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选课模块
在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中,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相当有限。在这些科目中,语文、数学和英语这几门课程常由学校统一安排上课。其他体育、艺术和信息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同样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但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类型来决定究竟选修哪门课程。由此,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学生成为理科生,而选择政治、历史或地理的学生成为文科生。
基于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的学生选课模块,并结合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现实的需求,笔者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些基础知识课程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课,在测试和阶段性的成绩考核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差异化教学中,文化知识水平、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言掌握程度同样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鉴于这种重要性和特殊性,语、数、英这三门课程一般还是由学校统一以必修课来进行安排,高中生都必须修学这三门课程。随着高中教改的发展,差异化教学模式下提倡学生自由选课,学生们除了那些必修科目,还可以从其他任选课程中来选择自己要选修的科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先实施一段时间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关课程及其学习内容。之后在选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引导学生确定适合其自身水平和兴趣的课程组合,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有的放矢。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选择最优的课程组合,同时与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相比,这种模式使学生有更长的准备期。例如,对于体育、艺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学生在选择时自主性更强。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从课程学习上来强化专业学习,而且也能从知识理论与技能上来提升自己的水平与能力。
(二)教学周期模块
从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三年制高中的每个学年都有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为20周。这种教学周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某些方面对其加以改进。
依据差异化教学中的“掌握学习理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多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模式,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度以及“四学期”制度(欧美高等教育中的成熟模式),即在总教学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将教学周期缩短,增加学期数量。这种制度不仅可以缓解师生在漫长学期中产生的教学疲劳,而且可以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和敏感度。因此笔者尝试将该理念引入高中教育中,在差异化教学课程管理模式下对传统的教学周期做了一些改进:将单个的学期进行切割,在学期层之下,引入“学程”的概念。将一个学期分割为3个左右的学程,每个学程的周期可以设定为6~10周。比起冗长的学期,学程是教学周期精简化的产物,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度,同时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学生一切的学习活动都以学程为单位,每个学程进行选课、评价和考核。根据学程,每门课程都会被相应地切割,然后被放入相应的学程中。学程开始前,学生进行选课。选定课程后,学生学习该学程内对应的知识内容。一个学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评价和考核。如果学生发现某门课程不适合自己,可在学程结束后重新选择其他课程。
(三)教学制度模块
在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中,行政班和教学班互为一体,行政班即教学班,教学班即行政班。每个班级拥有固定的教室,“学生不动,教师动”,学生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教学会被分配固定的任课教师,很多时候班主任同样作为任课教师出现,行政和教学的概念比较模糊。
在差异化教学课程管理模式下,教学制度将有较大的改动。首先,行政班和教学班不再作为一体。学生的学籍信息依然属于某行政班,每个行政班也会有班主任管理。和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不同的是,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有很大的区别,在此班主任类似于高校中辅导员的角色,负责行政班日常事务,如各类通知、奖项评比和班级比赛等内容,有关教学方面不再涉及。对于任课教师,不再对相关行政班分配固定的任课教师,而是将选择权完全交由学生。每个任课教师与对应教室绑定,学生可自由选择任课教师,从而去对应的教室中上课,由此形成教学班,达到“教师不动,学生动”的走班制效果。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课堂内的学习状况及学习评价等相关内容。在课堂外,参考高校的“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帮助家长共同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由于我国教师资源比较紧缺,因此每名教师负责5~6名学生。导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分析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必要时和学生沟通谈心,或是组织小组交流。“导师制”是对现有课程管理模式非常好的补充,当前很多高中都疏于对学生课外学习的监督,而导师的出现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外学习。因此,在差异化教学课程管理模式下,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三个岗位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共同作用于学生,全面覆盖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四)评价标准模块
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的主观评价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完成,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德育方面的评价,任课教师负责学生学习方面的评价。而在客观评价方面,文化知识科目和专业技能科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校对文化知识科目和专业技能科目同等看待,对学生在这些科目上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但通常只是通过分数来评价。(www.xing528.com)
在差异化教学课程管理模式下,对于学生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都做出了调整。主观评价方面,班主任依然负责学生的德育评价,任课教师依然负责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但是引入导师帮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评价。在学习上,导师帮助任课教师完成学生的课外学习评价,而在日常表现上,导师同样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由此导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德育评价,而导师和任课教师则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客观评价方面,基于高中教改的趋势,主科和副科的界定日趋模糊,学校将对所有课程一视同仁,并且摒弃“分数至上”的理念,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根据差异化教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将统一从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习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全方位评价学生。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是最重要的,其旨在为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关注学生在社会和校园中的道德修养、行为礼貌以及为人处世的表现等。修习课程与学习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评价,除了原来的课程分数外,同样需要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和出勤率等日常学习表现,不能通过单一的分数来评价。身心健康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基础,日常的体育锻炼情况、体育课参与度和运动会表现等都是主要评价指标;而艺术修养则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增加学生生活的丰富程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当今学生最缺乏的,学生往往关注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学校应关注学生在劳动技术这类课程以及相关竞赛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四个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在基于考分的基础上同样注重对运动技能、艺术鉴赏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五)课程类型模块
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的课程类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主导,学生听讲”的常规必修课,二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控的自修课。这其中,必修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是学生学习中最主要的课程类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主张由学生来主导学习。显然,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的课程类型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笔者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做了一定的改进,以达到学生做主的目的。在差异化课程管理模式下,课程体系需要优化,微课程、自修课和选修课等课程都需要改进。首先,课程体系保留“教师主导,学生听讲”的必修课,作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一方面,这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及不够主动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类课程,即差异化教学中的关键课程类型。另一方面,这类课程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释放他们的才华。其主要由微课程、社团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原来在很多中学已有开设,但不受重视,上课频率低,因此需要提高这些课程的地位。微课程是自修课的进化版,它完全由学生主导,区别在于微课程是线上学习,且有教师的帮助。教师将录制好的视频传至系统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观看相关视频,针对问题或知识点学习。微课程可以让每个学生有的放矢,实现个性化学习,独立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社团课旨在增强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一味通过教师来解决,而应让学生与学生合作形成社团讨论,在不依靠教师的情况下,自主研究处理。选修课借鉴了高校中的选修课模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班级,与志同道合的教师和学生一起上课,充分培养自己的爱好。同样,选修课也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指导的角色,对于促进学生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十分有益。这三类课程构成了差异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架构,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中心理念。
(六)学习数据模块
在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学习数据的呈现形式主要为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此为结果化数据。结果化数据出现的原因为:一直以来,社会对考分、成绩过度重视,所有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好看的分数,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而只在意最后的结果。教师评价学生也多是一学期评价一次,依据同样是考试成绩。这样的做法显然存在巨大的隐患,无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事实上,很多时候,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把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也不会差。因此,对学生来说,过程化数据意义重大。在差异化教学模式下,由“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过程化数据非常重要,利用好这些数据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同样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表4-9所示,教师们认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习报告单、学习路径图、学习分析图和知识图谱这些学习分析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大有裨益。
表4-9 帮助学习的学习分析
本书列举了学习报告单和学习路径图两种。学习报告单对学生的每次考试进行记录,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辅以教师的评语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在某门课程上的优势、缺陷以及差距,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安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习路径图是学生设定目标,并通过学习的方式达到目标的过程,其中包括每个阶段节点的任务以及学习情况的波动和起伏。这就等同于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整地呈现,有利于日后的学习。同样,每个学生的目标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图。由此可见,过程化数据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
另一方面,保留了结果化数据,但是将结果化数据产生的周期缩短,由原先的一学期缩短至一学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由一学期一评价改为一学程一评价。周期的缩短可以让教师更频繁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有更大的调整空间。结果固然重要,但重视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好的结果,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