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上呈了《治安策》之后,仍然当着梁王的太傅。一直到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他也没有升迁。
到了这一年,他也不会再升迁了。
因为他死了。
贾谊的死,跟梁王太傅这一职位有很大关系。
梁王太傅,就是梁王刘揖的老师。贾谊就是负责给刘揖教授知识,只要贾谊别教一些反对朝廷的知识,就啥事没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揖在文帝十一年(前169年)的时候,竟然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了。
看着小小的刘揖就这么死于非命,贾谊悲痛之极,自责不已。毕竟,他和刘揖相处了这么多年,他是喜欢这个孩子的。
在自责的同时,贾谊发现,刘揖死后没留下子嗣,梁国这块地就空了出来。他由此而看到了汉朝潜藏的巨大危机,于是上了一封奏疏。
这是一封十分重要的奏疏,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它挽救了十几年之后的汉景帝,挽救了大汉王朝的江山。
贾谊认为,现存的诸侯里,刘恒和太早子刘启可以依靠的只有两人,就是刘恒的亲儿子刘武和刘参。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刘武和刘参的封地都太小了,跟齐国、赵国、吴国、楚国比起来,实力差得太远。一旦诸侯暴动,他们可以依靠的刘武和刘参,就必须要起到防守这四个国家的作用,其中,梁国要能够防守北部的齐赵,淮阳国必须能防守东部之吴楚。
所以,贾谊建议刘恒,扩大刘武和刘参的封地面积。
刘恒迅速采纳了贾谊的建议,改封刘武为梁王,将其封地增加到四十多个城池。
虽然刘恒的这一安排没有完全按照贾谊的说法,但也算领会了贾谊的精神,这一安排,在十几年后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做完这些,贾谊由于自责和悲痛,身体就一直不好。想到自己在朝廷里遭人嫉妒,受人陷害,他知道梁王之死断绝了自己再入朝廷的可能。南方卑湿,很容易染上疾病,贾谊在郁郁不得志中重病不起,一年多以后去世,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 * *
贾谊的一生中,向刘恒提出了许多建议。那些被刘恒采纳了的,几乎都起到积极作用,那些未被刘恒采纳的,到后来几乎都被证明是对的。
贾谊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对政治有着独到而敏锐的见解,以他的才华,完全能进入中央,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是,他只在长安待了短短几年,剩下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外边度过,他的确是一个怀才不遇之人。
但贾谊并非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而是没遇上一个好时代。
很多人都说贾谊没被重用,是因为刘恒没有见识、没有能力,这种说法其实有很大问题。(www.xing528.com)
诚然,我们发现,刘恒想提拔贾谊,却因为周勃、灌婴等人的反对就逐渐疏远贾谊,并将贾谊调往外地。后来,他召贾谊回京,没有谈论有关天下苍生的大事却谈论鬼神之事,以至于有人写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以此来讽刺刘恒不识人才。
但刘恒绝不是草包,他其实知道贾谊的才能,也是想重用贾谊的。
正因为刘恒看出了贾谊之才,才会在贾谊来到朝廷的第一年,就将他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在中央已经算个了不起的中层干部了)。在文帝三年以前,刘恒因为欣赏贾谊,甚至有了让贾谊出任公卿职位的想法,要知道,这时候贾谊来到朝廷还不过两年,年龄也才二十一二岁。
刘恒如此重视贾谊,怎能说刘恒不识人才呢?
但也有人说了,在周勃、灌婴等老臣批评贾谊的时候,刘恒没有坚持任用贾谊,而是疏远了他,还把他贬到了长沙,这就说明刘恒不行。
这么说刘恒就对刘恒太不公平了。我们应该想一想,刘恒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决定把一个来到朝廷才两年的年轻小伙子一下提拔到中央部长级高位上的时候,一定比提拔其他人还要慎重。刘恒在这之前,一定会认真仔细地将贾谊考察一番,而这个时候,朝中元老就必定是刘恒的主要询问对象。那么,当他从元老口中得到“贾谊不行”的评价时,难道就不该对贾谊有所怀疑和犹豫吗?贾谊也是个人,他毕竟太小了,周勃灌婴再差劲,人家的功劳也在那摆着呢。更何况,就算刘恒是火眼金睛,不同意周勃、灌婴对贾谊的评价,可那时候朝政由这些老臣们把持,老臣们明确反对贾谊,刘恒能不考虑他们的建议吗?能因为一个小子就跟老臣们翻脸吗?
疏远贾谊,不是刘恒的错误。
至于有人说刘恒召贾谊回来没有谈论政事而是谈了鬼神,因而认为刘恒没有眼光不识人才,这种说法,我看就是迂腐之言。刘恒是个人,他正在进行鬼神方面的活动,在见了贾谊的那晚谈论鬼神就不是明君?平时谈了都不算吗?要是刘恒正在吃饭,跟贾谊谈了一下美食,我们是不是就要通过这个行为把刘恒解读成饭桶呢?那不过是一场君臣之间的即兴谈话,史官记录的本意是为了突出刘恒对贾谊才能的赞赏,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刘恒对鬼神的兴趣大于对天下苍生的兴趣。
也有很多人说了,刘恒疏远贾谊都是周勃、灌婴等老臣的错误,是他们嫉贤妒能排挤打压年轻人,才致使贾谊得不到提拔。
其实,这么说周勃、灌婴等老臣,也有些过分。贾谊得不到提拔,确是因为这些人批评了贾谊,可这并非什么嫉贤妒能,说老实话,你要是周勃、灌婴,也同样会打压贾谊的。
因为,贾谊这个人太危险了。
当时,周勃、灌婴等人对贾谊的评价是:他不过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只学了点皮毛知识,就一心想独揽大权,扰乱国政。(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他们给贾谊这样一个评价,不过分,也很正常。
因为,贾谊在担任太中大夫期间,干了很多让大臣们反感的事情。比如,是他建议刘恒,驱离留在长安的列侯。列侯为什么不离开长安,就因为留在长安有好处,贾谊的这个提议,侵犯了几乎所有列侯的既得利益,这些列侯们掌握的权势极大,他们能不激烈地反对贾谊吗?再者,贾谊还建议皇帝去修改正朔(也就是修改日历,把一年的第一天改了)、改变官名及朝服的颜色,还想搞儒家的那一套礼乐制度,这算什么,这是在颠覆汉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啊!汉朝通过无为而治,国势蒸蒸日上,如今贾谊跳出来不让用这一理念,挑战国本,他能不遭到道家支持者的反对吗?
除此之外,朝廷很多法令的变更,都是贾谊建议的。汉朝讲究清静无为,可贾谊就像得了多动症一样,老臣能容忍他吗?
在老臣看来,把贾谊这种人提拔至高位,他们以后就没有活路,国家也会被他折腾坏。如此,贾谊做的这一切,不正好是“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