵的珍本和孤本。这个大隐隐于市的书库就是藏书界享有盛名的“西南第一藏书楼”——贲园。

贲园

它的创建者正是中国著名的藏书家——严雁峰与严谷声父子,而他们的严家祠堂就位于成都金牛区天回镇上。

藏书楼以“贲”字为园名取“气势旺盛、诸事畅达”的古意。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文人,我们对诗人、词人如数家珍,却对另外一个文人群体十分陌生,他们就是藏书家。不少人对藏书家也有些许误解,以为只要爱书而且有财力就行。其实,藏书家不仅仅需要有这样的“硬条件”,还必须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有深谋远虑的规划构想和一份情怀。而且藏书也并非大家以为的仅仅只是书籍收藏与管理,他们要做的工作相当多,比如辑佚、校勘、序跋、作目录。辑佚,就是完全或部分恢复散失文献的原貌,古人常说的“钩沉”也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刻书、出版、提供阅读等等,绝不只是“藏”那么简单。(www.xing528.com)

严氏父子之所以能修建起这样一座积淀中华优秀文化的巨大宝库,还得从严家的发家史说起。严氏父子不是成都本地人,而是沿着金牛道从陕西而来的“蓉漂”。在清代的成都,曾经活跃着不少陕西盐商,严家就是其中之一。从古至今,私人藏书都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撑,而私人能够建起一座藏书楼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这个严先生除了雄厚的财力,还有一股什么样的推动力让他将藏书事业坚持到底呢?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不知道是否有人曾经注意过在工部祠前廊挂有这样一副楹联:

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为唐变雅;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

这副对联的撰写人就是渭南严雁峰。严雁峰是陕西渭南人,出生在盐商家庭,家庭富足,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到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师从晚清文学家、曾国藩的“忘年交”王闿运。他出身书香门第,还是想求个功名,光耀门楣。可惜,他运气不佳,连续几次科考都名落孙山。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入仕之路坎坷,但是严雁峰却发现了另外一件更值得投入的事情——收藏书籍。在一次前往京城赶考的途中,严雁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收书经历,他斥巨资买下古籍,运回四川。途经西安时,又遇到有一千多部古籍出售,他又毫不犹豫重金买下全部收走,回到成都先把这些书寄存在大慈寺和文殊院,马不停蹄地修建贲园。严雁峰酷爱书籍,最后不惜将祖传经营的盐业变卖,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他一生治学修书,几经努力,二十多年间藏书量达到十一万卷。1918年,这位为藏书倾尽一生心血的先生与世长辞。先生病故之时,书库工程才开工三年多,还没有建成,那万卷藏书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