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刘恒很善于纳谏。
袁盎直言敢谏,张释之屡次抗旨,冯唐当面让他难堪,周亚夫态度强硬。虽然他们有些人在当时惹得刘恒十分生气,但刘恒并没有在盛怒之下做出处罚他们的举动,而且,他气消了之后,还会反思这些人的话,一旦认为正确,不但不会因为他们的忤逆而怪罪他们,反而还欣赏他们。
臣子们敢让刘恒发怒,说明他们知道刘恒这个人很冷静,即便动怒也不容易冲动。否则要换个做事不顾后果的皇帝,就算气消了会认可他们的建议,但气头上也很可能虐待臣子。这些人不害怕刘恒,还屡次跟他唱反调,就说明他们吃准了刘恒是个不易冲动的人。
刘恒和很多皇帝不同,他虽然发怒,但发怒时并不表现出攻击性,他的怒火是内敛了。刘邦一怒,就嚷着要去跟项羽决战,但要是真的决战了,估计他早就没了。他因为贯高的事情,就气得不理会刘长的母亲赵姬,最终酿成了悲剧。汉武帝一怒,就不管司马迁说得是否有理,直斥司马迁贬低了他的贰师将军,直接把司马迁给阉了。汉高祖和汉武帝是汉朝极负盛名的皇帝,名气都在刘恒之上,但他们的克制功夫都不如刘恒。
据史书记载,刘恒在位时,经常会在上朝的时候遇到一些官员跑出来给他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比如张释之那种。每到此时,刘恒都会停下来,虚心接受。即便有的人见识浅薄,提的建议不好甚至胡说八道,他也只是笑笑,放在一边而已。(不可者喜笑而已。)
不过,任何事情弄过了头,就不一定都是好事了,即所谓过犹不及。比如善于纳谏,弄好了叫从谏如流,弄得不好就是没有主见,这个度很不好把握。
我一直认为,人有两件事情最难做,一个是对道路的选择,一个就是对度的把握。
人一辈子,不可能做什么都不偏不倚,所以,刘恒在听从建议的时候,做了很多对的事情,也犯过糊涂。
比如,那个老虎管理员(虎圈啬夫)明明很有才能,刘恒视察上林苑的时候,别的官员都不能回答的问题他能回答,这就是人家工作能力的体现,可张释之竟然说这个人的话太多,不能提拔。刘恒问问题了,别人都答不上来,就虎圈啬夫知道,人家解答了刘恒的疑问,又没有胡言乱语,怎么就成错误了呢?
我看,张释之对刘恒说那些话,纯粹就是故意在皇帝的面前标新立异,让皇帝觉得他想法独特,好对他刮目相看。我们也看到,张释之后来当上廷尉断案的时候,那理由可是一堆一堆的,比谁都能说,刘恒经常都被他搞得哑口无言。他自己就是那种口齿伶俐之人,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呢?同样谈公事,他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就是为国为民,而虎圈啬夫说得多了就是祸国殃民,这是哪门子道理!要按他那一套歪理,以后刘恒提问的时候,大家就别回答了,用手指指天指指地指指刘恒再指指嘴得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嘛!
张释之舍本逐末,不看重官员的能力,而把一些细枝末节的缺点无限放大(其实汇报工作的时候说得详细流利点算不上缺点),如此荒唐的话,刘恒听了居然认为他说得对,这不是胡来、没有主见吗?
刘恒没有主见的表现还不止这一处,比如他对待季布。
季布我们是知道的,当初冒顿给吕雉写“淫信”的时候,季布曾站出来给吕雉支过招,后来他被任命为河东郡的郡守。
文帝四年(前176年),丞相灌婴死后,御史大夫张苍成了新丞相,如此御史大夫的职位就空缺了。
这时候,就有人在刘恒的面前说季布很贤能,可以为御史大夫。
刘恒听了这话,就下诏让季布来长安。当然,传召的时候季布并不知道刘恒叫自己去长安干啥。
然而,当季布还在路上走着的时候,长安就发生了变化。
刘恒又听一个人说了句季布的坏话,就放弃了提拔季布。
更为荒唐的是,此人所谓的季布的缺点竟然是季布太勇猛而且酗酒。而刘恒这家伙,听了这人的话,便觉得季布不能提拔。(www.xing528.com)
可怜的季布,扔下郡里的公事,满怀欣喜地来到长安,住了一个月之后才得到刘恒的接见。
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见也是走过场,刘恒根本没打算给他升官,见了面也只是说些无关痛痒的官话,说完就让季布快回去。
季布欢欢喜喜地来到京城,原以为刘恒有何机要想嘱咐自己,但听了大半天也找不到谈话的中心思想,他仔细一想,才发现刘恒就是在敷衍自己,谈话也没有中心思想。季布莫名其妙地听了些奇怪的废话,顿时就火大了。
你以为我闲着没事干是吧,你把我弄到长安来住一个月,算上路上花的时间,就得两个月,你一件正事不说,把我当猴耍呢是吧?
季布气不过呀!
于是他壮起胆子说道:“我在河东郡是个待罪之人,陛下能无缘无故地召我来京,肯定是有谁胡说八道讲过我很贤能的话。现在我来了,陛下啥事也没有,让我回去,肯定又有人说过我的坏话。陛下因为一个人的夸赞就打算重用我,又因为一个人的诋毁就赶我回去,这么做事,要是被有识之士知道了,他们恐怕就知道陛下是个啥样的人喽。”
季布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就是说刘恒反复无常没有主见也不怕被天下人笑话。季布骂人不吐脏字,听得刘恒惭愧不已,刘恒默然良久之后,才悻悻地说:“其实吧,朕是觉得河东郡太重要了,所以要找你来谈谈那边的情况。”
鬼话,你就骗鬼去吧。
季布当然不会信刘恒的话。他现在要回去了,出来这么久,案头上肯定又堆了好多文书。
这件事情足以说明刘恒没有主见,如季布所说,你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重用我,又因为一个人的诋毁就疏远我呢?你自己就没有判断力吗?你是皇帝,怎么能人云亦云呢?
还有周勃,刘恒听人说周勃想谋反,就把周勃给关进牢房。他到底怎么想的啊!他自己就没有一点判断力?周勃怎么会谋反呢?怪不得薄太后得知此事后,气得不惜自毁形象,当众摘掉头巾也要教训刘恒:周勃曾手持皇帝玺、北军印,那时他都没造反,现在蜗居绛县,你居然说他谋反,你是个猪脑子吗?
甚至那个冯唐。刘恒仅凭冯唐的一席话,不做调查就派冯唐去赦免魏尚,这么做不是太草率了吗?他也不想想,冯唐一个在朝官员,消息就是再灵通,他对边郡将领魏尚的了解,也只能是道听途说。魏尚到底该不该免,得调查、对案件进行复核,怎么能因为冯唐的一番话就让他官复原职呢?
其实,刘恒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种在听了别人的一面之词后不调查便拍脑袋做决定的事情了。早在他继位之初,一个叫孟舒的人,因在匈奴入侵时防备不力且损兵数百而被免了职,刘恒又因为一个叫田叔的人的一番话,便认为那个打了败仗的孟舒很贤能,将孟舒官复原职。
当年,在所有人都非议陈平的时候,刘邦没有被将领的意见左右,坚持重用陈平,结果陈平一次又一次地救了他的性命。在取舍建议方面,刘恒比他父亲差远了。
由此可见,刘恒善于纳谏是真,没有主见也是真,这两者合起来,他在我眼里就是个听话的人。
听话的人,说白了就是耳根子软,别人说啥他都觉得对。
正因如此,他身边才会有许多宠臣靠着阿谀奉承而享有荣华富贵。他在位二十三年,其宠臣里面有三位都上了《佞幸传》这一黑名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