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景之治:残忍手段维稳江山,刘启的重大决策

文景之治:残忍手段维稳江山,刘启的重大决策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住江山,他狠下心杀害自己的晁错老师。为了稳定,他抛弃心爱的刘彻而立刘荣当太子。为了刘彻有足够的权威,他处死功臣周亚夫。可以说,他所做的这些残忍之事,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刘启在位时,提倡宽法,在刘恒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刑罚的惩治力度。西汉初年,朝廷为了更好地统治人民,不允许人民自由迁徙。

文景之治:残忍手段维稳江山,刘启的重大决策

刘启时代的故事已经讲得差不多,就等着刘启驾崩了。

刘启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我看来,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国家稳定。

他的这种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谁也体会不到刘启在七国之乱中经历了什么。

七国之乱,让他感受到了国家不安定的可怕,他比任何人都渴望稳定与和平。我们有理由相信,那是刘启这辈子最艰难最痛苦的一年。为了江山的稳固,他不得不亲手杀害自己最为信任的晁错,那种身不由己的痛苦,没有几个人经历过,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那件事情给他内心带来的巨大震动,让他终其一生都对稳定怀着一种信徒般的虔诚。

为了保住江山,他狠下心杀害自己的晁错老师。

为了稳定,他抛弃心爱的刘彻而立刘荣当太子。当栗姬的地位因为刘嫖已经在刘启的心目中下降的时候,刘启还是没打算废掉刘荣。但是立栗姬当皇后,他必须确信栗姬以后不胡作非为,于是给了栗姬一个“面试”的机会。他能给栗姬这个机会,就说明他已经有了放弃刘彻的想法,说明如果要他在个人喜好和政权稳定之间选择,他很有可能选择后者。他给栗姬了机会,可栗姬没有抓住。

为了刘彻当上皇帝后能有个稳定局面,他毅然地除掉亲生儿子刘荣。

为了刘彻有足够的权威,他处死功臣周亚夫

他的这些行为非常无情。

但没有人是真正的无情,那些看上去无情的人,不是他想无情,而是被逼得不能有情。

我想,刘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在偷偷地流泪。

* * *

刘启是一个成熟的君王,他没有妇人之仁,在关键时刻能够狠下心来干出让自己心痛的事,因为他很少去意气用事,所以他死后基本没留下烂摊子。

刘启残忍,是因为他追求稳定跟和平。可以说,他所做的这些残忍之事,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虽然在政治上有些残忍,但不残暴,他从来没干过侵犯民众的事情,他当政期间,继续刘恒的路子,做了很多有益于民众的事。

刘启在位时,提倡宽法,在刘恒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刑罚的惩治力度。景帝前元年(前156年)下诏减刑,景帝中六年(前144年)第二次减刑。

刘启也施惠于民,在他当政的十六年间,曾八次给人民赐爵(有爵位者可以适当减刑),六次大赦天下。他继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将田税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也就是土地所有者只需将土地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作为田租上缴官府。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耕作,甚至亲自种地给天下人做表率,这些都对农业生产起着积极的作用。

刘启不但减少田租,还实施了一些让民众自由的政策。西汉初年,朝廷为了更好地统治人民,不允许人民自由迁徙。这么做对维护社会稳定有一定意义,但人民被禁锢在一个地方很不利国家的发展。比方说,一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人口众多,另一个地方土地肥沃而人口稀少,由于人民不得迁徙,资源就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刘启意识到以往政策的弊端,就果断废除了这条政策,这么做,不但对朝廷有利,也给了民众自由。

* * *

刘启是个很会玩弄权术的人,这可能跟晁错的教育有关系。

他都已经决定削藩了,却还要把晁错弄到朝堂上跟大臣们争个脸红脖子粗,好让大臣都看一看,是晁错极力主张削藩而不是我,以后出了问题跟我无关,把削藩的风险转移给了晁错。事实证明,此招一出,当削藩真的引起诸侯王反弹的时候,所有反对削藩的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晁错。

当年,为了取得刘武的支持,他给了刘武一个空口承诺,让刘武产生了高度的使命感,结果刘武帮他承受了吴楚联军的锋芒。

在七国之乱中,他明明在出征前就答应了周亚夫,让刘武直面敌锋,可是当周亚夫执行这一计划而刘武上书求救的时候,他还是给周亚夫下了一道援救刘武的诏书。如此一来,刘武就不会想到刘启曾经和周亚夫合谋让他挨打,而只会认为“见死不救”是周亚夫一个人的诡计。于是刘启不但赢得了战争,还把刘武对“见死不救”的不满转嫁给周亚夫。

当刘武立下大功,耀武扬威的时候,刘启立即封了一个太子,断了刘武的皇帝梦。

要杀掉晁错,他担心晁错会在得知消息后抱自己大腿求情,就对晁错严格保密,以至于晁错对自己要死这件事毫不知情,临死前都还以为是刘启要他去皇宫谈事。

他当着太后的面答应日后会好好照顾刘武,让窦太后和刘武都以为他有传位的想法。但他不想传位又不想食言,于是拉出袁盎,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让袁盎和刘武斗了起来。

他不想给王信封侯,就抬出周亚夫,结果周亚夫跟窦太后杠起来。最终他不但反对了窦太后,还把窦太后的愤怒转移到周亚夫身上。

他为了考验周亚夫,便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宴会,很简单就试出周亚夫是个怎样的人。

这八个例子,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刘启把本该由自己承受的压力转移到别人的身上,让别人替他挨打,他坐山观虎斗。由此来看,刘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乾坤大挪移”高手。

当然,他父亲刘恒也有绝技。此人掌握着天下无双的易容术,蒙了许多厉害的人物,演戏比刘邦都厉害。刘邦的阴谋,大都能被人看出来,可刘恒做事情,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阴谋都隐藏得特别深,就连我这个解读历史的,都不敢百分百断言他做的某些事情真的是阴谋。

* * *

刘启在位期间,最大功绩就是基本上解决了诸侯国内乱,使中央的权威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更加稳定,减少了很多内耗,提升了国力。可以说,没有平定七国之乱的胜利,接下来武帝想要攻打匈奴,也一定心有余而力不足。(www.xing528.com)

刘启也是个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格信奉无为而治的理念。事实上,他已经开始做着一些除旧革新的工作了。

他在位期间,改了三次元年,改变了许多官名,给刘邦和刘恒起了庙号(刘邦叫汉太祖,刘恒叫汉太宗),还规范官员的举止……

这不是他抽风,而是汉朝当时所用的大部分规矩礼仪,都是由汉初的叔孙通草草创立,非常简易,用的时间长了就发现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且这一套仪法在后来还饱受诟病。刘启绝不会无聊到没事干而换一换官名,我们应该从刘启的这些动作中看到,刘启已经意识到国家需要变革,他做这些事情,实际是想建立、规范国家的各项制度,这在当时那个充斥着黄老之言的汉朝廷,是相当难得的。

除此之外,刘启还看到匈奴的威胁,他似乎意识到汉匈之间不可避免的战争,所以就开始积极准备与匈奴作战时必须要用的马匹。

刘启是个刚毅之人,不似刘恒那般柔和,他死之后谥号曰景,根据谥法,“布义行刚曰景”。再看刘启在这十六年间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他活得更长一点,应该是可以有一番大作为的。事实上,十几岁的刘彻上台之后能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很可能不是刘彻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刘彻有政治天赋,而是他受到了刘启的耳濡目染。

然而,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雄心壮志,有多么杰出的才能,抑或是多么高深的智慧,寿命不长就限制了这一切优秀品质的发挥。汉景帝刘启足智多谋,但身体不好,于是振兴大汉的任务就只能落在汉武帝的身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七百多年以后,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只可惜英年早逝,于是一统天下者便成了隋文帝杨坚。这两位帝王的亲身经历,应可以警醒今日之年轻人,要想取得不俗的成就,强健的体魄该是多么的重要。年轻时就透支自己的身体,是多么短视!

刘启和他的父亲刘恒,一共当了三十九年皇帝,这三十九年间,除了一场七国之乱,社会基本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据史书记载,到景帝末年,国家已经非常繁荣,各地的粮仓都堆积满了,往年的粮食吃不完,今年的又来了,这样层层堆积,以至于粮食溢到外边,而放在最底下的粮食,因为压得太久,就腐败变质不能吃了。由于国家的钱太多,许多钱根本没机会使用,放久了连穿钱的绳子都变腐朽,铜钱散落一地,到处都是。人民生活水平也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连他们外出骑马都有讲究,比如谁要是骑了便宜的母马,就会被人瞧不起。而在刘邦的时代,国家穷困到连将相都坐不了马车而只能乘牛车的地步,那时候只要有马就是大爷,哪有人去管公马母马!那时候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景帝末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刘恒和刘启在位的三十九年,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太平盛世,后代人称其为“文景之治”。班固赞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 * *

景帝十四年(后元年,前143年),周亚夫被除。

景帝十五年,匈奴寇边,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景帝十六年,刘启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开始考虑传位给刘彻。

但刘启很揪心,因为这一年刘彻才十六岁,还没成年。

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他能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帝国吗?他会好吗?

不知道。但他是个男子汉,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于是,刘启决定提前给刘彻行冠礼,因为他等不到刘彻二十岁真正成年了。

景帝十六年(前141年)正月十七日,刘启给刘彻行加冠礼。这表示刘彻不再是小孩子,他必须要像个成年人一样,担负起统治这个国家的重任。

景帝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刘启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葬阳陵。

十六岁的刘彻继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汉武帝,这个汉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将要开创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汉武时代。

关于他的故事,请看下一册。

【注释】

[1]此事的发生时间通过《汉书·五行志》的记载推出。

[2]薄姬(后来也叫薄太后)的儿子虽然贵为皇帝,但她毕竟不是刘邦的正妻,且吕雉已经和刘邦合葬长陵,所以自惠帝之后的汉代皇帝虽然均出自薄姬一脉,但薄姬死后只能另葬南陵。南陵在埋葬汉文帝的霸陵南边,两座陵墓相距约四千五百米,如此选择墓地,只因她希望自己死后和儿子挨得近一些(近孝文皇帝霸陵)。到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将吕雉降级,而把薄姬升为高皇后,此时距薄姬去世已经211年。

[3]长沙国国王本来是吴芮的后裔,但长沙国第五代国君吴产(或说吴差)在汉文帝二十三年(公元前157年)去世,没留下子嗣,因而吴氏子孙不得再继承王位,长沙国归朝廷所有。在景帝二年(前155年),刘启将自己的儿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濞勾结吴氏子孙,就是为了利用他们想继续当长沙王的心情,帮自己攻打长沙国。吴氏在长沙国执政数十年,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势力。

[4]其实臧儿不但有过两个丈夫,汉景帝一朝还有个大名鼎鼎的人为她所倾倒,并为这场“黄昏恋”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人就是在赵国盘桓了七个月之久也没能攻破邯郸的郦寄。景帝九年(前148年)的时候,郦寄提出要迎娶臧儿,刘启听说郦寄想给自己的丈母娘当男人,再一算发现郦寄是想给自己当岳父,一怒之下就把郦寄给关进了牢房,连侯爷都不让他当了。

[5]据野史《汉武故事》:“栗姬怒,弗肯应,又骂上老狗。”

[6]刘荣临行前,在江陵(临江国首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北门祭神完毕登上马车的时候,马车的车轴突然断裂,马车损毁。江陵县的百姓见此状况,私下里哭着说:“我们的大王回不来啦!”刘荣死后,被葬于长安蓝田,史书说:“百姓怜之。”且史书还记载,刘荣被埋葬之后,有数万只燕子口衔泥土往刘荣的墓上面堆,以表示刘荣死得冤枉,连鸟兽都要送他一程。不管这是不是传说,都说明刘荣是个受人爱戴的人,否则这种为刘荣喊冤的故事根本就流传不下来,甚至不可能出现。

[7]二十一个王分别是:河间王刘德、鲁王刘馀、江都王刘非、赵王刘彭祖、长沙王刘发、胶西王刘端、中山王刘胜、广川王刘越、胶东王刘寄、清河王刘乘、常山王刘舜(此前十一人皆为刘启之子)、楚王刘道、齐王刘寿、城阳王刘喜、淄川王刘志、淮南刘安、衡山王刘赐、济北王刘胡、燕王刘定国、梁王刘武和代王刘登。刘启一共十四个儿子,除了刘彻是太子,刘阏和刘荣都相继死去。

[8]在汉景帝以前,诸侯国究竟哪些官员由朝廷任命,史料上说法不一。如《汉书·高五王传》就说汉初朝廷只给诸侯国委派丞相,《后汉书·百官志》《通典·职官志》沿用此说。但在《资治通鉴》汉文帝六年,胡三省有条注文,称“王国自相至内史、中尉皆吏二千石,汉为置之,余得自置。”且《汉书·淮南恒山济北王传》薄昭给刘长写的那封信中也说:“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又《后汉书·百官志》《通典·职官志》皆曰王国的御史大夫及诸卿为二千石吏。除此之外,史书还有多处关于朝廷为诸侯国委派丞相、内史、太傅等官员的记载。各种材料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9]刘武的这几个儿子,就刘彭离有些特点。此人有一个相当奇怪的癖好,就是当强盗。他经常在晚上带上一帮亡命少年在路上实施抢劫,他这么做不是缺钱花,而是仅仅觉得有意思。可是他手脚又不利落,抢劫的事情弄得人尽皆知,他抢劫时杀的人,光人们知道的就已经有一百多个。人们惧怕他,都不敢在夜间行路。后来,有被杀之人的家属状告刘彭离,刘彭离最终被贬为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