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河流水哗啦啦,
伙子河中放木筏。
饥饱冷暖咋个样?
幺妹儿就是放不下。
日子苦点莫来头,
这是过去金牛区流传的一首民谣,它以生动朴实的方言,唱出一方醇厚的世风民俗,也道出府河漂木的景况。
当年要将岷江山区采伐的原木运出,靠的就是水路。原木被锯成十米长的木段,以竹纤维捆扎成木排,一二十根木段为一木排,也叫木耙,放入河中,凭借水流运输,俗称“漂木”。木筏上有竹篷,能挡风遮雨,是放筏人吃住休息的地方。放筏人也称“漂木人”“漂师”。这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工作,但为了生存,不少水性好又想多挣点钱的人就会选择这个职业,甚至还有“漂二代”“漂三代”。
漂木期间的府河,木筏连着木筏,满河皆是,顺流而下,那场景就像赤壁连环战船一样壮观。漂师们仅穿着短裤,手持竹篙,闯滩过堰,操纵着木筏在府河激流中漂行。
说起漂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李冰治水时期。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这就清楚地表明,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所需的木材都是通过岷江水运而来,就连秦始皇的阿房宫、诸葛孔明修建蜀王宫使用的也是蜀山漂木材。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高骈改道郫江筑縻枣堰(九里堤)以后,顺江而下的木材可以直抵东城的迎晖门,为成都城的修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宋代刘熙古、范成大、文彦博等都对九里堤进行过修缮,府河的木材水运作用也随之加强。
到了明代,四川的木材成为“皇木”。永乐四年(1406),为了修建紫禁城,朝廷派出工部尚书宋礼专程到四川督办采木事宜。此后,将四川作为原木产地纳入中央控制。明末清初,经历过战乱的成都城开始大规模地重建。总督年羹尧打通了直通成都的水运航道,岷江上游松潘、茂汶采伐的原木,灌县(今都江堰)一带的竹木,通过府河源源不断地漂运到成都。西北桥这里的封家碾,一度成为最为繁忙和热闹的码头。西北桥与漂流木的故事一直延续了上百年,许多老成都人仍然清楚地记得,就在西北桥的北边,还曾经矗立着一座大型工厂,府河纵贯厂区,这个厂的核心业务就与这府河漂木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