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前的成都,还真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气质。在这个充满水乡景致的城市里,水运在交通运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成都北门,现在西北桥的位置,就有一个渡口,叫作封家碾。这里的两岸居民就是长期靠渡船这种“水上的士”过河的。
古人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不是马车或者轿子、鸡公车之类,因为这些成本太高,这和道路太少大有关系。杜甫离开成都的时候,以及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基本上不走陆路,而是行船,走水路,这是以前人们的主要交通方式。即使到了当代,三四十年前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还坐过摆渡船,无论黄河还是成都的锦江,摆渡船是河流两岸近距离往返最常见的交通工具,20世纪六七十年代,锦江上依然有这些来来往往、繁忙运行的船只。这是因为成都与水的关系太密切。如果你翻开明代文人王士性的《入蜀记》,就会发现成都处处都是水景:“江流绕雉堞如靛,即村舍扃扉、田塍沟渎,无非流水”,“水上林木翳映,所在皆佳境”……
百多年前一些外国人在成都拍摄的老照片也为我们留下了成都水乡般的风景,这里展示一些清末民初时西德尼·甘伯、威尔逊、山川早水拍摄的成都老照片,可见成都东门码头浮满了乌篷船,临河的房屋修起高高的墙基,小船轻盈穿桥洞而过,桥下妇女浣洗衣物,河流浅处孩子玩耍,河岸的竹竿上晾着刚洗完的湿衣服。(www.xing528.com)
百年前的成都,还真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气质。在这个充满水乡景致的城市里,水运在交通运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没有桥的地方,两岸的居民只能靠渡船来往和出行。在成都北门,现在西北桥的位置,就有一个渡口,叫作封家碾。这里的两岸居民就是长期靠渡船这种“水上的士”过河的。直到1938年,封家碾渡口终于架起了一座木桥,因为桥在城外西北,所以取名为“西北桥”。这座小木桥在建成差不多二十年后,却被1956年的一场洪水冲毁,三年后这里又建成一座砖拱桥。到了20世纪80年代扩建成都一环路时,西北桥与城市道路从此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