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基坑围护设计及施工技术分析

深基坑围护设计及施工技术分析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工程概况某项目位于瑞安市滨海新区,该工程总用地面积约23420m2,总建筑面积约80010m2,地下建筑面积约19130m2。且根据当地工程经验,采用大放坡及土钉支护不具可行性。经比较,最终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支护,双排钻孔灌注桩之间的主动区和坑底采用普通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施工时采用跳打方式,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不得出现离析、缩颈、露筋、断桩等施工质量问题。施工时应保证桩身均匀性和连续性。施工时应采用开槽施工。

深基坑围护设计及施工技术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项目位于瑞安市滨海新区,该工程总用地面积约23420m2,总建筑面积约80010m2,地下建筑面积约19130m2。拟建建筑由6幢26层高层住宅楼组成,设一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5m。拟建建筑结构形式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结构基础采用灌注桩基础。

(二)周边环境

基坑南侧为已建道路,道路边线与基坑边距离约为4.0m,道路上有雨水管、污水管和给水管;基坑西侧为一河道,常水位约为地面下1.50m,与基坑距离约10.0m;基坑东侧及北侧现状为农田。其总平面图如图7-7所示。

978-7-111-44967-6-Chapter07-10.jpg

图7-7 总平面图

(三)工程地质条件

该场地基本平坦,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地下水位于地面下1.0m左右,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层描述如下:

1-1黏土:灰黄色,可塑状。中等~高压缩性,见铁锰质斑点。土质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黏土,可塑状。全场分布,厚度约为1.30m。

2-1淤泥:灰、青灰色,流塑状,高压缩性,高灵敏度,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高韧性,摇振反应无;含少量腐质物、贝壳碎片及粉砂团块或薄层。全场分布,厚度约为13.50m。

2-1′中砂:灰色,稍~中密状,粒径2~0.25mm含量占50%~70%,其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粉黏粒含量占20~30%。颗粒分布不均匀,局部含粉黏粒较多,相变为粉砂,稍密状。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10~16击。全场分布,厚度约为1.50m。

3-1′淤泥质黏土:灰色,流塑状,高压缩性。具鳞片状构造,含少量贝壳碎屑,土质结构不均匀,局部相变为黏土,软塑状。全场分布,厚度约为1.60~11.10m。

各土层的深度及土层参数见表7-1。

7-1 各土层的深度及土层参数

978-7-111-44967-6-Chapter07-11.jpg

(四)支护方案(www.xing528.com)

由于基坑面积较大,如采取排桩结合支撑支护,则造价较高且施工周期较长,在经济性和方便施工方面不具有优势。如采用排桩结合斜支撑支护、中心岛开挖的方式,则与上述方案相比可节约部分造价,但需在地下室留设施工缝,且保留的三角土部分挖除较为困难,施工难度较大。且根据当地工程经验,采用大放坡及土钉支护不具可行性。悬臂式支护结构还可以选择重力式挡墙和双排桩支护,两种支护形式造价相当,但重力式挡墙支护受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影响较大,双排桩支护的可靠性更好。经比较,最终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支护,双排钻孔灌注桩之间的主动区和坑底采用普通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

基坑挖深为4.5m区域采取前排ϕ600@1000、后排ϕ600@2000钻孔灌注桩,桩间距2.40m,基坑挖深为5.9m区域采取前排ϕ800@1000、后排ϕ800@2000钻孔灌注桩,桩间距3.20m。水泥搅拌桩采用ϕ600@500普通水泥搅拌桩。双排桩的两个典型支护剖面如图7-8所示。

(五)基坑围护施工

(1)钻孔桩施工。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主筋保护层厚度50,桩位水平偏差<50,竖向偏差<0.5%,充盈系数>1.1,沉渣厚度<50,钢筋笼钢筋采用焊接。施工时采用跳打方式,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不得出现离析、缩颈、露筋、断桩等施工质量问题。钻孔灌注桩的超灌高度为800mm。钻孔灌注围护桩中取20%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

(2)水泥搅拌桩。采用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为15%,水灰比0.5,掺加3%的石膏、0.05%的三乙醇胺、0.2%的木质素。施工时应保证桩身均匀性和连续性。相邻桩间歇不得超过24小时,喷浆搅拌时钻头提升(或下沉)速度不大于0.8m/min,桩位偏差不

978-7-111-44967-6-Chapter07-12.jpg

图7-8 部分双排桩典型剖面图

大于50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二上二下共4次搅拌,浆液分两次喷射。施工时应采用开槽施工。若在提升喷浆过程中遇特殊情况造成断浆,应重新成桩。若局部区域杂填土中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较多,应用素土换填后再施工。土方开挖需待水泥搅拌桩成桩28d后进行。在搅拌桩成桩28d后取芯做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取芯数量为20组(坑边及坑底各取10组,桩身每2~3m一个试样)。要求试验的桩身水泥土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

(3)压顶梁及连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主筋保护层厚度30mm。连梁尺寸为800mm×700mm。

开挖施工后,墙顶位移最大处55mm,土体最大位移45mm,达到了设计效果。

在该工程设计过程中:

1)采用悬臂自立式围护,根据不同的挖深采用不同的桩径及桩间距,经受了不良地质条件等考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今后该地区的类似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桩间加固和坑底加固对围护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桩间和坑底的搅拌桩均采用格构式布置,坑底加固墩式布置,工程量合理,对控制变形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在今后软土中可根据实际设置。

3)桩间加固土在连梁下部分地方应加强,该区域易出现空洞,是今后处理此类问题需引起重视的一个节点。

4)连梁的刚度对变形的影响较大,该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连梁与压顶梁的连接,保证钢筋的锚固和连梁的尺寸,对控制变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