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文化志:汉代墓葬画像砖呈现生活连环画

成都文化志:汉代墓葬画像砖呈现生活连环画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可惜的是墓葬早年被盗,随葬的器物已经所剩无几,好在墓室里的二十块画像砖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这一块块小小的画像砖,它就像是一张张来自汉代的照片,当它们串联起来时,就组成了汉代人生活的连环画。曾家包汉墓的两块画像砖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乍一看,可能信息量有点大。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正面)闻着酒香,顺着金牛道来到成都的历代诗人,差不多都要以酒入诗。

在金牛区土桥街道西侧有一个大土包,这个土包有八米高、直径约五十米。因为附近有几家姓曾的农户,所以当地人都叫这个大土包为“曾家包”。这个曾家包上长满了野树杂草,一向没人注意。1975年的某一天,当地几个小孩子去捡拾民兵打靶留下的弹壳,意外地发现这个土包似乎有点异样。随后考古人员跟进发掘,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占地如此大的土包,竟然是建在一起的两座东汉墓葬。可惜的是墓葬早年被盗,随葬的器物已经所剩无几,好在墓室里的二十块画像砖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画像砖是在秦代随着墓葬制度的发展而兴起的,秦汉时期的人们崇尚“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所以那一时期画像砖比较多见。当时,墓葬由战国时期的木椁墓演变成了砖室墓,因此较多地用砖来修建墓室,用画像砖来装饰墓室。这种集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装饰砖,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这一块块小小的画像砖,它就像是一张张来自汉代的照片,当它们串联起来时,就组成了汉代人生活的连环画。

曾家包汉墓的两块画像砖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乍一看,可能信息量有点大。画像砖里有打猎、织造的,有执兵器的,还有酿酒的。在汉代,渔猎采集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比先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下层的劳动人民依然以渔猎采集作为谋生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大量的围猎活动已蜕变为上层阶级纯消遣性的娱乐活动。这种生活就有点像现在城里人去农村租一块地、种种绿色蔬菜什么的,倒不是为了口粮,纯粹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休闲方式。同时,在这个画像砖上还出现了两副织机,这让我们联想起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西汉时成都作为当时南北丝绸之路上唯一的枢纽城市,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丝绸织造技术,“成都制造”的蜀锦早已作为奢侈品通过金牛道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世界各地。画像砖中的一简一繁两部织机,呈现出了织工繁忙工作场景。而忙碌的不仅仅有织工,画像砖上还有酿酒的伙计,提取井水、运送谷物、照看酒坛,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笔者猜这“土法+古法”的美酒一定味道极好,你看这些来凑热闹的“看客”,有鸡、鸭、狗这些家禽家畜,还有那些胆肥的野生动物也来了,个个脖子伸得老长、巴巴地望着。要酿酒,先要有好粮食,其次要有好水。自金牛道开通后,李冰来成都凿通离堆,筑就都江堰,农业得灌溉之利,粮食富足,再加上好水资源,酿出成都好味道。当年司马相如曾与卓文君就当垆卖酒,成为一段佳话,也给川酒做了广告。(www.xing528.com)

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正面)

闻着酒香,顺着金牛道来到成都的历代诗人,差不多都要以酒入诗。有杜甫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也有张籍的“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还有陆游的“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成都的酒,曾经让历史上多少著名文人醉倒杯中,陶醉留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