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八年(前149年),刘启做了一件事情,改元。
具体讲,就是把景帝八年改为元年。当年,刘恒把文帝十七年改成了元年,是因为受到了新垣平的欺骗,而刘启为何改元,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我猜测,可能是景帝七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刘荣被废,丞相被换,太尉被免,新选皇后,新立太子,新立御史大夫。不但如此,在这一年还发生了日食,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很不吉祥),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鉴于此,景帝八年就被后世称为景帝中元年。刘启一朝,一共改元三次,后世习惯把景帝元年叫景帝前元年,景帝八年叫景帝中元年,景帝十四年称为景帝后元年。每个年份前面都要加上“前、中、后”,看上去十分麻烦,为了方便阅读,我就不称“前、中、后”了,景帝中元年就是景帝八年,同理,景帝后元年我就称景帝十四年。
* * *
在景帝九年(前148年)的时候,临江王刘荣犯了个罪,被召到长安,并被关在了郅都的地盘——中尉府。
刘荣被关押起来,见不到刘启,见不到窦太后,还要接受郅都的审问。
京城对于刘荣来说,是个伤心之地。他的太子之位在这里被废,他的母亲在这里死掉,他母族的亲戚也都在这里被杀,刘荣年龄不大,每当想到这些,都心如刀割甚至惶恐不安。在京城,他已经没了妈妈,受到郅都这种人的责难,他能依靠的,只有那个深不可测的父亲。
于是刘荣就请求郅都,给自己笔墨和竹简,他要给父亲写信。
但郅都不给。
他不但自己不给,还严令手下的人,谁都不准给。
不过,刘荣被关押一事被窦婴知道了。
当所有人都对刘荣的处境袖手旁观的时候,这个没有任何官职的窦婴站了出来,他暗地里派人给刘荣送去了毛笔和竹简。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很感动。窦婴的举动让我相信,很多太子太傅在太子遭受危机的时候愿意站出来拼死保护太子,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另一方面,他们内心中还有一份十分纯洁的动机:这个孩子是我的学生。
窦婴的行为完全是纯洁的,因为刘荣已经不是太子,他不但不能因为这件事情而得到什么回报,反而可能使自己遭殃。但他还是做了,只因他记得,刘荣曾当过自己三年的学生,他们之间是有着师生情谊的。
但窦婴绝没有想到,刘荣得到了毛笔和竹简,就自杀了。
史书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就这么简单,但这里面有太多疑问。
在讨论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刘荣犯了什么罪。
刘荣的这个罪,《汉书·景十三王传》的记载是:“侵庙壖(ruán)地为宫”。《汉书·景帝纪》的记载是:“侵太宗庙地”。
总结起来就是,刘荣侵犯了太宗庙的“壖地”一座庙有内墙和外墙,在内墙和外墙之间的区域,就是壖。刘荣侵占的就是太宗庙的这一区域。
而刘荣这次的事情,其实跟晁错当年被申屠嘉弹劾的情形一样,都跟庙有关系。
当年,晁错就是因为破坏了太上皇庙的外墙,被申屠嘉弹劾。
申屠嘉当时弹劾晁错,就因为他认定了晁错有罪,最终晁错无罪只是由于他受到了刘启的保护。申屠嘉弹劾的,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要想整倒晁错,弹劾的内容就一定是罪过,否则若弹劾的内容不是罪而他偏要说那是罪,皇帝不整死他才怪。所以,申屠嘉肯来弹劾晁错,且要求把晁错杀了,就说明晁错的行为确是有罪的。
但晁错最后活了,说明有罪的晁错如果受到皇帝的庇佑,可以无罪。也说明只要皇帝不想让某个犯了罪的官员死掉,他就可以让这个人不死。皇帝掌握着臣子的生杀大权,一切法律在他的面前都可以失效。
但当刘荣侵犯了太宗庙之后,刘启没有像保护晁错一样保护刘荣,没有像对待晁错那样,说刘荣的行为是自己批准的。
皇子犯了罪,刘启一般有两种做法。第一,把这件事压下去,明确表示这不是大事,就像他当初对待晁错一样,而这对于皇帝来说,一点也不难办;第二,不闻不问,公事公办,让有关部门查办犯罪之人。
可刘启不但没有像爱护晁错一样爱护刘荣,更没有公事公办,他选择了第三种做法。
第三种做法就是,让郅都负责此案。
这就是心怀鬼胎了。因为,刘荣是个犯罪之人,罪犯应该交给廷尉来审讯,郅都只不过是个中尉,是保卫京城的官员,他有什么资格来审问犯人呢?
而我们知道,郅都是酷吏。酷吏有个特征就是喜欢动刑,善于使用严酷的刑罚,审讯犯人审不出来了就猛打,和严刑逼供差不多。有罪没罪的人,到了这种官手里,都会被打得半死不活。因为郅都操练人太过凶猛,所以在他管辖的地方,人民根本就不敢做坏事,整天都诚惶诚恐。
郅都办案不避宗亲,自然不会对刘荣手软。把刘荣交给郅都,刘启不会不知道刘荣在中尉府将受到何种待遇。(www.xing528.com)
可刘启还是把刘荣交给了那个本不该负责刑讯审问的酷吏郅都。
那么,刘荣本来打算给父亲写信,可后来怎么就自杀了呢?
在排除刘荣得到毛笔和竹简之后突然看破生死这种可能后,剩下来最大的可能就是:郅都发现窦婴传给刘荣的毛笔,就采用严刑酷法逼迫着刘荣自杀。
刘荣跟他没仇,郅都为什么连申诉的机会都不给人家呢?郅都再严酷,也不敢对王爷滥用刑罚,更不敢把可以不死的王爷逼死。
但郅都这么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郅都受人指使。
那么,是何人指使的郅都呢?
我认为,这个人就是刘荣的亲生父亲刘启。
从刘荣被抓到刘荣自杀,刘启一直在暗中操控,有四个地方可以证明。
第一,刘荣犯的罪,和晁错一样,都是侵犯了庙(晁错侵犯太上皇庙,刘荣侵犯太宗庙,都是对祖宗不敬,罪行的性质没多大差别),晁错这个外人都不用受罚,对待刘荣,刘启顶多派使者将其痛骂一顿就行了,可刘启非要把刘荣抓起来。
第二,即便刘启是想让刘荣坐牢长长教训,也不用让用法严酷的郅都执行,可刘启偏偏避开负责审案的廷尉而选择了郅都,这说明,在刘启看来,只有不讲情面的郅都才能胜任整治刘荣的工作。
第三,刘荣是堂堂王爷,在没有审问清楚之前,郅都居然敢禁止刘荣给自己的父亲写信,他的胆子也太大了。若不是刘启的默许,郅都绝不敢这么做。
第四,刘启并没有因刘荣的死而处罚任何人,甚至当窦太后听说郅都逼死刘荣而准备严惩郅都的时候,刘启保护了郅都。
如此,整件事情可以这样解释:
第一,刘启想整死刘荣,可刘荣又很少有过错,于是当他好不容易发现刘荣侵犯了太宗庙壖地的时候,就决定借题发挥,把这件事当作整治刘荣的借口;第二,由于刘荣是前任太子,刘启担心其他人不敢对刘荣下重手,所以他把审讯刘荣的任务交给了并不负责审案的郅都;第三,他给了郅都很大权力,所以郅都敢禁止刘荣跟自己的父亲通信;第四,当刘荣接到窦婴的笔墨之后,郅都担心刘荣会写信并把信流传出去,就在这个当口把刘荣给逼死;第五,因为郅都做这一切都是受刘启指使,所以当刘荣死了之后,他不但没想为刘荣复仇,反而对这个逼死他儿子的人百般庇护。
奇怪,刘启是刘荣的亲生父亲,更不是不喜欢刘荣,否则当初也不会在刘荣和刘彻谁当太子的问题上纠结。既然如此,他为何要千方百计地害死刘荣呢?
* * *
会不会是刘荣因为母亲被杀,母族被诛,太子之位被废而心生怨恨,准备谋反呢?
不会。第一,刘启是刘荣的爹,刘荣丧心病狂了也不会跟刘启干架;第二,刘荣在临江国很受老百姓欢迎,他进京时临江国百姓哭着送他,刘荣死后百姓很怜悯他[6],如果他是个对上不忠之人,绝不会受到老百姓如此爱戴;第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刘荣要谋反,直接的间接的都没有。
杀人都得有动机,更何况是杀自己的儿子,刘启为什么不愿让刘荣活下去呢?
我认为,这都是因为刘彻。
刘启其实是不得已的,他这么做都是为了刘彻能好好当皇帝。
刘荣以前是太子,结果横空出来个刘彻,使他太子之位被夺,母亲被气死,外戚全部被诛,刘荣能不气吗?
如果刘荣一开始不当太子,可能还没有这么大的怨气,但太子之位被刘彻夺走就好像叼在嘴里的肉被人硬生生地抢去,刘荣会不痛恨那个让他家破人亡的刘彻?
不恨那就怪了。
刘启的亲弟弟刘武从小和刘启关系那么好都对皇帝之位垂涎三尺,那么刘荣这个曾当过太子的人,会眼睁睁地看着害死自己母族的仇人稳坐皇位而无动于衷?
在刘启看来,刘荣在刘彻继位之后造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早点除了他,死的人少些,刘彻的皇位也坐得安稳些。
所以,刘启要除掉刘荣,仅仅是防患于未然,为刘彻日后能稳坐皇位清扫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