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朝文景之治:刘恒的警惕态度与外戚权势

汉朝文景之治:刘恒的警惕态度与外戚权势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恒在位期间,始终对外戚采取警惕的态度。我们有理由认为,刘恒非常痛恨外戚的专权。那么薄昭究竟有没有外戚擅权的迹象呢?我认为有两种可能,而这两种可能都会让刘恒对薄昭产生警惕甚至不满。刘恒痛恨外戚,而现有的外戚又极具权势,有危害刘氏江山的可能,刘恒因此而对薄昭产生杀意,说得通。刘恒除了对自己的外戚这么严厉,对窦皇后的外戚也严格得很。

汉朝文景之治:刘恒的警惕态度与外戚权势

刘恒在位期间,始终对外戚采取警惕的态度。

他的舅舅薄昭,在他入京之前曾亲自到长安打探了虚实,得到可靠消息后,刘恒才敢动身。薄昭这一行,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因为倘若真如张武所说的那样,大臣有不轨的意图,薄昭的长安之行就有去无回。

但在文帝十年(前170年)的时候,薄昭被刘恒逼死了。

据《资治通鉴》和《汉书》记载,薄昭的罪行就是杀了朝廷的使者。刘恒听从《治安策》中的建议,给了薄昭自杀的机会。

但薄昭自己不愿意死。

而刘恒又很想让薄昭死,怎么办呢?

一刀宰了倒很方便,可刘恒很喜欢演戏,他不想亲自杀害薄昭,以免落个屠杀舅父的罪名。

那么刘恒还能怎样呢?

刘恒当然有办法。他的办法很绝,就是让朝廷的官员都去薄昭家里喝酒,再由这些人劝薄昭自杀。

可即便如此,薄昭还是不自杀。

刘恒非要薄昭自杀,而薄昭偏偏不,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再派官员去,但这次不是喝酒,而是哭丧。

哭丧,自然就得穿上丧服。这些官员们,一个个穿着丧服跑到薄昭的家里面号啕大哭——

薄昭啊,你死得好惨呐!你要一路走好哇……

现在,薄昭也看明白了,知道这外甥是铁了心不想让自己活,与其把他惹毛了让他亲自动手,不如自己选个有尊严的法子死掉算了。

当官员们还在外边大吼大叫的时候,薄昭已经闭上了眼睛。

薄昭死了,但我始终觉得,他的死并非杀了一个汉使那么简单。

那并非一个杀人者必须偿命的年代,草菅人命是经常都会发生的,这样的例子在汉代有很多。比如刘恒当政期间,太子刘启就无故杀过人,被杀之人的地位还远远高于汉使。还有,那次有人偷盗高庙中的玉环,他提前知道按照法律就只能杀那一个人,所以当张释之依法断案的时候,他说:“我让廷尉亲自审这案子,就是想灭他的族,而你居然按法律来判决,这没领会我的意思。”

由此可见,如果刘恒决意想要做某件事,他是会践踏法律的。如果他不想让杀人犯死,就完全可以给杀人犯免死。至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用来骗没钱没势的老百姓的鬼话,在天子想要力保的人身上,完全可以通融。

薄昭是刘恒的亲舅舅,为他的继位立下大功,刘恒这个重感情之人,不会一点也不考虑亲情。可他这一次就很绝情。

薄昭的姐姐薄太后还在,刘恒逼死薄昭,薄太后一定十分伤心。而刘恒非常孝敬薄太后,他不会不明白,他逼死本可以活下去的舅舅,将对母亲带来多大的伤害,可刘恒宁愿让他最尊敬的母亲伤心欲绝,也要杀死薄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刘恒不论花多少代价都要整死薄昭,所谓的杀了汉使,很可能就是个借口。

薄昭到底干了什么,让刘恒这么和蔼的人对他如此气愤?(www.xing528.com)

不知道,史书对这件事忌讳颇深。司马迁汉武帝时代的人,距离薄昭之死也不过半个世纪,他应该可以查清楚薄昭为什么死的,可在他所写的《史记》上,根本就没有记载薄昭自杀这件事,薄昭自杀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

逼死亲舅舅,这是十分罕见的,而汉代的外戚一直不被人喜欢,这正是个绝佳的用来显示君主大义灭亲高风亮节的机会,史官怎会不抓住这件事大书特书呢?可司马迁居然对这件事只字不提,若非《汉书》,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此事。司马迁连当朝皇帝的父亲口吸脓血这种事情都敢写,连开国皇帝刘邦“好酒及色”都敢写,在薄昭这件事上究竟忌讳什么呢?

还有,刘恒为何非要整死薄昭呢?

这些问题,我没打算对其进行准确的解答,我想做的,就是对它可能存在的情况进行一番推测。

我们有理由认为,刘恒非常痛恨外戚的专权。他曾眼睁睁地看着刘氏江山差点毁在了吕氏外戚的手上,他知道外戚一旦坐大,将会对江山带来多么严重的危害,也深刻地意识到刘氏江山在外戚的擅权下有多么脆弱。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十三岁就被毒死的三哥刘如意和那个被折磨致死的戚姬,忘不了含恨自杀的五弟刘恢和被活活饿死的六弟刘友,忘不了被赶尽杀绝的八弟刘建以及受尽屈辱的大哥刘肥,还有那个在外戚的掣肘下当了七年无能皇帝后郁郁而终的二哥刘盈。

刘恒这个人,非常和善,如果说他这辈子只有一件事情不能容忍,那就是外戚乱政。

可能,薄昭就是有了外戚擅权的倾向,才让刘恒忍无可忍,果断地将其除掉,以至于连薄太后的面子也不给。

那么薄昭究竟有没有外戚擅权的迹象呢?我的这个推测有没有道理呢?

这一点,史书无明确记载。

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我们知道,周勃拥立了刘恒,所以刘恒继位之初给周勃增加了一万户食邑,五千斤金子,而周勃得到之后,转手就送给了薄昭。(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

在当时,没有几个侯爷的食邑能达到一万户,周勃一出手就给薄昭了一万户食邑五千斤金子,这个礼也太大了吧!而薄昭被封为轵侯之后,本来就有一万户,如此算下来,薄昭一共有两万户食邑,这差不多是汉朝最大的列侯了。

那么,周勃为何要如此巴结薄昭呢?

我认为有两种可能,而这两种可能都会让刘恒对薄昭产生警惕甚至不满。

第一,薄昭是外戚,周勃想讨好外戚,这对他没有坏处。而如果周勃有这个想法,其他大臣就也会有这个想法,都跑去结交薄昭,如此一来,薄昭有人脉,有财力,就是朝中一个势力非常庞大的人。刘恒痛恨外戚,而现有的外戚又极具权势,有危害刘氏江山的可能,刘恒因此而对薄昭产生杀意,说得通。

第二,周勃给薄昭送的这份礼物的数量太大,大得已经不正常了。当时,周勃是长安的大哥,别说他根本没有巴结薄昭的必要,那薄昭甚至该来给他送礼的。而周勃本来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这么反常的事情呢?会不会是当年薄昭来长安考察时,和周勃结成了什么见不得人,尤其是不能让刘恒知道的密约以至于他俩成了盟友呢?我们也看到,后来周勃落难,薄昭为救出周勃出了很大的力气。如果是这样,薄昭也活不成。

笔者的推测就到此为止了,至于密约是什么,就由读者自己去猜测吧,当然也可能根本没有密约,因为关于刘恒为何杀死薄昭的内容,都是笔者根据史书进行的推测。我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我的推断,读者不可把我的推断当作真实。汉代历史距我们年代久远,且现存的史料不多,所以当时发生了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刘恒除了对自己的外戚这么严厉,对窦皇后的外戚也严格得很。

当时,张苍下台后,在刘恒的心目中,丞相的首选人并非申屠嘉,而是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

但刘恒最终没有选窦广国。他说:“我这样弄了,天下人恐怕会说我偏爱窦广国。”

据史书记载,刘恒在是否让窦广国当丞相这个问题上犹豫了很久。排除窦广国之后,他又见跟随刘邦的大臣所剩无几了,无可奈何之际才选择了申屠嘉。

依我看,刘恒不用窦广国,绝不是怕别人闲言闲语这么简单,他没必要因为这个而犹豫太久,他最担心的,应该是外戚掌权后把持朝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