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恒分封失当导致朝廷祸患,汉朝文景之治揭秘

刘恒分封失当导致朝廷祸患,汉朝文景之治揭秘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刘恒此举遭到了贾谊的强烈反对。而如果封了王,这几个人坐大,就一定会成为朝廷的祸患。要避免这场灾祸,就直接连侯也别封。其中,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四十多年后,刘恒的后代将要和刘长的后代来一次十分残忍的交锋,他们没有打仗,却最终导致几万人命丧黄泉。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跟刘恒的分封失当不无关系。

刘恒分封失当导致朝廷祸患,汉朝文景之治揭秘

刘恒是个贤明的君主,有很多优点,但也做过错事。

没有主见已经说过,重赏幸臣也说过,但这都不是什么大错。

他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对诸侯王不谨慎。

刘兴居造反,跟刘恒的处理不当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我前面分析过。

刘长死后,他在对待刘长的后代之时也出了大问题。

刘长去世两年后,文帝八年(前172年),刘恒将刘长的四个儿子都封了侯。

对这四个孩子封侯有什么意义呢?

可以借此昭告世人:我刘恒对刘长已经仁至义尽了,至于说我谋杀弟弟,那是无稽之谈,我要想害死弟弟,还会给他的儿子封侯吗?

这的确可以让很多人都相信,刘长是自己死掉的。这么一来,刘恒就变得更加清白,就更少有人会怀疑到他的头上。

刘恒确实高。

但刘恒此举遭到了贾谊的强烈反对。

贾谊见刘恒给刘长的孩子封侯,就预料到此举的危险。贾谊知道,一旦开了封侯的口子,那么封王也就不是难事,到时候即便刘恒不想封,局势也会压迫着刘恒将这些孩子封王。而如果封了王,这几个人坐大,就一定会成为朝廷的祸患。要避免这场灾祸,就直接连侯也别封。

贾谊找到刘恒,说了四点。第一,刘长是个罪人,死有余辜,你给罪人的子嗣封侯,会让天下人觉得淮南王是被冤杀的,对朝廷将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第二,刘长的儿子已经不小,他们肯定不会忘记父亲,他们将来很可能报仇;第三,你给了仇人可以威胁朝廷的资本,就算把他们四个分开,可四个孩子一条心,他们也完全可能联合起来;第四,等他们有了实力,即便他们不会公开跟朝廷对抗,也很可能派出刺客

贾谊的这番话值得玩味。贾谊说,刘长的儿子很可能造反,原因是他们有了实力之后,不会忘记父亲的仇恨。

贾谊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刘长真的是咎由自取,刘恒也真的清白,有哪个人敢说刘恒是刘长的仇人呢?

贾谊信誓旦旦地说刘长的儿子会为了给父亲报仇而对抗朝廷,说明贾谊已经意识到,刘长的儿子一定会把刘恒当作自己的杀父仇人。人都是讲理的,刘长的儿子受到的教育也不会太差,他们不会不明白,如果他父亲的死跟刘恒没有关系,他们怪罪刘恒就毫无道理。

一个人若是坦坦荡荡,就没必要担心子虚乌有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死根本与你毫无关联,你就绝不用担心这个人的子嗣会找你报仇。所以我认为,贾谊敢这么说,很可能是刘恒真的害死了刘长。

贾谊的话非常有道理,可刘恒不听。

贾谊的预言渐渐成了现实。

刘恒虽然希望用给刘长四子封侯的代价来消除众人对他的怀疑,可他的举动并没有瞒住所有人,尤其是那些知道内幕的人。到文帝十二年(前168年)的时候,民间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相信刘长是为刘恒所害,他们甚至编了首歌,歌词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这再明白不过了:即使只有一尺布,兄弟二人都可以缝而共衣,即便只有一斗粟米,兄弟二人也能够舂而共食,奈何天下之广,兄弟二人却不能相容呢?你刘恒享有天下,却容不下弟弟占有了一个淮南国,这算什么兄弟呢?(www.xing528.com)

这种流言,对刘恒的名声很不好。而刘恒又是个十分注重名声的皇帝,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想平息这些声音。

他当然不会承认刘长是被自己整死,而是表现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说道:“尧舜曾流放他们的亲生骨肉,周公也杀死管叔、蔡叔,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这是不让私人关系破坏国家利益的圣明之举。如今我也这么做了,天下人怎能认为我贪图淮南国那点土地呢?”

说干就干,刘恒将城阳王迁为淮南王,以示自己对淮南国的地不感兴趣。

至于城阳王,就是英年早逝的刘章的儿子。这刘章很不像话,他居然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刘喜。刘喜这个名字不简单,那可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名字。刘恒把刘喜喊二伯,刘章家的刘喜又把刘恒喊四爷爷,于是刘恒的二伯跟侄孙都叫刘喜。但这不算啥,反正哪个刘喜都不是他的直系亲属。最难受的应该是吴王刘濞,因为刘喜就是他亲爹,而刘章是他的侄子,刘章家的那个刘喜也就是他的孙子。所以,刘濞的爹叫刘喜,孙子也叫刘喜,这都是刘章搞出来的。最有意思的是,刘濞在当时还活得很好。

除了迁徙城阳王,刘恒还准备恢复刘长的地位。刘长死时,是按照列侯的礼仪埋葬,如今刘恒为了自证“清白”,就追尊刘长为王爷,并给他赐予王爷的谥号,经过审定,刘长就叫淮南厉王[7]

如此,刘恒不但证明了自己不想要淮南国,还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对于消除那首歌谣的影响,有很大作用。

但是,为了消除流言,就给仇人的儿子封侯,还给仇人提升地位,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当朝廷把刘长升级为王爷,也就承认了刘长是一个合法的王爷,那么,父亲是合法的王爷,儿子不就有当王的资格了吗?

当然有,且当这个四个孩子被封了侯以后,他们距离当王的目标就已经不远了。

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的时候,刘恒做了三个大动作。

第一,将刘喜由淮南王迁回城阳王,淮南国被空了出来;

第二,将齐国一分为六;

第三,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刘襄的儿子刘则死后,没有子嗣,按照惯例,齐国是应当被除国的,除国之后这块地就要归中央所有了。但齐国距离中央太远,中央不能有效地管辖,而齐国又是古之已有的国家,贸然除去,齐民从情感上难以接受。且齐国是刘恒大哥的地盘,就这么除了,以后谁以诸侯王的礼仪来祭祀他的大哥呢?

于是,刘恒想起了贾谊的《治安策》,遂将齐国一分为六,把六块地方分给了刘肥的六个儿子。

其中,刘将闾为齐王,刘志为济北王,刘辟光为济南王,刘贤为淄川王,刘卬为胶西王,刘雄渠为胶东王。

分了齐国,刘恒心一热,就照猫画虎,把淮南国分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刘长本有四子,但其中一个死了)。

其中,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

他没有听贾谊的话,先将刘安等人封侯,使自己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迫于舆论的压力,将这些人封王。他绝不会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有推翻皇帝的机会,刘安就都会跃跃欲试。四十多年后,刘恒的后代将要和刘长的后代来一次十分残忍的交锋,他们没有打仗,却最终导致几万人命丧黄泉。

至于刘恒在文帝十六年封的这九个王爷,只有一个是自始至终对朝廷忠心不二的。后来,有六个造了反,还有两个本来也想造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才悬崖勒马。

总之,文帝十六年所封的王爷,大部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造反。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跟刘恒的分封失当不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