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念、行为发生了全面的转变自然会影响到学习者,特别是当学习者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时,想要修正其行为就非常容易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改变和适应的心向,所以可以说学生行为层面的改变是建立在之前三个方面改变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随着观念自然而然的转变。直接用来扭转行为的策略并不多,因为依据前期研究,问题表现在行为上但根源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或学习者自身观念里,因此与学习者行为直接相关的策略有如下三个:与过程性评价模型对照,要求学习者掌握自评的要领,养成反思的习惯。
(一)学会自评与反思
对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已经适应了被评价,对于自评,即使知道其意义也无从着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努力从行为上适应过程性评价,具体要掌握如下要点:
第一,要努力掌握自评前的基本分析要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自己、分析任务,在各阶段为自己设计最适合的评价方案,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泛泛谈一下个人感觉。
第二,分析设计好之后,学习者就要践行方案,在学习中提醒自己要反思,按时间或者阶段记录反思日记,整理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在最后整合阶段要学会整理这一阶段的反思笔记,梳理出进步之处和问题所在。
第三,培养反思的习惯,发挥过程性评价的长效性。初期,学习者可能有诸多的不适应,自评、反思要作为一种习惯存在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就要在每一阶段反复应用反复练习,习惯成自然。其实这并非形式上的记录,到成为一种习惯之后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但在初期,学习者要经历一个从接纳到学习再到适应的过程,行为上必须要严格遵守自评的要点和基本要求。这些要点都是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所以学习者要付诸行动,积极配合,在课程结束之时将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保留下来,在没有人督促和监督时仍然自觉发挥出它的效用。
(二)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学习者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主动为自己做计划,学习过程中管理好自己,主动反思,遇到问题先尝试自己探究,确实难度大再向教师救助。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者要懂得在学习之前写一个学习计划,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这个计划不是给教师看的,而是用来指导自己行动的,因此建立在自我分析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要把计划当成一个指挥棒,努力去落实计划。当遇到注意力不能集中、低效或各种计划外的问题时要有及时调整的策略。此外,学习过程包含着学习反思和自评,学习者要主动去思考和记录收获、困惑、感悟、体验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下一步学习改进的重要依据。
第三,当遇到问题时,学习者不能直接推给教师,而是要先经过思考探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尝试解决,这样即使探究不出来结果,但对于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入了,对自己的困惑定位也更明确了,再听教师讲解才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上述每一点都在于学习者的行为,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要在学习上能主导全过程,能利用一切其他要素辅助和支撑这一过程,这就是发挥主动性的意义。
(三)培养互动分享的能力(www.xing528.com)
学习者要培养起互助、交流、共享的能力,既包括和教师的交流,又包括和学习同伴的交流,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研究表示,学习者和教师总体上是比较疏远的,特别是到了大学阶段,教师只带某一门课而已,如果学习者不主动与教师交流,很可能到学期末教师都叫不出来学习者的名字。学习者反映这是教师不负责任,其实学生自身也没有做到与教师积极互动,没有主动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有很多,但真正提问的很少,而能与教师探讨的就屈指可数了,这也限制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学习者之间不乏交流的机会,学习者也更习惯于向自己的同伴提问,但是你一言我一语只能称之为对话而无法称之为讨论,更谈不上合作学习。所以要培养相关方面的能力,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学习者要有意识地提高问题的质量,多探讨一些有意义、有助于提升认知水平的问题,尽量能创造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避免肤浅的或概念性的问题。
第二,深思熟虑之后再提问和表达,这样才能加深讨论的层次,产生实质性的碰撞,才能在讨论中获得成长和提升。
第三,兼顾倾听和表达,这是提升认知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既可以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又可以让他人接纳自己的观点或找到自己观点的问题所在。
第四,学会共享。这里的共享包括思想、资源两个方面,思想的共享就是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资源共享就是将高质量的资源传递给更多的同伴,特别是在终端性能不断提升和网络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共享有了硬件条件的支持,为学习者培养该能力提供了便捷。
【注释】
[1]张爱华.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双主性”发挥的最佳结合点——谈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2):81-82.
[2]洛林·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蒋小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1-82.
[3]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M].何一希,钱冬梅,古海波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65.
[4]迈克尔·霍恩,柯蒂斯·约翰逊.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M].李慧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1.
[5]谢同祥,李艺.过程性评价:关于学习过程价值的建构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9(6):17-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