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受到观念支配的,并且教师的观念在其中作用显著,因为教育者的观念不仅支配着自身的行为,对学习者的观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混合学习之所以效果不理想,与一些教师在观念层面存在问题有关。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通过与评价模型的对照,发现教师对评价认识存在不足,与此相关的策略包括:第一,理解素质发展内涵;第二,全面评判学生价值;第三,有意识转让评价主体;第四,理解深层公平。另一类通过与混合学习模型对照,发现教师混合学习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与此相关的策略包括:一是适应“学生中心”的观念;二是重新界定工作重心;三是深入理解混合学习的意义;四是树立信息意识与自我更新意识。
(一)理解素质发展的内涵
对于评价促进素质发展的内涵,教师要避免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是每一个评价都要全方位促进人的发展,但每一步骤、每一维度的评价汇合到一起构成的整个评价体系一定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混合学习模式评价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在实施评价时要反省以下方面:
第一,学习者的素质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素质包含了智能之外更广泛的内容,特别体现为一种对社会的适应性,这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具体到本研究中,对社会的适应即对“互联网+”时代学习与生活的适应性,即利用网络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在设计评价时要体现对学习者素质的反思,审视该评价体系促进的是整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单方面素质的发展。
第二,怎样的发展就能认定为成功?这体现在观念层面上就是教师要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顺应人性和禀赋的发展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要让素质的发展适应学习者本能。但是一些教师仍然认为只有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道路走,学习者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建立在这种观念之上的“成功”其实是一种“失败”。
因此,教育者要接受并理解素质全面发展的意义,这样落实在评价中才有可能设计出健全的评价体系,从根源上瓦解学习者对评价的不信任、对评价过程的抱怨、对评价结果的质疑。
(二)全面评判学生价值
笔者一再强调评价发挥的是指挥棒的作用,也就是说评价什么,学习者就理所应当会关注什么,这在本研究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三位被试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让人颇感意外的行为,如小组“分工”写作业,视频开静音消磨时间,上交其他科目的作业作为本科目的成绩……但每一个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都对应着不合理的评价手段,也就是教师对学习价值的认定存在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眼中有价值的学习就是完成检测题,时间也刷到了,期末作业也上交了,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学习者的思想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价值观是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养成、自我控制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方位发掘学习者的潜质,给学习者“天生我材必有用”、过程结果同等重要的暗示。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来传递这种价值观,一方面是通过语言直接向学生表达正确的价值观是什么,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信息素养、自我控制以及认知能力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但身教胜于言传,故另一方面教学者自身要从观念上做出引导和表率,只有教师从心理上认同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评价中时时、事事遵循正确的观念,在评价中完成价值观的教育。
(三)有意识转让评价主体
现在的某些评价方式存在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评价的主体仍有且只有教师一人。对教师而言,其要有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习者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建构学习者学习活动价值的过程,一般由教育者的评价、学伴之间互评以及学习者自评综合而成”[5],但目前一些教育者不愿放权、仍垄断评价的话语权,这就让学习者和评价者之间展开了猫与鼠的游戏,背离了评价促进发展的本质。
教师从观念上要接受评价是为促进学习者发展而存在的,任何旁人的声音都不能淹没学习者自身的感受,任何他评都不能取代自评。学习者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自评在混合学习过程中有着关键的意义。一是为教师了解学习者学情提供最重要、最真实的依据,二是教师对症下药、有效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很多教师不愿放权还是从思想上不信任学生,认为一旦自评居于主体地位,学习者就会“失控”,其实这里强调的是一种适度的放权而不是散养。所谓适度,就是教师仍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但是要从引导学习者“做什么”转而引导他们“怎么做”。此外,大学生不同于低龄的学习者,从认知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有一定自控力的,所以教师也不必低估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时信任会传递给学生一种自我管理的责任感,效果反而会优于强权和高压。
(四)理解深层公平
研究表明,部分教师即使形式上采用了混合学习,但仍习惯于将所有指标量化,按统一的标准解释学习者的成绩,因为这样有效减轻了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从教师的理解出发这是最公平的,这种量化重于质性评价的做法源于教师对公平的误解,要扭转这种现状,教师应当明白深层的教育公平。(www.xing528.com)
教育深层公平是建立在肯定人自身主观因素差异和环境差异的基础上的。人自身的主观差异有三个方面:其一,自然禀赋方面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资不同,这不是人为因素但是会影响学习结果,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会对学习者生活期望、自我抱负、自我尊严、自我判断以及自我效能感等造成实实在在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他们潜能的运用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师的评价要以关注每一个学习者发展的条件和起点为出发点,在固有禀赋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因人而异地做出评价。其二,生活目标或者理想上的差异,这是学习者自己选择的,也就是如何应用自己的天赋来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对于一些独特的生活理想,只要是正义的,教师都要以尊重为基础,不得贬低和歧视。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此问题上无所作为,反倒是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要通过评价的指挥棒引导学习者全面认识自我,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灌输给学习者行行出状元的理念,而不是将其带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死胡同。因为教育评价体现的是教育的发展性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所以教师要深度理解教育评价的公平与正义,即让每一个学习者在社会中找到最适合的位置,这在大学尤其有重要的意义。其三,努力程度上的差异,这完全是人为可控的因素,也是有明确的优劣高下之分的因素,更是教师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因素。因此,教育深层公平还表现在教师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付出,也就是关注起点和终点的距离以及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从环境因素的维度看,教师从观念上要肯定环境条件带来的发展差异,并且有努力消除现阶段环境中的不平等因素的意识。
在环境的不平等因素中包含着如下不平等:一是学校二元评价存在的压迫,教师常常以优劣、分数高低等二元评价学习者,教师要努力摆脱此类思路的禁锢,不单单以某一维度为标准否定一个学生的价值,更不能因此而剥夺其对教育资源的占有。二是关注成长环境不平等带来的学习表现上的差异,以混合学习为例,它涉及对信息技术的适应性,有些出生于信息技术落后地区的学生适应较困难,深层的公平就是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学习的适应性。以上都是造成学习者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差异的因素,教师要从观念上接受、理解这些因素,基于此的评价方式才能体现教育的深层公平。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与在线检测等一些量化评价方式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要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理解学习表现、学习成绩背后的一些因素,教育者只有理解了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设计出正确的评价方案,为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找到适宜的话语权。
(五)适应新学生观
教师的认识要尽快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在研究中发现不论是学习还是评价,学习者的自主性都是较差的,用学习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也就是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这一部分是源于学习者过去十几年中小学学习生涯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是教师自己在推行混合学习之前并没有观念上的准备。作为教师,首先要愿意承认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混合学习中,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什么尤为关键,因为只有理解这个问题,混合学习才能不再流于形式。教师承认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是认同并尊重学习者对自己的规划,把计划的余地和权利交给学习者,教师负责“审批”和“指引”计划,负责掌控全局,判断计划的合理性,教师要从心里尊重学习者为自己定计划的权利,相信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最好的计划。教师承认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习者自己去获取资源解决问题,相信他们可以按计划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摈弃把学生框死的老思路。教师要明白视频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是支持学习的介质,而不是代替教材的新权威。教师承认学生的主体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以促进学习者全方位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由此而引出的一系列教学与评价方式自然是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导向。
(六)重新界定工作重心
新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师精力投入的重点发生了转移,但转移并不意味着减少投入。直观地看,教师在使用混合学习之后和之前发生的变化有:教师不需要每节课都到场了,课时数削减了三分之一;客观题可以由系统自动批阅,教师不需要亲自改作业;过去上课随时回答的问题可以积累到一定数量,上课一起答疑;有了视频,教师上课不再需要系统地灌输新的知识……因此不少教师推崇混合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认为混合学习有效减轻了教学的负担,系统替代教师行使了监督的职能。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是教师对混合学习意义认识不足造成的。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明白系统可以替代自己做什么——替代教师完成一些机械化的工作(如:客观题目的修改就交给系统完成),但无法理解自己在混合学习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师不仅要理解还要重塑自身的意义。正确的观念是:混合学习实际上是将教师的精力投入到了更有意义的领域,教师要将时间花在引导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上,并且尽快反馈解答学习者的问题。其前提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其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掌握其学习进度,这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要求相比传统教学更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很多教师是新方法老思路,推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却仍然将班级视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通过混合学习给自己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的良药,结局是使很多学习者处于脱离管制的状态,最终导致学习的低效。
(七)理解混合学习的意义
一些教师还是停留在一种旧的思路上:混合学习就是换了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是把原本课堂上的内容搬到视频上。其实混合学习对学习者是全方位的要求,远不只是知识上的进步。教师要有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自我控制、人际交互的意识,要认识到以混合学习为窗口和切入点,学习者要能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批判理解学习的资源,并有积极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心向;混合学习还要帮助学习者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态度、制订好学习计划、监控好学习过程,最后混合除了包括视频学习,还包括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混合,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求助、讨论的能力与共享的美好品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混合学习对人的一生有着长效性的影响。所以只有教师的观念脱离了狭隘,教师对混合学习的认知有所拓宽,才能够有效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学习者各方面能力有效发展起来的前提。
(八)树立信息自我更新意识
教师自身要有利用信息自我更新的意识,具体地可以细分为信息意识和自我更新意识。所谓信息意识,就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弊、优劣、功能和隐患要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两种观念上的极端,一是盲目乐观,认为信息技术可以颠覆一切,改变一切,可以取代学校、课堂而存在;二是故步自封,认为信息技术只能把学生教坏,只会破坏成形的课堂秩序。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后者居多,特别是在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中存在很多拒绝接受信息技术影响的教师。信息意识还表现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之外的其他时间,教师要把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当成一种习惯,虽然这对于教学并无直接的影响,但这样的意识拓宽了教师的思路,拓宽了其对网络功能的认识,在混合学习的教学中,他们不再局限于利用仅有的一点点视频资源,而是跳出教材的束缚,主动建立起资源库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信息意识还有接触新生事物的意识,技术层面上积极接纳新技术,真正具备信息意识的教师是时刻关注资源、技术更新的,他们总会先学生一步了解到最前沿的信息并与教学发生联系,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这种不断更新知识、追求进步的心态也可以说是自我更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更新就是要懂得终身学习,这在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时代为每一个人都创造了学习的绝佳条件,也就意味着不懂得学习进步的人是注定要被知识的洪流淘汰的人。教师要懂得更新自己的技术,更新自己的理念,更新自己在专业领域、教育领域的知识,在自我反思与自我督促中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