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削藩之策:为了封儿子为王,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削藩之策:为了封儿子为王,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刘启必须削藩,且削藩之事迫在眉睫,因为他要给儿子封王。从长远来看,削藩能削弱诸侯王的力量,降低诸侯王给朝廷带来的威胁。但这场会议的效果绝不仅仅只决定了削藩之策,因为它还产生了另一个神奇的效果。那就是,把削藩的风险都转移到了晁错的身上。削藩对于刘启来说明明就势在必行,他也很赞同晁错的做法,却还要针对此事搞一场大辩论,这恐怕是刘启有意为之的吧!

削藩之策:为了封儿子为王,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晁错要削藩,刘启是怎样想的呢?他也喜欢削藩吗?

我想,刘启是巴不得有人来做这个事。

我们知道,自刘邦开始,天下就分封了许多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和天子之间的亲情开始淡漠,他们变得越来越危险,这一点我在贾谊上呈《治安策》的时候已做过详细阐述,此处不再重复。

但到了刘启时代,别说已经有诸侯王蠢蠢欲动了,就算所有诸侯都规规矩矩,刘启也必须削藩。不削,朝廷就没有活路。

因为,每个诸侯王都有很大一块封地,他们享有对封地的治权,他们可以收税,可以治民,占有大量财富。诸侯国除了和朝廷有一个名义上的从属关系,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王国。独立王国的数目越多,朝廷所辖的区域就越小,如此朝廷的权威也就越小,逐渐就会形成一个外强中干的局面。据史书记载,当时中央朝廷能直接管辖的区域,竟只有十五个郡。

而在当时,全国一共有五十多个郡,朝廷的那一点,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就这十五个郡,也不完全属于朝廷,因为有许多列侯、公主的食邑还包含其中。

朝廷能控制的区域已经这么小了,可刘启还得给自己的儿子封王。至景帝三年(前154年),刘启已经至少有十个儿子了。这十个儿子,每个都要被封为诸侯王,这又得从朝廷划多少地出去啊!如果把地盘都分封出去,朝廷岂不就成摆设了?

刘邦建国初期,让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只是权宜之计,可没有让他的后代把政治模式变回像周朝一样的分封制。可明眼人都知道,如果朝廷太小太弱,一旦失去对诸侯的控制能力,诸侯没有约束,他们就会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征战,以大欺小,再度回到春秋战国那样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到最后,连中央都可能被一起给吞灭了。

那么,刘启要想给自己的儿子封王,且又要避免中央过于弱小,他就必须从现有诸侯王的手里面夺取土地。

所以,刘启必须削藩,且削藩之事迫在眉睫,因为他要给儿子封王。

削藩给朝廷带来的短期效益是,增加了朝廷占有的土地面积,使刘启可以从容地给自己的儿子封王。从长远来看,削藩能削弱诸侯王的力量,降低诸侯王给朝廷带来的威胁。此消彼长,诸侯被削弱了,朝廷的力量和权威也就得到加强,等朝廷有足够能力来控制诸侯国的时候,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才能形成。

* * *

既然削藩成了不得不做之事,那么怎样才能削藩呢?

诸侯绝不会主动交出土地。

你也不能对诸侯说“你太危险,我要削你”这样的蠢话,你想削藩,一定得找个理由才行。

晁错的想法就是,发掘诸侯王的罪行,然后以此为借口,削其土地。

这当然是好办法,诸侯王们称霸一方,受到的管束很少,没有几个不违法乱纪。

于是,刘启召来朝中大员,跟他们讲了晁错的削藩思路,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晁错是何等人物,他提的建议,有谁敢反对呢?反对也不过是自取其辱。于是,会议上大家都缄口不言,据史书说:“莫敢难。”

虽然大部分人不说话,但仍然有一个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就不同意晁错的看法。

这个反对者,名叫窦婴,史书没有说他为什么反对。

一个窦婴,当然挡不住晁错,更挡不住刘启。

但这场会议的效果绝不仅仅只决定了削藩之策,因为它还产生了另一个神奇的效果。

那就是,把削藩的风险都转移到了晁错的身上。刘启召开了这个会议,让所有人都看到:削藩这种充满风险的运动,不是刘启想搞的,而是那个在朝堂上眉飞色舞的晁错。削藩要削出了问题,可都是晁错的错,到时候你们都去骂晁错就是了。

削藩对于刘启来说明明就势在必行,他也很赞同晁错的做法,却还要针对此事搞一场大辩论,这恐怕是刘启有意为之的吧!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表面上由晁错主持,而背后由刘启作推手的削藩运动就要开始了。

* * *

西汉王朝,诸侯王每年十月都要向皇帝奉上自己的贡品。当时诸侯王几年亲自去一趟京城,虽无定制,但诸侯王亲自去了,肯定更能够表达诚意。尤其那些想跟皇帝谈点什么的诸侯,就更得去了。

景帝三年(前154年)十月,楚王刘戊就亲自去了。

刘戊去京城,跟晁错有关系。

因为晁错要削藩,就得给诸侯找茬,而刘戊就让晁错给抓住了把柄。

刘戊听说,朝廷要削了他的东海郡和薛郡,吓得直哆嗦,他一面和刘濞暗中商量谋反的事,一面亲自去长安疏通关系。毕竟,楚国只有薛郡、东海和彭城三个郡,一下子削去两个,恐怕跟一个人一次性献出三分之二的血差不多,这简直就是要了刘戊的命。

但刘戊绝没想到,他的关系还未疏通,晁错就已经奏请刘启,说刘戊犯了重罪,削两个郡太轻,得杀了才行。

至于罪行嘛,就是耍了女人。

这简直是千古奇谈,玩女人怎么搞到砍头的地步呢?他晁错难道就不玩女人了?这晁错莫非是想削藩想疯了!

其实,晁错没疯,他自然知道玩女人不是罪过,诸侯王玩女人更不是罪。(www.xing528.com)

但刘戊玩女人是有罪的。

因为他玩得很不是时候。

刘戊是在景帝二年四月玩的,当时,太皇太后,也就是刘启的奶奶、刘恒的母亲薄氏驾崩了。

按照规定,太皇太后去世后,所有人都必须服丧[2]。在服丧期间,别说诸侯不能碰女人,就是皇帝也不敢。我们想想,一个人死了亲人,尤其是太皇太后这种必须尊重的亲人,他本该表现出一副因为哀痛而茶饭不思的模样,可刘戊竟剥光了衣服在屋子里玩女人,这像话吗?长辈的葬礼是个多么庄严肃穆的场景,而光着屁股和女人淫声浪语又是一副多么轻佻、多么猥琐的画面!这两件事放在一块稍加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在当时那个视性为丑恶的社会,刘戊的行为不叫可耻,而是可恶!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玩女人而杀死诸侯王,这处罚也太重了。所以刘启表示,刘戊的做法确实不对,按道理是该杀掉的,但考虑到刘姓家族的团结,饶刘戊死罪,稍作惩罚即可。

于是,刘戊被削去了东海郡。

但即便如此,刘戊也是一次性献出了三分之一的血,这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刘戊昏昏沉沉地谢了刘启的不杀之恩,咬牙切齿地离开长安,他已经想好了,回去就跟刘濞造反。

除了刘戊大出血,赵王刘遂和胶西王刘卬(áng)也遭了殃。

晁错找到了刘遂在两年以前的历史问题,削去赵国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为偷卖爵位,被削去六个县。

* * *

晁错当上御史大夫才几个月,就迅速对三个诸侯国下了重手。现在,傻子都能看出来,这一连串削地绝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朝廷有组织有计划的削藩行动。楚国、赵国、胶西国已经遭殃,其他诸侯国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吴王刘濞知道自己逃不掉。但他不害怕,因为他准备造反都二十多年了,实力已经很强大,只要朝廷敢对他下手,他就有胆子反击。

于是,当朝廷还在讨论削弱吴国的时候,刘濞就已经积极寻找盟友,做着战前准备了。

楚王是受害者,已经说好了反抗。赵王被削掉一个郡,大出血一场,没理由不反的。

除了他们,刘濞接下来想到的,是胶西王刘卬。

刘卬的确是个好盟友。第一,刘卬是受害者,对朝廷有怨恨;第二,此人勇敢,喜好兵事,是个打仗的好手;第三,他威望甚高,跟齐地的几个王爷都是亲兄弟,由他出马,联络上齐地的其他几个诸侯王,可以大大增加反抗朝廷的实力。

于是刘濞派使者去了胶西国。

事情很顺利,在使者的说服下,刘卬答应了。

使者回报刘濞之后,刘濞为保万无一失,还假扮成使者,亲自跑到胶西国,和刘卬商谈造反的具体事宜。

但刘卬密谋造反这件事,让胶西国臣子知道了。他们没有给刘卬讲那些有关忠义的大道理,他们说得很实在。

“如今只有一个皇帝就已经乱成这样,你们就算成功了,到时也会出现两个皇帝,你们再起争斗,局势只会更乱。”

这是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但刘卬不笨,当然不会认为这是灾祸。

我不造反,朝廷要削我,一辈子窝在胶西国屁大个地儿受气,我成功了,就能跟刘濞平分天下,即便成功之后再跟刘濞打仗,也比现在强得多,干吗不反呢?

所以,刘卬坚决不听。

现在,刘卬已经派出了使者,分别去往齐国淄川国、胶东国、济南国和济北国,给他们灌输造反的理念。

在胶西国使者的劝说下,这五个国王都纷纷响应,表示愿大干一场。

刘濞在联络赵国、齐地六国和楚国的同时,还派使者去了淮南国、卢江国和衡山国(这三个国王都是刘长的儿子)。

这三个国家中,淮南王刘安愿意造反。

于是,刘濞的同盟已经有楚国、赵国、齐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济南国、济北国和淮南国。算上造反的顶梁柱吴国,一共有十个国家准备跟朝廷对抗了。另外,还有许多有封地的侯爷,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

除了本土的十个诸侯国和若干个侯国,赵王刘遂还联络了匈奴,刘濞也勾结了东越以及吴氏长沙国的后代[3]

这就是削藩带来的反弹,现在,十国联军正在等待,等待刘濞的振臂一呼。

刘濞也在等,毕竟,朝廷还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处置,此时造反,毫无理由。

能否化解冲突,就看朝廷下一步怎么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