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英国开放大学的创始人托尼·贝茨在其权威著作《数字时代的教学:教与学设计指南》中指出,关于混合学习中哪些任务最好在线完成,哪些任务最适合面对面完成,或者什么时候完全的在线学习相比课堂教学是更好的选择,这些问题还没有能够指导决策的佐证和理论。但是在我们开展混合学习或者试图运用混合学习时,这又确实是一个不得不回答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有研究者尝试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看其是适合传统课堂教学还是适合网络学习。这样做有助于判断混合学习中面授部分和在线学习的比例,如表3-1所示。
表3-1 适合课堂教学或是网络学习的内容
有研究者在分析认知目标、学习者类型和客观环境后,依照学习活动理论,选择所要使用的学习活动,然后开展具体的混合学习活动。前文笔者根据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不同功能作用,设计了四类混合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为基础、网络学习为拓展模式,网络学习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后继模式,网络学习为主导、课堂教学为提升模式,课堂教学为前奏、网络学习为后继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相应的运行程序,具备自身的优势和适用范围,需要教师综合各种条件加以选择和应用。
(一)根据教学目标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涵盖3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6个层次:知道、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2]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所侧重的,有的注重“知识的了解”,有的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则追求情感道德的培养。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选择适合、具体的混合学习模式。在网络学习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后继模式和课堂教学为基础、网络学习为拓展模式中,实现教学任务的主要重心在现实的课堂中,比较适合基础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充分显现课堂教学兼顾各种教学目标的优势。网络学习为主导、课堂教学为提升模式和课堂教学为前奏、网络学习为后继模式比较能够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一门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学单元构成的,每个单元则是由不同的知识点组成的,教师通过各学习单元和知识点的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点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单位,知识分类是明确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斯皮罗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法则和公式解决的是良构知识领域的问题,如求正方形、长方形的表面积;需要进一步做具体分析,建构新的方式和方法的话就涉及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网络学习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后继模式和课堂教学为基础、网络学习为拓展模式比较适合入门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良构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为前奏、网络学习为后继模式以及网络学习为主导、课堂教学为提升模式比较适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实现意义建构,积累非良构知识。
(三)根据学生的特征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相关知识)、学习风格、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以及学习动机、学习偏好等,这样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学习风格是个体在知觉、组织、加工和记忆信息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差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是指个体对刺激或事件出现的情景或知觉场的依存程度,或者受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3](www.xing528.com)
网络学习为主导、课堂教学为提升模式和课堂教学为基础、网络学习为拓展模式比较适合学习能力较强、信息素养较高或是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的班集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发展展示创造能力。网络学习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后继模式适合学习基础差异较大的群体,通过先导的网络学习,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及必要的个人辅导,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同时,网络学习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后继模式和课堂教学为前奏、网络学习为后继模式比较适合场依存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因为场依存型学生对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更敏感、更关注,参与意识较强,善于与人面对面交流,而倾向于自己建立结构。对外界环境不敏感的场独立型学生则比较适合课堂教学为前奏、网络学习为后继模式以及网络学习为主导、课堂教学为提升模式。
(四)根据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为基础、网络学习为拓展模式和网络学习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后继模式适合需要集中时间讲授、讨论的班集体教学以及小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为前奏、网络学习为后继模式和网络学习为主导、课堂教学为提升模式比较适用于集中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
综合以上四种考虑要素,依照实际及需求可以得出需要的具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简单总结见表3-2。
表3-2 混合学习模式选择考虑要素
续表
笔者多次审视修改了对以上四种混合学习模式的说明,以使这些阐释更加清晰全面,然而这种构建与分类并不完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可能会混合搭配这四种基本的混合学习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结果就产生了新的混合模式,然而这正恰恰体现了混合学习的“混合”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