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管你是个什么爷,走到你张哥这儿,就必须乖乖地下车。
但当皇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一同乘车经过司马门(皇宫外门)的时候,根本就把张释之当了空气,似乎都没看见那个带了个帽子对他们吹胡子瞪眼的家伙。
你不鸟我,我鸟你。张释之见刘启强入了宫门,且没人敢阻拦,他二话不说,就冲出去追赶刘启的马车。
张释之的体力一定很好,因为他居然把马车给追上,并把刘启拦住了。
“下车!”
“你说啥?”
“下车!”
“你睁大狗眼看看我是谁!”
“我说下车!!!”
……
梁王好不容易来一趟长安,当哥哥的正准备在弟弟面前显摆显摆,没想到就让张释之这杂毛给破坏了,这让刘启觉得自己丢尽了脸面。
然而,他不下车张释之就不放他走。
但刘启也绝不会对张释之这种人低头,他端端地坐在车上,就这么跟张释之死耗着——你小子胆够大,你有本事就把我一直困这儿。
于是,刘启不走了,他就停在被拦住的地方,要看看张释之怎么收场。我要连你个芝麻官都收拾不了,你还以为我这个太子白当了。
太子被困皇城,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也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很快这事情就闹得沸沸扬扬。
现在,刘启和刘武很淡定,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事情闹得越大,他张释之就越吃不了兜着走。
但张释之也不害怕,他一面拦住刘启,一面写了封弹劾信,把刘启、刘武的行为定性为大不敬,交到了刘恒那里,看样子是想让刘恒给自己这两个儿子定个什么罪。
你疯了吗?不就是没下马车吗,你有必要上纲上线吗?你居然还指望皇帝因为这点小事给太子定罪,你是读书读成书呆子了吧!
刘恒当然不会给两个儿子定罪。
但刘恒不是一般的君王,他知道张释之做得对,所以他不但没责怪张释之,还当着薄太后的面摘掉帽子谢罪:“是我没把儿子教好啊!”
最后,他承认了刘启和刘武的过错,派使者去把这两个人赦免了。
这件事情过后,刘恒对张释之十分欣赏,他觉得此人不仅仅只懂得秦汉历史,更是个刚正不阿之人,让他去管理宫门,是割鸡用牛刀,大材小用了。于是刘恒将张释之升为中大夫,成了自己身边一个议论政事的人。
* * *
几个回合下来,张释之也知道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只要你说得有理,即便和他唱反调,他也会听,不但如此,他还会认为你是个人才。(www.xing528.com)
掌握了这个窍门,张释之的官场之路就一帆风顺了。不久之后,他被迁为中郎将,再后来,他就成了廷尉——帝国的最高法官。
当上廷尉的张释之,已经不满足于跟皇太子死磕了,他现在要搞的,是天子。
张释之当廷尉的时候,史书上两次记载了他和刘恒的争辩。
第一次,刘恒外出,经过渭桥的时候,桥下忽然冒出一个人来,往他这边看了一眼,拔腿就跑。
皇帝出行,都有专门的官员(静宫令)清道,谁也没想到这次清道过后居然还留有人,且留下的这个人动作还大得不行,竟然拔足狂奔,这不但让随行的所有人大吃了一惊,连拉车的马都受了惊,嗷嗷直叫起来。
马受惊,车子自然就不稳当。古时候的车轮不是可以充气的轮胎,又没有避震器,在坚硬的路面上颠起来,车里的人肯定会疼死。刘恒是天子,啥时候坐过这种车!刘恒的屁股被颠得生疼,气不打一处来。他看到桥底下出来的那个人跑了,就赶紧让人骑马去捉回来,让张释之给治罪。
审问之后才知道,原来那人是长安县的,听说要清道了,就藏在了桥底下。哪知道那天官员们把道给清早了,那人在桥底下等皇帝,一等没来,二等也没来,就以为皇帝可能已经过去了,于是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没想到,他刚一现身,就看到了皇帝一行人。他当然知道皇帝走路民众不经过允许不能观看,如今他突然出现,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图谋不轨,于是想都没想就跑了。
张释之审完了,就对刘恒说:“查清楚了,官员清道的时候,就他不离开,按照法律这个罪应当罚款。”
刘恒长这么大还没坐过这种破车,他听张释之给那人的处罚这么轻,顿时就怒了,他对张释之吼道:“这个人惊了我的马,要不是马性情温和,换了其他的马,我不就受伤了吗?这么大的罪,你身为廷尉,居然只给他罚款?”
张释之不慌不忙(估计审案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措辞),对刘恒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就是:你想杀人家,就应该当场弄死他,而不能让我来判这个案子。既然你交给我了,我是廷尉,就得公正执法,如果用法可以如此随意,民众岂不要手足无措?
刘恒虽然很想重罚那个让他受惊的人,但说不过张释之,就只好认可张释之的判决了。
张释之第二次跟刘恒抬杠,也是断案。
这一次,是有人偷了刘邦庙里面的玉环,被抓住了。
刘恒是个非常讲孝道的人,他当代王的时候,薄太后病了,每次端来的汤药他都得先尝一尝,生怕把母亲给烫了或者凉了。如此孝顺之人,能允许谁去侵犯纪念他父亲的地方?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如今居然有狂徒去盗窃他的东西,简直就不知死活。
这个盗贼让作为孝子的刘恒十分愤怒。刘恒当政期间,很少这么动怒过,哪怕他发现自己被新垣平欺骗的时候也不过如此。按刘恒的想法,要把这个人诛族才能解了他的心头之恨。
可张释之不这么干,他觉得把这一个人杀死就行了。
刘恒咆哮:我之所以让你亲自来断这个案子,就是想把他灭族,你跑来跟我讲什么法律!
张释之没有管刘恒对他抱了多大“期望”,不但阐述了法律应当公正的道理,还反问刘恒:“此人偷了庙里的东西你就要诛他的族,要是有人在高祖陵墓上取土(也就是刨了刘恒的祖坟,张释之得说委婉点),犯的罪比这重得多,到时候你该如何处置呢?”
刘恒听了张释之的话,又跟薄太后商量了一番,最终还是赞成了张释之的判决。
从此以后,张释之就扬名天下了。
张释之当廷尉期间,坚持宽法的原则,对罪犯从轻处罚,人民对他好评如潮。
在刘恒手下,袁盎和张释之都因为直言敢谏爬上了高位,下面出场的这个人物,也因为在刘恒面前说了让刘恒难堪之极的真话,迎来了春天。
此人名叫冯唐。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都知道里面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读过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都知道,词里有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个典故,都是冯唐真实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