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充将军庙碑、香城宫碑记、百福院碑记

西充将军庙碑、香城宫碑记、百福院碑记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充纪将军庙碑[1]宋·邵博[2]果州西充县, 有汉将军纪信庙。西充令以邑人之意请予为记, 将刻石置庙中, 且曰使后世君子知将军为蜀人, 尚史之阙文也, 予故乐为之书。香城宫碑记[3]宋·赵宗尧[4]环阆城皆山也, 世以城南锦屏为杰。重修勑赐百福院碑记明·管时中尝谓儒以礼立仁义, 无之则坏; 佛以律恃定惠, 去之则丧。

西充将军庙碑、香城宫碑记、百福院碑记

西充纪将军庙碑[1]

宋·邵博[2]

果州西充县, 有汉将军纪信庙。 世传将军邑人也, 今县之扶龙村纪姓尚多, 而史无传, 家世不可考矣。 汉高皇帝之兴, 有天命哉。 方困于荥阳, 其势甚危, 一时谋臣多亡去者, 独将军死焉。 呜呼! 古固有死, 贵其成天下事也。 自将军之死, 明年, 诸侯会垓下, 又明年, 项羽灭, 高祖有天下, 其功远矣。 方裂膏腴之地以王诸公, 而褒崇之册无闻焉。 故同时死事者, 将军与御史大夫周苛、 枞公, 史皆无传, 将军与苛仅见姓名, 而枞公不知为何人,可胜叹哉! 高后时, 纪通尚符节。 张晏注: “通, 信之子, 尚主也。” 《功臣表》 载纪通以父信死事封侯, 晏之说误矣。 高祖以周苛之功, 复拜其弟昌为御史大夫, 后封汾阳侯, 其子成封景侯。 景帝时, 苛之孙尚为列侯。 苛, 沛人也。 岂将军之世绝乎? 抑以其远处巴蜀而不见也? 盖从高祖之士, 自秦入蜀者复其世, 自蜀入秦者不录焉。 故予考高祖功臣, 多丰沛故人, 而从起汉中者赵衍一人而已。 史记高祖之王巴蜀也, 阆人范目有胆策, 知高祖志大,为发賨民之劲武者, 从定秦地。 功成, 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 更封阆中慈乡侯。 目辞汉沔县侯, 而史亦不载。 按果州在秦汉时为巴郡属邑, 意将起此邑从高祖如范目也。 高祖还定三秦, 蜀之士大夫相从者为多, 萧相国所以劝王,王汉中, 抚其民以致贤人, 天下可图也。 发巴蜀之租以给军食, 汉所以灭楚者, 恃此矣。 惜其旧史简略, 不详见也。 予尝游梁, 至荥阳, 登广武山, 吊楚汉遗迹, 过将军之墓, 盖低徊不能去, 恨司马迁班固不严立之传, 唐卢藏用作碑, 辞语卑近, 不足以表其功烈。 西充令以邑人之意请予为记, 将刻石置庙中, 且曰使后世君子知将军为蜀人, 尚史之阙文也, 予故乐为之书。

香城宫碑记[3]

宋·赵宗尧[4]

环阆城皆山也, 世以城南锦屏为杰。 余谓香城气象, 由陈氏书岩分岭而下, 高大峥嵘, 形势岌业, 突坐于嘉陵江上, 而大像崇冈, 偃蹇对峙, 若领若袖, 四伏盘僻, 西望锦屏, 相为表里, 宜为上士所卜筑幽居栖隐, 始足以副是山英灵之气。 询之, 果得二人焉: 一曰毕氏善晖, 一曰罗少明道人。 始,余得倅阆中, 迓吏至京师, 已闻道人名。 既抵阆, 士大夫称谈不容口。 顾事簿领, 未暇访道人。 道人亦自安山林间, 莫予访也。 间以使致恳邀一至, 道人始来。 目皎然, 赤脚乌髯。 自言野性, 与麋鹿群, 不闲人事。 与之言辩,而答浩如倾河, 谲怪纵横, 道通为一, 然后知道人之所以异。 自是相从日熟。一日, 道人出袖中轴文, 言: “少时贫甚, 遇异人曰: ‘他日遇香即住, 见城则止。’ 无何闻郡之东山有香城宫, 宫有善晖师者, 遂往谒之。 师曰: ‘夜梦子来, 已具言矣。’ 遂留香城, 愿养道以成宿志, 而师解衣推食, 待若故交,怡然相结为友。 同发三愿, 愿兴建香城, 愿度三事出家, 愿毕生不近嗜欲。师以去年六月三日化去。 师未去前尝曰: ‘巍巍殿堂, 今既就绪, 唯得二车权府记其首末, 刻之穹碑。’ 然道人自谓方外, 尚踌躇不敢言于公。 一夕梦师曰: ‘向所言何如?’ 既觉, 逆呼师弟子惟真燃灯伸纸, 书师平日行业与香城兴废之由以献, 公无辞焉。” 言其若是。 然予考宫之兴肇于东晋, 谓之香城。迨我朝建隆元年, 仍以香城赐额。 庆历中一为煨烬, 后虽有作, 草屋数间,仅庇风雨。 既而晖嗣先师守和住持, 邂逅道人, 为谋兴大, 初未有营建之资也。 后道人归自西州, 而成都巨族助施六百万。 政和乙未, 首议创建, 而所置木材咸在远山, 转移匪易。 师期以三日必至, 静夜焚香, 恳祷逡巡。 大雨,江流涨溢, 木植漂流宫下, 若有默相之者。 由是殿宇翕然就功, 宏丽高深,辉映净洁, 无量佛至随以塑成, 五百罗汉周列左右, 以至门楼廊庑厨寮馆库,奕然一新, 靡不完具, 何其伟也。 或言晖师母康氏尝夕梦一士被发袖衣而依门曰: “吾香城罗汉也。” 因孕生晖。 初诞之辰, 白光满室, 年十岁, 告母曰:“爱河浪阔, 生死波深, 愿出家以竞彼岸。” 母异其语, 从之。 后蜀守虞公尚书闻其始生异, 乃求度为师, 粗衣粝食, 坚忍而重义, 夜读 《莲经》, 一字一礼。 手植林木, 不惮辛勤。 常曰东山有衣, 州人庶富, 持其心类如此。 计殿之费五万千缗有奇, 阖郡衣冠喜施甚众。 间有弗赡, 师念一起, 物物皆至。初殿将成, 念尚得百缗, 翌日有人自蓬池来施三十缗, 向非大善知识, 根器夙悟, 又焉使归信若是耶? 而少明道人以光明照三界外, 洪务济物, 一毫不以取人, 故能相与为津梁作大缘事, 兹亦香城有以作, 故假二人力以成之也。然则兴建之日, 可无记乎。 乃并为之偈曰:

香城朝兮壁霞晴, 香城暮兮白云生。 境中有物亘长在, 今古独莹寒江清。八风不动坚固力, 万牛回首苍烟平。 堂堂金壁照无尽, 虎岭松风伴月明。

重修勑赐百福院碑记

明·管时中

尝谓儒以礼立仁义, 无之则坏; 佛以律恃定惠, 去之则丧。 是故, 离礼于仁义者, 不可与言儒; 巽律于定惠者, 不 可 与 言 佛。 道者非明世之高士, 知万殊之一本心大而行密、 体卑而道尊者其能之乎? 果郡之西三舍许,古曰充域, 大道 通 衢, 治曰西充。 有岁堂山, 在县北四十里。 上有古梵刹, 曰 “百福院”。 下彻陵溪之水, 傍有镇, 曰 “小陵”。 当宋三百年富饶之 区, 民 逾千家。 道路上通汉沔保剑, 下抵潼遂蓬安, 亦往来冲要之地。昔有进士何群, 当宋未东渡末时, 赴京洛求进太 学, 黜 返, 于城门外书: “众鸟引雏争出谷, 片言 无雨即归山。” 于 是归于岁堂山学道隐居。世传又煮石炼丹, 活人济世, 栽松 植 柏, 增植楼殿。 儒与释归于一心, 道与德辨于万民, 于是比丘悉集。 何群于本山青崖洞修道数年而京师大旱,饿 殍 塞 道, 门 吏 以何群所书之句奏闻, 遣使访聘, 以老疾辞而不行。遂令使者赍小缄封记, 语使者曰: “不许路开。” 使者回京, 心 疑 其 书,于门外将隐士何群所封缄拆看, 有云: “不忍苍生坠涂炭, 即携云雨出山来。” 书此二句, 看毕, 膏泽溥霑, 岁时丰 稔 无 虞。 处士于岁堂山百福院为养老之居, 彼时诸比丘曰: 处士之风, 修葺开山, 值仆立僵, 整顿山门而学儒释者咸 集。 山川钟秀, 地脉英奇, 故人称云: 院有百佛, 山 有百苠, 礼盖钟鼓, 增山盈谷, 历代丕承。 遇元季之衰, 遭罹兵革, 火 焚寺 院, 尽以灰烬, 荒芜四十余年。 时逢大明海宇无虞, 洽于大康, 文武恬嬉, 风 雨 时 顺, 车书混一, 民安鸿雁之居。 寺僧法寿住山焚献, 俗姓黄邑人□□□佐 之。 我辈为佛子孙, 若不修葺院寺, 将何验神 道风流。 化缘请工立殿, 依旧基而修建。 吾因置常平仓往小陵, 适 有 信士本末来告。吾往观焉, 覩其山势, 上接保宁锦屏山, 迊连于万年后镇陵溪金凤山, 贯穿于三会山。 朝 飞 云 气, 人如在虚无缥缈之间, 真可谓居神修 仙之地。本 乎何安逸远功名而去利禄, 迸喧哗而却征聘, 虽无宏 功 伟 业, 其感天理而动人君, 隐山林而行道德, 亦有因学子房公假赤松之一意矣。 今僧法寿立佛殿, 告予为文 赞。 余据安逸处士之道并记之, 以示不泯之意。 逸事古远, 捄摭不周, 后之博览君子更赞可也, 于是乎书。

大明永乐三年岁次乙酉九月初十日壬寅吉辰 本邑高阳乡信士杨汉书

前监察御史文林郎西充县知县管时中撰主盟建立 本院掌修造僧黄法寿重行

本县典史黄诚 儒学教谕刘辰□ 训导何贱 致仕训导杨彦隆、 何谷辉本院□□□□□

医学训梁进四 僧会司僧会□贤道会司道会杨以宁, 乡老王绍祖、 胥安定、 阳文福、 李文

本县吏典邻鉴何靖、 刘海、 李微、 杨凯、 蒲真、 李震、 陈真、 李信、 崔明远、 袁英, 里长杨朝保、 王子仁、 何延壁、 冯□

太蓬绥山景福寺碑记[5]

明·陈周政

尝闻洞天福地, 城中分五岳之图; 化外寰中, 海上壮三山之胜。 昆仑西望, 隔鹫岭以为遥; 湘浦南巡, 溯龙茅而未返。 谁复种昙花于净土, 手群云霄; 结庵果于香城, 眼开日月。 余邑东北六十里之遥, 有绥山太蓬者, 乃蜀之明冈也。 蜀之绥山有二, 而此则居其一焉。 峰悬百仞, 猿有翼而斯飞; 路狭千寻, 鹏无风而亦歇。 书藏委宛, 台吟天子之声; 羽化空朦, 桥写仙人之扁。 桃非凡种, 犹开三千年结子之花; 羊以水为, 恍睹十二人飞身之迹。 诵万了物外之句, 想见菊潭; 寻谕德降香之碑, 几同碧落。 扫苍苔而题字, 崖摩唐宋风流; 榻玉笈以更名, 山即瀛壶副本。 乃运当陵谷, 将劫坠昆灰。 高台与雁塔俱平; 曲岸并猴池共尽。 宸奎飘渺, 御书不复旧楼; 龙窟榛芜, 触石奚寻古穴。 我穆宗皇帝, 握仁王之宝鉴; 驱梵帝之金轮。 宏鬯宗风, 普临法界。 爰有太虚大师者, 法名方蒲, 俗姓清河, 营山之长乐里人也。 四谛非他, 六尘无我。 九龄祝发, 使窥有觉之门; 万里扶筇, 殆遍无生之路。 南浮巨浸, 用敷舍卫二乘; 西馁函关, 偶数宣尼七日。 遂仰天发愿, 随礼佛盟心。谓六道轮回, 尤难沆瀣。 欲十方熙穰, 尽食琅玕。 乃于隆庆二年来辟兹山二径。 拾灵珠于蔓草, 投空谷以足音。 液闻木客之啸歌, 晓见山魈之走匿。 振金绳于已绝; 穿玉峒以重开。 陶洗万灵, 勅毒龙以吐水; 疏通百险, 命猛虎以守关。 由是绿房丹锁, 远入晴霞; 既而绀殿青峨, 近瞻皎月。 天童润色,黄珉碧玉之宫; 海圣弥纶, 狮子龙王之会。 一声清磬, 人非人等, 各饱香厨;几棒空鱼, 世出世间, 咸归净域。 厥徒则有贤清、 碧潭者, 实沙门之领袖。厥孙则有定载、 千江者, 又法苑之护持。 益继前修; 永贻后则。 龙文百斛,合为一灶之炎; 蚁阵千重, 不碍方丈之室。 下官盖尝登而览之, 高则郁峨眉之雪; 奇则涵雁荡之秋; 险则堪垂韩子之书; 幽则可转中郎之美。 探谳腰而酌井, 毛骨为惊; 坐洞口以吹云, 神魂若濯。 攀古藤而延伫, 如有人来; 临绝壑以悠扬, 欲乘风去。 憶云中之鸡犬, 忽悟前身; 问世外之向平, 要诸异日。 至于感彼僭国, 不无桑海之悲; 亦或发我诗脾, 实有江山之助。 今值花朝之节, 复为莺树之游。 盖自老僧八十载之经营。 加以高侣三四代之改革。寻碧磴, 历层阶, 启金铺, 辟玉户。 雕檐画栋, 虬迴紫汉之宫; 重岫复峦,凤举丹山之外。 云霓若动, 似临王舍城中; 神足疑行, 即坐菩提树下。 熊熊焉, 魂魄焉。 信十洲之别馆, 而九品之上国也。 下官阎浮熙辂, 吴楚飞鸿。每多山水之绿, 颇负烟云之气。 原非生客, 岂吝雄文。 爰役隃糜, 用期带砺云尔。

重修太清宫碑记[6]

明·杨瞻

太清宫, 在府城内正北。 国初道纪司设焉。 弘治中建寿府, 迁城外东北隅, 即今地也。 抵今不满六十载, 倾圮居半。 嘉靖壬寅夏, 郡乡大夫沈龙山继美宴余斯。 余因叹曰: “兹地也, 必在二十年前为极盛。 不然何覆殿重楼,栉比相连, 又桥阁清淡幽雅, 绰有城市山林之趣乎? 不增补之, 倾圯日甚。”于是捐俸, 命耆民马俸辈协力修理, 不数月告成。 前为大门, 左右维以钟鼓楼; 中为玉皇楼, 次中为三清殿, 后屏一小门, 中通一桥, 桥下甃方池, 池上构一亭, 曰 “培云”, 东西道院附焉。 府城面诸峰为阳, 在五行为火, 为盛则回禄之灾, 岁或不免。 余为创建真武殿以压之。 盖真武, 玄武也。 唐避元宗庙号, 改真武, 位北极, 在五行为水。 水火既济, 则物无不育, 民无不康,时无不和, 岁无不丰, 而宋无忌当远遁矣。 俗疑余崇仙尚佛, 初不知余意,盖取诸此, 要不过祈天利民已尔。 越数日, 督工千户沈正阳、 朱廷壁、 徐琼、史注德、 马勋率道纪杨正纪、 罗真继, 顿首请记。 余为述其兴作之由, 镵于碑。 时嘉靖二十二年癸卯秋吉。

青居山重修慈云寺记[7]

明·陈以勤[8]

青居, 吾郡名山, 在治南二十五里。 嘉陵江绕郡郭而下, 至山之北趾曰前津, 又纡折而西且三十里, 复至山之南趾曰后津而去, 盖郡下流之雄障也。山踞两津, 垂崖一发, 中蟠涧谷, 多廛市人烟。 其顶三峰并峙, 中名青居,以山青翠可知也。 旁曰君子峰, 曰金楼峰。 岩磴间隐灵迹三十有四, 最著者曰仙人洞, 有丹井、 丹灶; 曰七佛台, 有佛足、 凤足之异; 曰光明台, 有佛光时见。 登青居巅, 望四面江流, 浮练若在几席, 景尤奇绝。 《郡志》 称: 山有亭四, 曰白云、 光相、 汲江、 五友。 盖昔人观眺游适之处。 又邵公伯温为郡守, 尝有诗曰: 江上茅亭名四水, 山头禅刹占三隅。 则其飞甍连构之盛,尚可想见。 至宋淳祐九年, 制置使余玠以兵燹尝暂移郡治于此, 因山设险,瞭远为备。 昔之亭榭蓝宇, 又化为楼橹锋镝之场矣。 入我明来, 山中旧迹大半荒芜, 独所谓慈云寺者, 岿然其巅, 残碣尚可考, 为皓升禅师开山, 号牧牛道场。 皓升者, 渠江圣果院神僧, 常驻锡青居, 有禅床木虎之异者也。 迨近岁, 寺复倾圮, 柱础偃踣, 榛棘蔽径, 僧多散食他方。 余少结精舍, 读书山麓。 每登临四瞩, 风云变幻, 舟楫出没, 未尝不叹诧为动心骇目之奇, 而又咨惜坠绪, 无人力振之者。 会隆庆庚午, 余谢政归里, 幅巾杖策, 徜徉山水间, 因慨然以经营为己任。 询之故老, 佥云: 寺在山巅上, 两旁风, 僧不能安住, 移下数十武, 依山临壑, 风气宛蓄, 盖吉壤也。 因鑱岨为平, 移旧宇饬新之。 为殿堂五间, 次山门、 两廊、 庖庑略备。 其材木工费, 皆余捐岁禄助之, 以复莊严像。 饬令僧圆继住持, 稍拓旁壤可耕者若干亩, 资其董修。于是名山胜迹俨复旧观, 而来游者咸有所棲托, 以遂其穷搜极览之致。 寺僧砻石请余记之。 余起而叹曰: “夫兹山也, 自洪荒肇闢已然, 时平则幽亭曲榭以供士绅壶觞之适, 世乱则峭壁深堑以修戎旅渠幨之具。 隆污之态, 瞥然若流, 而兹山者, 何尝加损毫毛其间哉? 顾人情睹变故则必瘁然以忧, 处安暇则心爽然以喜。 而余也生太平之世, 沐浴明圣之膏泽, 以休逸其老于此。 但见夫山若增而怡, 水若增而泽, 广原媚我以晴景, 长林嘘我以惠风, 向之垒堞欹倾, 更足指点以为瑰怪之观而助吾之乐。 岂非至幸至幸者欤?” 吾又闻佛氏之说, 唯一真情不坏, 其诸大地山河皆幻相属, 渺若沤芥, 矧兹一山岩寺舍之废兴毁成何足控搏者? 然则彼之瘁忧于世变者, 固为非达, 而今之流连情境, 意适忘倦, 亦子瞻氏所云: “僅取一餍饱, 同归于朽腐者也。” 僧方晏坐精进以修其佛之说, 漫书此付之, 俾稍知悟人。 附载营建岁月于左云。

清泉寺古碑文

明·马应乾[9]

万历乙酉秋, 余读书清泉山。 会胥赵二家修勒梯道, 嘱余为记, 方嘉叹无已。 越明年, 丙戌春, 时和年顺, 向善者众。 本寺僧常青与其善士赵汝贤访余, 庄而言曰: “吾山梵刹圮敝, 今聚众出资修葺甫完。 请君为之记。”

余一过其山, 拜瞻成功。 方入梵宇, 迄正殿两厦林宇峻起, 檐阿华彩。丹青塑像, 炳炳可观。 喟然叹曰: “此功焕然新美, 其非偶然也。 可弗记状粤?” 稽山寺至大中祥符二载, 举敕封建, 名清泉院。 奕奕然, 规模宏大为百世不迁之基。 先是, 元末值火灾, 焚其殿阁丈余, 已改去旧规。 经岁久, 风雨飘摇, 栋宇摧颓, 久不加葺, 日忧其非奉佛所也, 便相与募宸缘。 汝贤先资, 亲董其事。 废者备, 敝者举, 上下四旁, 咸与更新, 非复向之圮迁矣。

夫是功也, 岂是观美云乎? 切荐佛惠无穷, 清泉流泽万姓, 并土人民康泰, 乐岁频仍。 以故一方善士, 每年正月上九日, 四月八, 十月望日, 廷斋约会于上。 故新刹首所, 绥神明萃神灵, 所以竭明禋。 此地方善士心也。 于稽考成功者, 以记其事理也。 此山自封建以来, 上下数百年间, 有施阴功积善果者, 不可谓无人也。 惜时久碑残, 莫可考鉴。 如赵汝贤辈者, 种种积德,可谓乡里之良也, 而可无记以识于不朽也邪? 余生伏在草野, 无所听睹, 时□□事大造与众陈之。 若欲尚英词伟论, 果郡有名家鼎文, 雄才后珞者能之。固非余生所得放其万一。

大明万历十四年岁在丙戌春三月上元日 尚元晚学生马应乾 顿首撰书

南充

□□乡尊赐进士出身南京□部主事□□云南按察佥事□□谷

功德主赵汝贤 妻胡氏立

西充袁公祠碑[10]

明·戴君恩

袁公[11]祠者, 故参藩俞廷袁公施济于其乡, 其乡之父老德焉而祠之以崇报者也。 当岁戊申大饥, 民至斗米千钱, 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 公是时方致仕归, 抚其橐中金, 叹曰: “嗟乎! 昔蠡大夫解相印退居丰, 积贮完物, 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不谷谏幸,备位藩臣。无能有所建设以裨补朝廷惠意。奈何居邑兀坐,观此孑遗者民也,行且为沟中瘠,不一为引手乎?”检之得八百金,籴米若干石,以待不能举火者,散之且为粥以饲之。当是时,远近挈箪负子而至者以万计,多所全活。公既检橐中金活民,己又念邑介万山中,零雨时至,则群壑湍飞瀑注汇于溪。溪狭而无所注,即浃旬犹然浸浔衍溢,如往来揭厉何? 何仁人之为也。于是鸠工凿石,为之桥者,数而塗之,人所至利有攸涉。公素任侠,自用不肯下人。人有不巳顺者,必析之。与人处多戆率,不习为委蛇。然而慷慨好施于周人之急,甚己之私,殆有鲁朱家、郭解之遗风矣。卒之三年,诸所尝惠于己者,思其谊,相与请于中丞台: “吾侪小人,饥食其粟,溺因其梁,惠渥矣。厚施而无报,如翳桑之夫何? 愿为之祠,而岁俎豆焉,以志弗谖。”中丞台曰: “可。”既落成,邑诸生庞学元、马生裁若而人以碑记属余。余谢不敏,固辞请,益力因为诠次其语而稍缘饰之。使碑焉且为铭曰: 俶余拜除,出自都门。诸客酒余,语及参藩。予者参半,亦有否焉。其在否者,谓公难近。刚直自用,殊多悻悻。藩篱畛? 㽣,胡乃斤斤。予者则曰,公无他肠。务为名高,慷慨激昂。千金可掷,一饭不忘。今观于公,博施众济。慕彼鸱夷,积居九忠。稿馘其苏,褰裳靡滞。人亦有言,士鲜瑜全。唯瑕可指,厥瑜乃传。有始有卒,惟圣人然。鹤鸣之麓,作庙翼翼。以蒸以尝,我黍我稷。千夫所祝,食报何极。

南充舞凤山衍庆宫碑记[12]

明·降乩

紫府飞霞洞天,昔为神父王君陛下栖真所。王君仙去,故址犹存。百世之下,无能注意。斩蓬棘而聿新之者,尝以世人以谷帛,作不经之务。尚孰念王君有奇勋于蜀,神灵在天,英爽不磨,而一为创始,以召神贶哉! 迨蜀民苟氏父子锐意开辟,于是洞天鼎新。而神王显化有地,则予今日显化何子,以竖行祠者,自非父王君之遗意哉? 古郡城在唐为果州,今皇明更名郡曰顺庆也。 城北五里许, 有山名曰舞凤, 特出诸峰, 俯窥江泻, 势如彩凤回翔,真胜境也。 王君倦而憇此, 以本郡人王基之子而获弃母, 后大感而建祠食报,为不知年, 几变迁而神之旺气不泯。 岂非人以地灵, 地由人显哉! 旧有大殿妥王君像,莅之以受享祀,设中小殿, 以妥吾祖清河帝、 王君二太尊, 又名家庆堂。堂右设小祠, 妥九天圣母。 左稍下, 则为五鬼堂, 前虚阁数楹, 以居奉祭者,诚尽美矣。独予兄弟,每从王君驰云驭汉, 而此山亦数所经历者, 无祠以为寓所,宁非缺典乎?予将默募城中好事者, 举不便乃己。 己巳春, 自飞霞洞天,适趋雷杼过者,社令执符道迎,至则公车何子以鸾叩休咎,予不知未来,因不报。察其人, 当隶善籍, 非恶丑类, 遂以祠讬之。 渠欣欣然领诺, 念在速成。吁,王君得苟子而有洞, 余得何子而有祠, 前后缘同, 古今事一, 不其异哉!祠未告成,先嘱余作文以垂诸坚石, 用昭不朽, 何子见其矗且大欤! 因付鸾书,篆表其首末,而何子之德泽与此山为悠久哉!谨志。隆庆巳夏。

普贤寺碑记[13]

清·李国英

宋熙宁中, 赵阅道知赵州, 时饥疫频仍, 公命为病坊, 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 越人赖焉。 曾文定记其事颇祥。 余奉命抚蜀, 当顺治乙未丙申间, 驻师阆中, 兵民错处, 疾疫盛作, 余方以为忧。适浮屠旷济, 持一钵自峨嵋来, 举止粗疏, 又不习禅诵, 颇善治病, 虽沉痼之疾, 投以针石, 应手立瘥, 远近欢趋之, 室隘不能容, 病者多露处门外,或坐或起, 次弟入诊视, 昏暮乃罢。 余为择地筑室于阆城之北, 购药拯施,旷济实董其事, 久之室渐圮, 至不可避风雨, 阆之兵民, 因所居斥地庇材,建普贤寺, 丹雘一新, 盖德济之全治以昭报也。 寺址平旷, 缭以长垣, 界以沟洫, 垣外开荒田数亩, 薄供食粥, 杂植松柏篁竹, 与楼殿金壁, 蔽亏掩映。寺左一池, 种白莲其中, 盛夏花开, 香闻数里, 游观之盛, 拟于名蓝矣。 予迥旋秦蜀, 驰逐戎马, 久不至竹院旧游, 惟闻董奉之杏成林, 龙昌之柳甚盛,药栏苔迳, 绳床瓦钵, 景物依然, 而旷济示寂已久, 其徒洪慧, 克成师志,予因书此遗之, 使后之人, 知草昧经营之际, 拊循疾苦, 乃今日繁庶所由来,倘视丛林, 为清献处民之病坊, 则此中之一草一石, 皆者之兵若民, 医药于斯, 饮食于斯, 变呻吟为起色之所, 而存心济物, 于物必有所济, 若旷济者,其泽亦未可忘也。 至于维护补葺, 使不为豪右并兼, 复免为野田蔓草, 莅兹士与兹土之贤者, 自有同心无俟余赘。 或曰, 公此举, 真比之留带山门乎?则予谢不敢当。 时康熙四年四月吉。

西充重修夫子庙记[14]

清·戴民凯

康熙拾玖年春, 蚕丛再辟焰绝潢池。 予不敏, 来莅兹土。 维时民气未恬,士风亦沮, 诵絃之声杳无闻焉。 予恻恻久之, 爰月课进诸生童, 以时较艺,夫岂弋名沽誉哉! 庶几于正人心, 培国本意也。 朔望之期, 每顶谒夫子庙,椽灰瓦砾, 蒿目荆趾。 予顾而嘻曰: “三代之学, 皆以明伦。 人伦之大, 首于君父。 乃者逆臣僭纪, 据险扼塞。 人倩动摇, 夫子之道不绝如线, 揆厥所由,皆缘圣教没湮, 圣庙榛芜也。” 因集邑绅士询庙所废兴状。 佥云: “始自赵宋淳祐间。 旧学自孝廉山, 层叠而下。 二水环流, 文河如带。 与县署对峙, 若两翼然。 规模宏阔, 人文蔚炳。 后迁城, 置学宫于郭门外, 气局促隘, 虽异旧时, 然承敉宁后, 殿堂廊、 庑, 犹奕奕烜烜, 未之有敝。 迨献寇入蜀, 燔烧都邑, 不减咸阳三月火, 而圣殿颓然, 零零雨洒, 翦翦风摧, 行将就什也。彼别祠、 迴廊簷覆地, 花石封尘土者, 又安暇计哉!” 前宰仪陇署充事柳公天植, 始构明伦一堂。 甲寅之变, 厮养诗书, 戈矛学校。 充人藿食鹑衣, 惴惴惧不克于难。 过斯庙者, 辄叹夫子之泽将斩。 兹奉天戈西指, 民熙物恬, 即承首以夫子庙咨询生等, 顾忍听其废焉、 圯焉, 与草木为伍也。 予曰: “夫鼎新圣庙甚盛事, 崇啟斯文, 予夙志也即今圣天子在上, 隆儒重道, 诏制兴学,各宪台恪承风旨, 加意菁莪, 予敢诿其事?” 虽然民力悴矣, 色菜形鸠, 敛之既不可, 何以裕锱铢也者。 无巳为予橐及我同人共襄厥举, 计匠费、 工需、馈羞、 石瓦, 允若干金, 勉力就事。 所憾乏梁栋材, 逮诸矢心董义者, 敢以谋诸大夫学士。 于是孝廉厐子憼、 庠生李子杰、 杨子柱朝, 各出山间株木不少芥蒂, 春元赵子心并贡生罗子良弼、 吉子壮贞、 王子予劝、 庠生斯子凯、李子琰、 刘子张乾、 斯子翼、 龙子惟中、 陈子中翰, 悉殚虑竭心, 朝夕不怠。首自圣殿之補葺, 次建啟圣祠, 又次而棂星门、 戟门、 两庑、 名宦乡贤祠,左右两斋, 厢房, 敬一亭, 焕如云构, 烂若星罗。 经营于辛酉岁之十月朔日,落成于乙丑岁之十二月十日。 而前之烟题蠹磑, 荒斥蓬蒿中者, 今巍巍复旧观矣。予因是目诸生而言曰:“而亦知吾新庙意乎?夫妥圣崇师, 圣天子制也。 予敢贪天功,诩诩自德色哉!愿诸生来庠序游者, 登其堂, 拜瞻其位。 思夫子之道屹焉与天地相终始者无他,忠孝焉已矣。夫杨氏为我, 义近孑孑; 墨子兼爱,仁为煦煦。三纲蔑,五伦斁,狱讼繁兴,寇盗相贼, 职是故也。 吾徒学于圣门,入则孝子悌弟,出则良弼荩臣。方不隳阙里宗传, 名完千古。 不然彼两庑之森森,庙飨者,岂蘙人也乎? 余之捐囊, 同人掷镪, 亦此物, 此志云。 尔若夫因仍宋制,复还旧规,则又俟诸百世,以下非日之所能。” 众曰唯唯。 谨谢教, 敢不恪遵乃命。且愿以此词镌诸石,勒之不朽。予义无容辞,援笔为之记。

修建多宝寺记[15]

清·佚名

如斯庙也, 止有基址, 遗踪无间, 也不知始于何代, 创于何人。 住持僧寂茂, 康熙年卜修于此, 发誓修复。 ……口衰, 年近八十矣……乾隆二年仲夏月望三日住持僧寂茂立。

补修甘露寺碑记[16]

清·贾廷辑

果郡西关外二里许,有寺名甘露。背负金泉,面睨舞凤,左环栖乐,右卫赛云,层岩峭壁,俨一洞天。昔之人羡其势之高朗,慕其境之清幽,因于此建祠庙焉,构台阁焉,培荡筱松楸焉。以之禋祀,则其神肃;以之眺览,则其景幽;以之邀游会集,则其情畅。是迨天之所造,地之所设,以供人之所取者也。但其间犹有修而未备,备而复圯之处, 是不能无赖于缮完而补葺也。前任德、英二公,迭经修理,然亦未全。往岁鹏程孙公、永成唐公有志培修,存军营基金百有余两。今春,道宪黎公巡阅此地,又捐金百两,命清宽崔公董其役。时以工资尚歉,未敢兴工。七月,郡守黄公至此邦,与县尹王公朝夕勤政,肫然为地方计。首于此处捐俸倡修,加以孙公、唐公、崔公所储之款,共成盛举。上则增建殿阁,改塑文武夫子及川主药王圣像。下层大殿、乐楼,瓦壁龛座概事整修。维时人心欢畅踊跃,图功月余,卽克蒇事,似有神灵之默助者然。果郡之胜事也,落成时,辑亦随诸君子后,焚香贺祝。而窃念昔人之功不容没,今人之善尤宜彰。谨记其事于石碑,后之览者得以识所由来,而慨然与善作善成之念也。是为记。

南充清真寺碑记[17]

清·佚名

且人欲探道蕴, 莫切于诗书。 欲溯教源, 莫大乎经典。 盖诗书足以破愚,经典乃以立本。 是孔圣之书不可不读。 而回教之经安得不诵科? 故教典必求其所, 而读经必得其人。 则延师之举, 其不可缓也, 明矣! 郡城西有清真寺,建自雍正初年, 多缺略未备, 暨乾隆嘉庆间, 前辈老成募化各方, 捐赀重构。叠请经师教读, 其中无非欲吾教之流转不息也。 我等体前人卫道之苦心, 惧后人从教之无术, 固接成都、 孝泉有先马志师课寺内, 阐教传经。 奈本方素无常业, 每年修金系亲友捐输, 第恐历久难继, 后学失传。 马老师目睹时艰,遂以募化为任, 约同保公继述赴省募化, 蒙各寺亲友相助, 共得钱三百余钏,除往来费用餐, 实存钱二百五十串, 当得大西街瓦房一院, 每年计收佃钱四十千之谱, 以作延帅之资。 至于省郡亲友不吝重赀, 倾囊成美, 其得真主回赐也。 何夫疑哉? 今恐久而不彰, 爱将出功□如□书列: (载文时省略)

大清咸丰五年岁在乙卯季春月朔二日吉立

朱凤塔碑记[18]

清·张克明[19]

果州南郊外, 有山名朱凤, 距城之文明门十里许, 盖学宫之屏藩也。 庚寅春, 余奉调兹土。 登此山, 见青峰环拱, 碧水瀠洄, 顾而乐之。 或曰前时科名鼎沸, 皆兹山所効灵, 陟其巅亭址宛然可睹。 里人建塔以肃山威。 余欣然喜焉, 嗣因历署宣汉丹崖各篆, 继赴军营, 有志未逮。 丁酉春, 府宪韩公以宗伯贤裔, 整躬率属, 念切民依而作人雅化, 遍及方州。 时在省垣总理局务, 首出清俸五十金, 命创厥始。 署任鄰水张公乃庀材鸠工, 甫定其谋。 是年秋, 余以西陲平定, 回涖安汉, 遂捐俸百金, 令董事生监杜伯宣、 李生芳、文映甲等悉心经画, 而是科杜生叔侄, 并举孝廉。 于是阖邑士民, 信为瑞徵,各输所有, 乐勷美举。 时岁稍歉, 工用较繁, 未获剋期奏功。 董事辈请领军需局存余资发给匠役, 尚有不足者, 须捐俸以蕆厥事, 阅两载而工竣。 里人固请勒石, 余以昔年素志, 幸从军事之余, 得与绅士交老重登此山而乐观其成也。 爰述颠末以慰夙愿。 若云斯塔之兴, 足助兹山之胜, 屹然秀峙, 丹穴增辉, 佇见振采高翔, 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 此固赖于主持风教者, 而非余之所敢侈谈矣。 张克明记。(www.xing528.com)

魏鼎王公祠碑记[20]

州治去帝京五千里外, 民间疾苦, 无由达之朝廷。 所恃轸念民瘼, 由长吏以上籲天子, 其惟州牧乎。 前任薄书鞅掌, 率匆匆解职以去。 求其以恻怛之心, 行恺悌之政, 身后足繫人思者, 推前牧王公为最。 谨按公讳劭曾, 号梅亭, 陕西华州人, 初授广文职, 意泊如也。 寻之, 官蜀中。 咸丰七年, 刺于蓬, 居心以恕, 禔躬以廉, 爱士抚民, 勤勤恳恳, 不少懈。 公秉性温粹,与物无忤, 吏民相见, 无喜愠之迹; 居官时, 宦囊无长物, 度支告匮, 典衣以济其乏。 时邑民误杀人, 以五百金赎罪, 公弗受, 仍置之法。 有以重赂充盐商者, 公曰: “皆吾民也, 得之者喜, 失之者何以堪? 吾岂以苞苴污素行哉!” 殡殓之曰: “余囊萧然, 识与不识, 有泣数行下者。” 公余之暇, 步至书院, 与诸生讲习, 尤加意寒畯, 体恤备至, 州人士称道弗衰。 抚百姓如子,小人之狱必以情, 讯鞫后, 率欢然得其意以归。 为公惜者, 初摄篆于兹, 遐迩翕然。 爱若慈父母, 甫年余, 遂以瓜代去。 及其再至也, 冰蘖如故, 而爱士日以厚, 待民日以宽, 其恻怛恺悌之实, 施行尚未及竟, 而公已溘然怛化矣。 然其流风余韵, 至今人艳称之, 醵钱尸祝, 旧在治西仁廉祠, 同治十三年, 移建于州城之北, 设有专祠。 蓝君赓飏倡之, 诸君饮之, 其地故徐姓宅也, 爰将诸绅姓名附勒碑阴。

重建舞凤山文昌宫记[21]

清·李兆襄

乙未五月,大将军马公奉命镇嘉陵。余从将军为偏将,抵郡。予登楼鲁顾形胜美哉山川! 而城中草木人物皆非矣。 越秋, 军政稍暇, 乃延绅士, 进耆老, 探诸古迹。 相携登舞凤山, 绝顶有文昌宫遗址。 剪棘坐阶坎, 千里皆豁眸焉。 山势绵亘如游龙, 如惊蛇, 如翔凤翩跹, 如天马腾踏。 右带溪明,明如长练, 下则西湖汪洋, 十里尽荷香, 平原沃野。 想见盛时, 耕夫牧童,渔歌樵唱之境。 雉牒隐隐, 在微波烟际间。 白塔、 龙门, 栖乐、 朱凤, 各以其挥汉之势, 横侧之态, 相望争雄而取妍。 大江万顷, 绕城而东之。 志云:“嘉陵奇峰环绕, 仙人窟宅, 斯固未足以尽之也。 因历言所钟诸大老, 而感治乱兴废之在乎人也。” 宋之游仲鸿父子, 皆大拜。 明陈公松谷父子, 相神宗皇帝。 辅少主, 摄国政, 则大总宪王南岷。 太子司直任忠斋, 则远绍圣学。 慎轩为儒林宗, 文冠当时, 书法独绝。 秉节钺, 专征伐, 后骑箕报主, 忠烈如生, 则总督杨斗望。 志气才华, 铮铮表见者, 不下数百人。 岂非邦有老成人,固宜其海晏河清哉! 呜呼, 今之君子犹有昔之君子乎? 使诸先正所旧祀神明之宇, 仅借予武人而谋复新之, 夫孰为之而今至此, 相与唏嘘者久之。 予乃召工人, 计其木石砖铁, 金漆丹垩, 逾年而庙成。 后之君子, 其惕然有思乎?愿诸君子读书明道, 深考治乱之原, 远取百代古人, 近法里开先正, 为臣为子, 全忠全孝, 登斯堂也, 无愧神明。 所以防坚未保, 大有如先正之身系安危, 有治无乱, 则斯庙可巍然于舞凤山顶矣, 讵不有待于后之贤士哉!

顺庆芦溪老君山道观碑文[22]

傅圆天

老君山有道观始于唐代, 以老君名山有自来矣。 道教为炎黄子孙宗教,而文化与宗教同源又始于无极。 老子曰: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乃道教之教理教义皆自无与有中演出也。 张陵天师于东汉汉安元年来西蜀晋原鹤鸣山修道, 虔诚苦行十余年, 上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碌诀并斋戒仪范。张天师复本太上旨意作 《老子想尔注》 阐述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增述生大共为五大, 演绎经典玄妙, 定为建教基本。 张天师在蜀修道于鹤鸣, 显道于青城,弘道于阳平。 正一在龙虎山至今共达六十四代, 计一千八百五十五周年, 经人民政府拨乱反正, 落实宗教政策后, 进行首次开坛授籍仪典。 全真龙门派与正一派本同源分流。 南宋末年王重阳祖师弘扬法教, 以金莲居首东游海上度者七八, 名曰全真, 盖源于东华, 流于重阳, 派于长春。 其间授受之序则为太上授之西王母, 西王母授之金阙, 金阙授之东华, 东华授之正阳, 正阳授之纯阳, 纯阳授之重阳, 是为七祖。 重阳授者七人: 刘处玄、 谭处端、 马丹阳、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邱处机是七真。 七真各成其派, 于道各畅玄风。 惟邱祖创建十方尊道贵德, 清静为宗, 无为为体, 自然为用, 变化为权, 当天下滔滔之际, 邱祖西入雪山游说成吉思汗, 一言止杀, 拯救生灵,更得封赐, 由此全真龙门一派风行四海。 至明末蜀中大乱, 世衰道微, 入清代初年, 有陈清觉、 穆清风、 张清夜, 由王当入蜀, 全真龙门派得昌明于诸山宫观, 嗣在成都二仙庵, 建立丛林, 刊行道藏辑要, 开期阐教, 举行传戒。全真龙门派遂普及于西南数省, 高真大师接踵辈出, 前有陈清觉、 张清夜、张拱山、 王来通、 陈仲远; 后有彭椿仙、 张永平、 刘元常、 易心莹、 江至森诸真人, 在蜀中影响之深且远, 因非片言可尽也。 圆天承乏全国道教协会会长以来, 乙亥秋, 青城山继北京白云观已传戒之后, 举行第二次传戒, 圆天承传脉为方丈是指吾教近世纪继往开来之大事, 诸山道友所不可忽也, 道法不离世间法,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老子想尔注》 有言: 仙士道人, 百行当修, 万善当备。 愿吾同道发扬吾道优良传统, 爱国爱教, 饱含爱心, 与人为善, 广结喜缘, 多作有益于人、 有益于社会好事, 则进道矣。 丁丑仲夏, 费明义弟子既于其家乡人民政府及信教群众支持下, 恢复重兴南充顺庆芦溪老君山道观[23], 不远数百里来青城山相问询, 书以付之。 全真龙门正宗传派曰: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

世界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傅圆天著述

青城山客李启明 敬书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岁在强圉赤奋若天中节日

南充市顺庆区重修清泉寺碑记[24]

洪一清

顺庆城东北, 有清泉山突兀于嘉陵江岸。 上有古刹名清泉寺。 肇基于唐,鼎盛于宋。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 朝廷敕名清泉院。 宋元末叠遭兵火,毁败殆尽。 明洪武初年重建, 其规制远逊从前。 万历十五年 (1587) 本寺僧常青募化增培修, 稍增规模, 明末清初战祸连年, 古寺焚毁磬尽。 康熙十八年 (1679) 平定吴三桂叛乱, 地方始得太平。 乃兴工重建梵宇。 其时人烟稀少, 民力维艰, 所建简朴狭小, 香火冷清。 乾隆二十三年 (1758) 住持僧释祖诚募化维修, 购置田产, 禅灯方得传承不辍。 民国初年, 军阀混战, 寺僧不堪逼索, 被迫献出田产, 四散求生。 民国16年 (1927) 本乡里正黄某恭请妙高上人住寺。 上人圆寂, 弟子洪梵接任住持。 积年奔走募化, 培修殿宇;古寺焕然一新。 又增修西竺茅庵, 以为寺僧禅修静室。 土地改革后, 此为南充唯一保留佛寺。 划分田地数十亩, 寺僧耕种以自养。 时有三门、 前殿、 大雄殿、 戏楼、 东西厢房、 西竺茅庵等殿宇。 奉祀佛、 菩萨、 护法神像50余龛(尊), “文革” 中, 毁坏殆磬, 仅大雄殿宇及东厢房幸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83年南充市人民政府竖碑公布清泉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梵法师虽已年近百岁, 仍勇担复兴重任, 率弟子胜精, 本寺僧众, 佛教管委会成员释光照及贾智中等, 宵旰勤劳, 殚精竭力, 播扬正法, 广结善缘。团结四众, 共图古寺重光。 仰佛力、 法力、 愿力、 心力, 得政府关心支持, 1985年隆重开光, 开放。 1990年建成三门、 天王、 韦驮殿及斋堂、 钟鼓楼等。 次年百岁高龄洪梵法师圆寂。 释胜精任住持, 绍续功业。 1995年, 地藏殿、 罗汉堂完工,1998年圆通殿、 城隍殿告竣; 1999—2000年, 相继完成重修大雄宝殿, 改建东西房等工程。 寺院殿堂整肃, 规模初具。 计有殿堂、 楼阁、 亭廊等, 建筑面积1805平方米, 附属房屋2456平方米, 修上山梯道2条, 总长36米, 进山公路1.5公里, 建成供水、 供电系统及通信设施。 寺院规模宏大、 香火兴盛为北宋以降八百余年所未有。 千年古刹重放光华。 北望龙门云霞似锦, 南眺果城群楼如林; 左有嘉江、 荆溪相依, 右有栖乐、 舞凤来朝, 千山拥翠, 铁桥横江; 茂林掩映, 钟声悠扬。 不仅为佛弟子奉佛庄严道场, 亦为万方民众游览观光、 净心洁虑、 陶情怡性之名山胜境。 有利广施教化, 启迪人生, 利乐有情, 净化环境, 协和社会, 维护和平。 可谓利益当代, 惠泽子孙。 顺庆区宗教事务管理局杜英树君嘱余为记, 实自惭谫陋[25], 亦勉力结文字因缘。 文固鄙俚, 唯望重光古刹之美德善行传扬后世; 正法永住,法轮常转, 中华传统文明发扬光大, 则幸甚矣!

清泉寺佛教管理委员会

住持释胜精, 知客释光照, 成员释永智、 释永法、 释永惠、 贾智中

顺庆善士洪一清撰文

湘人邓沁沐手恭书

技工任赐慧镌刻

佛历二五四六年 (2002) 岁在壬午夏四月八日

西充文庙迁建碑记[26]

何国均

西充文庙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 旧址在县城西郊孝廉山下, 1502年 (明弘治十五年) 迁至城内学街。 虽经清代数次修葺, 仍存明代建筑风格。 解放后, 一直为县人民政府驻地,1994年底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政府机关迁至府南小区后, 文庙夹处高楼、商场之间,处境尴尬, 保护堪忧。2002年8月, 市政府和省文物局批准择地迁建,由县文化体育局负责实施。 同年秋冬, 勘测制图, 拆卸旧庙, 至2004年7月全面竣工,历时两年,投入资金两百余万元, 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新增万仞宫墙、 东礼门、 西礼门、 泮池、 东配殿、 西配殿等单体建筑, 复制具有明代建筑显著特征的半拱。 其间, 县委县政府领导关怀备至, 上级专家悉心指导,主管单位尽职尽责,承建员工尽心尽力,迁建工程顺利进行。

现文庙坐北朝南, 西接纪信广场, 南临莲花湖景区。 青山翠柏簇拥其后,碧水波光荡漾其前, 奇花异木点缀其间。 大成殿内, 五尊圣人塑像高坐堂上,十二先哲石刻画像分列两旁, 祭品林林总总, 气氛庄严肃穆。 东庑辟为西充历代名人和当代教育成果展厅, 西庑则辟为今日西充建设成就和当代文化艺术精品展厅。 展出内容将历史与现实相融, 彰显西充厚重文化底蕴, 昭示西充美好发展前景。

由此观之, 迁建后的西充文庙实为瞻仰圣人先哲的圣地, 学习西充精英名流的课堂, 认识西充的名片, 了解西充的窗口。 特立此碑, 以兹纪念。

西充县人民政府

二〇〇四年七月

[1] 嘉庆 《顺庆府志·艺文》, 嘉庆二十年 (1815) 补刻本。 另见康熙 《西充县志》 卷一〇, 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刻本; 又见 《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卷六〇二, 嘉庆 《四川通志》 卷三五, 光绪《西充县志》 卷一四。

[2] 邵博, 字公济, 河南 (今河南洛阳) 人, 有 《闻见后录》 三十卷存世。

[3] 此据收录于曾枣庄等主编 《全宋文》 第141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90~92页。 此碑文还收录于 《金石苑》、 道光 《保宁府志》 卷五六、 民国 《阆中县志》 卷九等文献中, 不过文字略有差异。 碑撰于宋宣和二年 (1120)。 香城宫在阆中城南塔子山上, 肇建于东晋,后经变迁, 屡毁屡建, 现存香城宫为1992年重建。

[4] 赵宗尧, 资中 (今四川资中) 人, 宣和间通判阆州, 管勾学事, 见 《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5] 此碑文由明代营山人陈周政所撰, 援引自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刻, 四十六年 (1707) 增补, 嘉庆二十年 (1815) 补刻本重刻 《顺庆府志》 南充市地志办2010年5月重印版之第143页, 四川省印刷制版中心有限公司印刷。 南充新出内 (2008) 43号。

[6] 碑文由杨瞻所撰。 今碑已佚, 文存于方志中。 此据民国 《阆中县志》, 并以嘉靖 《保宁府志》互校。 杨瞻曾为川北道道员, 捐资重修太清宫后, 并为之作记。

[7] 此据民国 《新修南充县志》 卷四, 并以康熙 《顺庆府志》 卷八、 嘉庆 《南充县志》 卷七互校。 慈云寺, 在南充南三十里青居山, 创建于唐开元八年 (720)。

[8] 陈以勤, 字逸甫, 南充人。 嘉靖二十年 (1541) 进士, 授翰林院检讨, 迁修撰、 掌院事, 累官吏部右侍郎、 礼部尚书等。 此碑文撰于隆庆四年 (1570) 或稍后。

[9] 引自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编 《顺庆艺文撷英》 (内部资料),2012年印刷, 第118页~119页。此碑于1981年由潘大德发现于清泉寺后殿背壁处, 事见 《南充市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第711页。

[10] 此据嘉庆 《顺庆府志》 [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刻本]。 另见光绪 《西充县志》 卷十四 [光绪二年 (1876) 刻本]。 二者文字出入较大。 撰者戴君恩, 为西充县知县。

[11] 袁公即 “袁谏”, 字君俞, 西充人, 明万历进士, 著名的书法家。

[12] 此据嘉庆《顺庆府志》,并以民国《南充县志》卷十六互校。舞凤山衍庆宫曾在今南充火车站西,不知创建于何年。今衍庆宫已不存。

[13] 清康熙四年 (1665) 李国英撰, 引自袁勇主编 《阆中的味道》 一书, 阳光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14] 由清朝康熙年间的西充知县戴民凯所撰, 载嘉庆 《顺庆府志》。 戴民凯: 生卒年不详, 福建南靖人, 监生, 康熙十九年 (1680) 任西充县知县。

[15] 1981年修建多扶公社 (今多扶镇) 礼堂平整原寺地基时, 掘出 《修建多宝寺记》 古碑。 有三处字迹脱落, 无法辨认。 可读字句如上文。 参见何金永主编 《西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89页。

[16] 此文由清嘉庆年间南充县知县贾廷辑所撰, 甘露寺在南充县城西关外二里左右, 寺碑均不存,但至今仍留地名。 参见民国 《新修南充县志》 卷四, 民国十八年 (1929) 刻本。 此碑文在该志中有两个版本 (另见卷十三), 文字略有差异。

[17] 南充清真寺在县城大西街史家院内, 曾毁, 后重建, 碑文作者不详。 引自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编 《顺庆艺文撷英》 (内部资料),2012年印刷, 第133页。

[18] 此据民国 《新修南充县志》, 由南充知县张克明于乾隆四十四年 (1779) 撰文。 朱凤塔, 在今南充嘉陵区城区南朱峰山, 塔已不存。

[19] 张克明, 浙江监生, 乾隆三十五年 (1770) 至四十五年 (1780) 两知南充县事。

[20] 此据光绪 《蓬州志》 卷十一, 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刻本。 碑文作者不详, 据碑文内容判断, 该碑文当撰于晚清。

[21] 此据嘉庆 《顺庆府志》, 并以民国 《新修南充县志》 互校。 李兆襄, 清顺治时南充人, 曾为代陈副戎。 舞凤山在今南充火车站西, 旧有文昌宫, 顺治十三年 (1656) 重建文昌宫, 李兆襄为之记。

[22] 引自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编 《顺庆艺文撷英》 (内部资料),2012年印刷, 第138页。

[23] 老君山道观在顺庆城北芦溪镇老君山巅。

[24] 此据《顺庆区志·艺文》 (1993-2005年),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630页。

[25] 谫陋: 谫, 读jiǎn, 浅薄, 学识谫陋。

[26] 位于西充县晋城镇纪信广场的西充文庙, 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 明弘治十五年 (1502) 重建, 历经明嘉靖年间、 明崇祯九年 (1636)、 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 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清嘉庆四年 (1799)、 清道光十四年 (1834) 六次修缮。 原址位于县城学街, 2002年经省文物局批准迁至县城纪信广场。 2004年迁建竣工时, 县人民政府立西充文庙迁建碑一座, 由何国均撰文, 碑立庙门右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