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学习者自评培训
教师对学习者自评培训的内容包括怎样自评,有哪些基本的维度、标准、环节、时机,这都是要通过正规讲解才能掌握的。对绝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是不习惯自评的,他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被贴标签,在评价上一直处于客体地位,没有任何的主动权,突然要让他们评价自己并且这种评价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定是手足无措的。教师的关注点大多在学习进程的推进上,至于学习者的自评显得很随意。要扭转这一现状,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对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培训:
第一,教师要讲授自评的意义,告诉学习者这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对他们学习实实在在的促进,让他们建立起一种评价的自信。
第二,教师要告诉学习者评价的时机,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但对于还不适应自评的学习者来说,需要告知他们怎样的情况下自评、反思会比较有效,即自评的最佳时机。
第三,教师要教给学习者一些基本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等,每一种都力求步骤完整细致,直到学习者可以熟练应用为止。
第四,解释自评的相关概念和维度。对于不熟悉自评的学习者来说,评价的维度需要一一解释,比如学习开始前的自我分析,包括认知风格、学习起点等的分析,教师一定要先向他们解释何谓认知风格、学习起点,再向他们阐述这些指标的操作性定义,并且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是要向他们解释这些理论的具体表现。
第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把他们的自评作为打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自评训练初期督促学习者习惯这种方式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在初期会有很多与学习内容本身无关的内容占据课堂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师生共同适应一种评价方式的必要准备,这样才能完成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全方位转型。
(二)调整传统评价方式
教师在指导学习者适应自评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对原有评价方式做根本的调整,总体上可以概括为降低终结性评价的比重,增强各类检测的合理性。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教师要降低学习结果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就本研究而言,学习者质疑最终的成绩主要是两个理由:最后的小论文所占成绩的比例过大,这篇论文与本门课的收获无关。因此,教师要促进评价的推进就要相应降低终结性评价的影响,传统期末占总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的做法是有失合理的,因为现阶段学习者仍然把成绩看作奋斗的目标之一,所以教师也要以合理的比重来解决发展过程与成绩之间的矛盾。
第二,如果教师要引入更多的评价指标,如在线检测、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要注意考察这些指标的合理性。就本课题而言,上述指标之所以被学生质疑而没有发挥应有的评价功能,就是因为教师为了利用网络而利用网络,引入了很多无效的指标,这些指标干扰了教学且使评价变得“不透明”。教师想通过学习时间反映努力程度,那么就要有相应的监督或考核机制,证明这个时间段内学习者确实是努力的,并且时间的投入和精力的投入相关。教师想要引入测验来实时考察学情,那么就要对测验的信效度做最基本的分析,且测验要求必须明确(开卷还是闭卷,时间有没有要求,独立完成还是讨论完成等)。如果要求都不明确,也就是说大家怎么做完全是看个人兴趣,除非自觉程度很高的学习者,其余的人都会采用投入最少结果最好的方式。对于信效度,有经验的教师都不需要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考察,只要肯花时间自己做一套题或者认真思考一下出题方式,就可以知道整套测验是否有意义。
(三)调整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
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仍然扮演着掌控全局的角色。要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就要提高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话语权。要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让这些利益相关者在评价中也发挥出作用。由此可见,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体系中每一方话语权的大小,教师为主导就是掌控好每一方的权利,使评价向着最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和共同体建构的方向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地位,将他们的反思与自身的感受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具体的,教师要看他们反思的时机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切中要害,最终是否有所收获。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也就是他们在学习初始的自我分析,因为这是后面衡量学生是否有进步的重要依据。
第二,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不仅以个人为单位,还包括学习共同体,教师若想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者之间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交流就要设法让互评介入,如创造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小组共同探索一个问题的机会、小组之间竞赛的机会等,并在合作之后认真记录小组成员彼此的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合作的能力。
第三,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确定各方对结果的影响。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结果是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的。例如,在以合作为主的混合学习中,同伴互评就要得到一定的重视;而在自主探究或以传统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中,互评对结果的影响就降低了很多。
但是要注意,任何性质的任务都不能淹没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即使是合作学习,个体的自我感受和反思才是最重要的,其余的是用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让学习者对自身有更全面认识的参考,不能喧宾夺主,以他评替代自评。
(四)推行学习者主导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和自我选择。对于混合学习评价的目的进行系统的归纳,居于首位的就是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顺应天赋。教师在评价中要善于肯定学习者的价值,当然这不是纵容其随意生长。
第一,教师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就是尊重学习方式的选择,科学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习方式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只能依据学习内容给学习者一些方式上的建议,但不能像本研究案例中那样,强制一个班级整个学期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认知的发展,该方式就是好的。(www.xing528.com)
第二,教师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就是尊重学习者对资源的选择,这在混合学习中有重要的意义,相比过去教科书是知识唯一的载体,现在有很多文本、图片、视频等都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可以向学习者推送或分享一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对于一些低效的资源,如本研究中教师强制使用的视频资源,被试均明确表态质量太低,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尊重学习者按教学要求去自由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内容,当然教师是要严格把关的,并且当统一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中出现明显的问题时,教师要积极调整。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表现为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传统的评价方式肯定的是单方面的成果,但除内容掌握和认知水平发展之外,还有很多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当教师肯定了非预期成果的意义,学习者才可能意识到学习可以带来很多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并且这是有意义的,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无限乐趣。
(五)培养获取、应用、建构资源的能力
教师自身要注意培养获取、应用、建设资源的能力,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教师要有能力获取到资源,也就是说,教师要知道资源哪里有、怎么来,网络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资源获取方式,新时代的教师对此基本不需要特殊的培训就可以登录Internet或使用IE浏览器浏览信息,具体到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留意一些高质量资源集中的学习网站,这是教学者浏览信息和普通网民浏览信息的区别所在,要获取资源,要能够快捷而有效地使用搜索引擎。其实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要有能力提炼出关键字,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搜索引擎。
第二,教师要能应用资源,这是将在线资源转化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核心环节,也是保证人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关键。混合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录音、录像近乎真实地再现了教育过程,教学软件取代了教师本体,教师在其中可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与此同时,教学软件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只有固定的一种或几种,就本研究中发现的仅仅有学习视频一种形式。视频仅包含了讲授,其最大的弊病在于教学软件是不能有针对性地答疑的。混合学习意在弥补纯粹的在线学习的缺陷,在与教育技术的平衡中重新将人的主动权拿回来。但在混合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资源与技术面前本体性已经不存在了,已经把视频资源当成了自我的替代者而非教学的支持者,要转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资源的应用中掌握主动权,思考“我需要什么”而非“什么能替代我”。教师要有判断资源价值的能力,去除低质量资源的胆识,将最好的资源甄选出来辅助教学。
第三,在获取和应用资源的基础上,对优秀的教师还应当提出多一重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有能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的形式体现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按其使用的对象分为教育资源管理软件和教学应用软件,前者主要是资源管理、教务管理方面的,教师只要熟练操作就可以,教师要重点开发的是后者。教学应用软件有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网络课件、精品课程、课程积件和测试评价类软件,教师应当尝试制作一些多媒体软件,这是难度相对较低的一类,之后还可以尝试课程积件,这与精品课程或教学网站相比属于基础阶段,它比较小,能反映某个知识点或单一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可以以此入手来尝试课程资源的开发。至于精品课程或网络的建设,就需要一套成体系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教学软件制作、评价修改、产品的成型等一系列核心环节,一般是由制作团队完成的,单个教师很难完成。
(六)掌握并培养学习者媒体操作技能
教师要能够熟练操作学习软件和各类媒体,并创造培训学习者获得该能力的机会。
第一,教师自身要能够灵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依据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不同,多媒体可以进一步分为课堂演示型、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资源型、模拟演示型、教学游戏型、发现学习型七种类型。自行编制PowerPoint教学知识是使用媒体的初级阶段,因为PPT是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融合起来压实教学内容的一种简便易行且表现力强大的手段,这已成为教师上课的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但混合学习对技术的要求远不止于此,除了PPT和一些现成的教学视频,还有很多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操作练习测试的APP,也属于多媒体的一部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使用这些软件。
第二,与学生相比,教师有更强的辨别能力,对每一种媒体或技术的不足有敏锐的洞察力,有选择与应用一系列媒体的基本原则。教师只有自己尝试了多媒体技术,明确了每一种技术的优劣,才能找到各种资源得以互补的最佳组合并推荐给学生。在混合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正如本研究中所呈现的问题,教师把视频和课后练习一起照搬给学生,并没有其他资源介入以弥补视频过分枯燥、练习题目过分机械的弊病,要克服此类问题,教师还是要透彻理解教学媒体究竟包含哪些,每一种的优势和弊端各是什么。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目标控制原则、内容适应原则、教学对象适应原则。
第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通过混合学习培养起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能习惯于直接将任务和多媒体资料一齐下发给他们,这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授受,教师要给学习者创造自主选择媒体的机会,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学习者还要创造利用媒体展示成果的机会。例如,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多样化,让学习者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设计并呈现自己的成果,让学习者自主选择软件记录学习的过程,以其习惯的方式来记录学习心得。事实上,教学习者学会利用多媒体最便捷的方式不是讲课,而是为其创造机会,相信年轻人探索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当他们得到了展示的机会时,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七)改革教学监管模式
教师要发展起与O2O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和监督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都要进行调整,之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在教师视线中的时间较多,教师课上对学生的监督还是较为严格的,之后随着互联网的介入,很多课堂教学任务转移到了课下,学习者处于一个脱离教师管制的状态,在研究中确实暴露出了问题。因此,建立起与混合学习相适配的教学监督和管理机制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决定学习流于形式还是产生效果的关键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确实具备了超越人的某些能力,但技术实体毕竟是无生命的机器,其能力是人自身一些能力的模拟和增强,单靠在线检测和系统反应的学习时间是不能达到了解学习进程和学习情况的目的的,再聪明的系统也会使自觉性差的学习者感到有机可乘。意图用系统去控制、监视人明显是失当的。因此,要克服这一现状,就要增强线上线下的融合性,切勿将两者割裂开来。在混合学习中,“教师”是有独特的价值的,特别体现在对学习者的管理和监督上,他们需要给学生空间的同时适时合理地介入线上学习,包括积极与学习者交流每一部分的学习感悟,及时对问题做出反馈,关注学习者完成每一阶段学习的所思所想,在互动中管理和监督学习者,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八)与学习者有效互动
教师要能与学习者有效沟通互动。技术进入教学,教育成为“互联网+”的对象,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是这是有风险的。教育链条上的每一环,特别是教育者与学习者都面临着技术异化的危机,从主体的角度出发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互动和反馈,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影响。例如,将教师上课录成视频,即使细节没有任何遗漏,也很难真实再现教育过程,这些视频面对的都是异时异地的学习者,这个教育过程传递的信息已经有所削减,视频中教师的情感只针对视频中的人。这样单向的知识传输必须要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予以弥补,否则学习者会因为缺失了教学中师生的交流而感到被压抑和忽视。为解除这种压抑感,教师需要解决好以下关键问题:
第一,教师要熟悉视频内容、知识的重难点,这大多是师生互动的契机。
第二,教师与学生沟通要主动,就像课堂上自然而然关注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一样,教师也要尽量去关注每一个人的感受,特别是对于一些被动内敛的学生,教师更要多加关注。
第三,教师和学生互动要及时。当学习者提出问题时,教师切勿让班长或课代表收集起来过一段时间再解答,而是要利用社交平台及时引导学习者。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教师延迟反馈的行为是极为不满的。
第四,教师与学生沟通还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推送共享一些相关的资源,让大家有一种教师与自己在共同关注同一样东西,感到自己并没有脱离管制,只是在学习步调上多了自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