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是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建立的四个政权——宋、齐、梁、陈的统称。这段夹在十六国与隋朝之间仅仅长约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在我们这个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不算长,但却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杜牧曾经有首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说的南朝有四百八十个寺庙,虽然只是一个虚数,但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当时佛寺众多,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与佛教关系紧密。(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佛教最早发源于传说中的迦毗罗卫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地方。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在东汉中后期,经由南北方丝绸之路、蜀道传入成都。而后其在南北朝时期空前繁荣,佛教艺术也达到第一个高峰期。佛教为何在如此一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仍有这么强劲的发展势头,笔者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大分裂往往也是大融合,就像硬币的两面,频繁的战乱也变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第二,也是因为战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老百姓们只能从宗教之中寻找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另外,佛教的兴盛还与过去统治阶级的思想举措密不可分。南朝的历代君主,绝大部分对收复北方失地没有兴趣,士族官僚阶层日益腐朽,佛教则是稳固统治秩序的一大手段。有了官方的大力推广,再加上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佛教文化在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朝时期,变得十分盛行。
据《成都通史》记载,自东晋中期开始,一些来自凉州、敦煌乃至西域的僧人和大量逃避战乱的北方佛教徒就顺着金牛道来到了蜀地,由此促进了蜀中佛教兴起。其中,一名叫作释慧睿的高僧还开创性地创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创造了让成都与天竺直接交流佛教的先例。这个时期益州的官员对于佛教的态度也很开放,益州刺史毛璩也为弘扬佛法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推动了佛教在蜀地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高僧来蜀传教弘法,大量寺庙也在成都等城市相继修建;成都也因此成为一个古刹林立、高僧云集的佛光氤氲之地。
在这些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的寺庙中,有一座位于成都西北郊,现在通锦桥附近的寺庙显得有些特别。这座寺庙就是万佛寺,只是当时它的名字还叫作安浦寺。这里香火鼎盛,信徒甚众,是当时达官贵人、名人士绅、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重要去处。人们不禁疑惑,成都寺庙众多,为何偏偏万佛寺香客众多?笔者在此大胆猜测:这可能跟它所处的方位有某种联系。万佛寺位于成都西北,上风上水之地,自然聚集了不少灵气。老成都有一句俗语,说的是“出西门,保平安”。西门一带一直都是求平安的胜地。万佛寺之所以香火这么旺,是有迹可循的。唐代以后,安浦寺改名为净众寺,还曾吸引无相禅师(其出家前为新罗王子)来此讲经传法。宋代又改名为净因寺,承接了印刷《开宝大藏经》的国家任务。到了明代,这里又改名为万佛寺、万福寺、竹林寺,最终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此后再无相关史料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