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月城街,老成都人都比较熟悉,距离西大街不远,很多人从这里经过可能也不太在意,知道这个地名来历的人就更少了。其实,此处是原来老西门所在的城门洞。这个所谓的“月城”,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瓮城”,是古代城墙体系的一部分。我国古代的城墙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防护性建筑,城门洞则是最容易被攻破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古人就在城门之外,再修一个大约为半圆形的微型小城。一方面,敌人必须首先攻破小城,才能接近大城的城门;另一方面,守军从大城与小城的城墙上,向下射箭或者抛下滚木垒石,很容易消灭进入小城的敌人。而且,守军如果要出城,也是先出大城门之后,暂时停在小城之中,等大城门关闭了,再开小城门出城,这样,就可以防止守军出城时,被敌人突袭攻入大城门。由于这样的小城形状就像半月,因此被称为“月城”。古时,成都每个城门洞都有月城。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原来之东、南、西、北四门,皆有月城。”
因此,以前成都曾经出现过东、南、西、北四门的四条月城街,而西月城街就是其中的一条。明末张献忠一把火将成都烧成焦土,两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清康熙四年(1665),由四川巡抚在整个废墟上重新修建了新城。清初三藩之乱,成都也因此受到祸事影响。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川总督福康安向朝廷奏请重修成都城。这次大修,花了两年时间,而且是全川人民一起行动,共花费帑银六十余万两。费了这么大功夫修筑的成都城,“屹然金固”“冠于西南”,周长超过了二十二里,跟高骈建的罗城面积差不多,城墙高五丈,上有很多垛口及箭孔,四个八角楼,四个炮楼。城墙四周分别建有东南西北四个门,门外皆有瓮城。东门称“迎辉”,南门称“江桥”,西门称“清远”,北门称“大安”,西月城也由此诞生。同治元年(1862),成都城墙四角又添筑24处小炮台,清代的成都城城墙十分雄伟,远望城墙垛口,犹如锯齿一般。在整个清代,四个城门都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借着金牛区这条古老的街道,回顾成都两千多年的城墙变化,让人感慨良多。2019年5月20日,在成都金牛区的通锦桥附近,还发现了唐、五代以及清时期的城墙遗址。(www.xing528.com)
成都城墙的几经变化,折射出这座城市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也展示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座两千多年来未改过名字、也未变过城址的城市,还有更多的故事值得人们去好好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