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治安策》的内容,因为知道了这些,我们也就可以对这一时期汉朝的国情有一个大概认识,这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许多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行为有很大作用。毕竟,历史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小故事。
《治安策》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国内诸侯、国外匈奴以及政治改革。
我们知道,截至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刘兴居和刘长都因为对刘恒有威胁而被除掉了。我们不知道的是,连那吴王刘濞也跟刘恒唧唧歪歪起来。
才六年,就发现了三个危险的诸侯,还有多少诸侯是危险的呢?
——当初,父亲在时,只有异姓诸侯谋反,同姓诸侯都是用来拱卫汉室的,如今没了异姓诸侯,同姓诸侯怎么也要造反呢?父亲明明说了同姓诸侯有拱卫汉室的作用,且在实际中同姓诸侯也确实为汉室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何他们愿意配合父亲,配合哥哥,配合太后,却偏偏要跟我唱反调呢?
其实,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来看,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最初,刘邦封的同姓诸侯王都是他最信任的人,这些人在刘邦时代,甚至刘盈、吕后的时代,跟朝廷的关系都还算亲密。然而,随着时间的变长,刘邦封的诸侯王大都死去,现任诸侯王们跟刘恒的关系便远远不如刘邦和诸侯王的关系密切,他们渐渐就只记得自己作为诸侯王的权利而忽略义务了。
更糟糕的是,这些诸侯王都有一个任何人都不具备的权利:继承皇位,最好的例子就是刘恒。
同姓诸侯王拱卫汉室的理论,在刘邦、吕后的时代都适用,但到了刘恒的时代,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亲情的淡漠,这个理论就不大可行了。
然而,刘恒只是个凡人,他会怎么想呢?他也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然不会。同姓诸侯拱卫汉室的理论,是他父亲刘邦提出来的。刘邦是创业皇帝,任何人都不敢对他的理论表示怀疑。所以,当同姓诸侯出现问题的时候,刘恒一定会去反思:是不是我对待诸侯的政策有失误呢?或者是我做错了事情,别人不满意我才这样的呢?
在帝国政治中,要一个守成之君去颠覆开国皇帝提出来的理论,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胆识。尤其在汉代,人们做什么事情都希望有古法可依。为了证明这件事情可做,人们往往会拉出古代某个明君做过的事情或者书本上的只言片语,牵强附会胡乱解释一通(有的解释非常非常扯),表示这种事古人做过,书上说过,所以今人也可以做,否则的话,你的创造就可能违背祖制、颠覆国体。刘恒是个守成之君,又处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束缚着的大环境中,让他挑战高祖的理论,恐怕不比让古代烈妇穿上比基尼跳热舞容易。
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明确地告诉刘恒:你已经做得很好,施政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分封同姓诸侯这一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诸侯造反是必然的,现在还没有造反的只是因为实力不济。等他们觉得实力够了,又有点野心,自然就会反起来。
在指出制度缺陷的同时,贾谊也提出了解决诸侯问题的对策,即将诸侯国划分成若干个小国。如此,诸侯虽然多了,但每个诸侯的势力都大不如从前,他们也就没有可以与中央对抗的能力了。
在对待诸侯王的问题上,贾谊的分析十分精辟,对策也十分有效。事实上,汉朝最终能解决诸侯问题,用的就是贾谊化整为零的思路。
* * *
《治安策》谈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匈奴威胁。
当时,匈奴强大,经常侵扰汉边,那所谓的和亲,说好听点是和匈奴结为亲戚,难听点就是给匈奴送去钱财女人以乞求人家别打自己。
在吕后时代,除了那封淫信闹出点风波,两国关系大体还算和睦。
然而,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的时候,匈奴右贤王突然侵犯了汉朝的上郡,当时刘恒遣灌婴出击,无功而返。
文帝四年,冒顿单于又送来一封信,一封看上去友好的信。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那个汉朝皇帝啊,去年右贤王干的那事是不对的,我已经责备他了。为了惩罚他,我让他去攻打月氏国,哎呀,靠着苍天保佑,这家伙竟然灭了月氏,降服了楼兰、乌孙及其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现在北方已经平定,我不想打仗了,所以希望我们能恢复以前的关系,互通使者,让人民安居乐业。还有,我可给你送的有礼物哟(其实就一头骆驼十匹马)!
刘恒看了这封充满威胁的信,询问大臣是战是和,大臣一致被匈奴给吓住,都认为匈奴刚灭了月氏,士气旺盛,还是和亲方便。
于是,汉朝继续派女人,送钱财。
到文帝六年(前174年),两边又出现了新情况:冒顿单于死了,他的儿子栾提稽粥继位,号老上单于。
汉朝为了和匈奴新主人继往开来,创造一个更为融洽的局面,就决定派一个翁主(诸侯王的女儿叫翁主),给老上单于当阏氏。
但是,这次嫁女最后竟出了大问题。
我们知道,汉匈之间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女子刚到匈奴,一定不适应这不适应那,不仅她过去后生活不习惯,更重要的是,如果她什么也不知道,弄得跟单于交流甚至交配困难,惹恼了单于,恐怕和亲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了。所以,朝廷准备给这位即将嫁往匈奴的翁主找一位“匈奴通”的老师。
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汉朝终于找到一个叫作中行说的“匈奴通”阉人。
中行说确实是个“匈奴通”。然而,也因为他太熟悉匈奴,所以打死都不愿意去。中行说知道,匈奴国的条件比汉朝差远了。那里没有宏伟的宫殿,没有柔软的绫罗绸缎,没有优美的音乐,也没有可口的食物。那里风沙大,一不小心就会吸一口沙,待久了沙子吃多了还可能得些阑尾炎肾结石之类的怪病。
中行说不去,可汉朝人非要他去。
可能,他不去就是死。
中行说虽然不喜欢匈奴,但更不想死,所以在威逼之下,只好忍气吞声地上路。(www.xing528.com)
然而,即便如此,中行说还是放了一句狠话:“你们逼我去匈奴,我一定会成为汉朝的祸患!”
这种小人物的话,自然不会惹人注意。但当时汉朝人不会想到,中行说到了匈奴,竟真的成了汉朝的敌人,且惹的祸还不小。
中行说一到匈奴就投降了,并千方百计开始跟汉朝作对。
在汉朝人眼里,中行说是“匈奴通”,而在匈奴人眼里,他更是个“汉朝通”,所以老上单于对他讲述的汉朝十分感兴趣,中行说很快就博得了老上单于的信任。
从此,在汉匈两国的交往中,局势越来越不利于汉朝。
本来,汉匈两国是互有长短的,汉朝的优势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匈奴的优势在军事。汉匈之间的和亲,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匈奴之所以愿意从事这种交易,只因他们认为这么做有利可图。匈奴的经济水平跟手工业水平很低,他们对汉朝的丝绸、饮食以及金钱都十分崇拜和渴慕。他们需要在和亲这种行动中,获得经济上的满足。
除此之外,匈奴人也知道自己粗鲁、野蛮,汉使去了又经常讽刺他们没文化没素质,这使得匈奴人常常抬不起头,他们在汉朝人面前是自卑的。
两国多年来能够基本保持着平衡的局面,就是两国各自优势的较量,汉朝对匈奴进行政治文化的渗透,经济的诱惑,匈奴对汉朝实施军事威胁。
然而,中行说投降匈奴后,就试图打破这种平衡。他希望提高匈奴单于在政治上的优越感,解除匈奴对汉朝在经济上的依赖,降低匈奴在文化方面的自卑。等做到了这些,平衡打破,匈奴就可以对汉朝用兵了。
在政治上,中行说主要做的就是帮匈奴人羞辱汉朝。按照他的吩咐,匈奴给汉朝写信的时候,所用的竹简比汉朝的长(汉代皇帝使用的简牍长一尺一寸,中行说就让给汉朝回信时使用一尺二寸长的简牍),印章比汉朝的大一号,言辞也骄傲之极。由于汉朝给匈奴的信件开头写有“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中行说为了提高匈奴单于的身份,就让给汉朝的信件开头写上“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这种种举措,都是为了显示匈奴比汉朝高明,单于比汉朝皇帝高贵。除此之外,他还教匈奴人如何记录,以使匈奴人更好地统计自己的人口和牲畜的数量。
在经济方面,中行说做的,就是极力贬低汉朝的物品。他不但嘴里说汉朝的东西不好,还亲自做实验,以证明汉朝的东西都是次品而匈奴的东西才是优质的。他让人穿着汉朝的丝绸,到荆棘丛生的地方奔跑,等这些衣物都划破了,他就会告诉单于,汉朝的衣物没有匈奴的耐用。他忍受着牛羊的膻味,极力赞扬匈奴的牛肉好吃,羊奶好喝,且坚决不吃汉朝食物。
在文化方面,他也极力贬低汉朝的风俗和文化。有一次,一个汉使又开始讥笑匈奴人野蛮,中行说就站了出来,对汉使反唇相讥。他对汉朝和匈奴都十分熟悉,知道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把汉使诘问得哑口无言。
从那之后,每当汉使想跟中行说辩论,中行说都会威胁汉使:“汉使无需多言,你们快回去准备好进贡的东西。若是东西不好,我让你们有好果子吃!”
中行说的存在,让汉朝在汉匈关系中渐渐处于被动和劣势,他对汉朝的羞辱,让汉朝人十分愤怒,汉朝人恨不能生啖其肉。
在《治安策》中,贾谊指出,匈奴远没有汉朝强大,可汉朝却像臣子一样年年给它上贡,这种关系是畸形的,他对汉匈之间现有的和亲政策进行了严厉批评。
贾谊也提出了反制匈奴的策略。当然,具体策略在《治安策》中没有,因为《治安策》是后人对贾谊的原始奏章进行删润之后的作品,所以具体策略要在贾谊所写的《新书》中寻找。
贾谊对待匈奴的策略很有意思,总结起来就四个字:三表五饵。
表,有准则、表率之意。三表中的第一表就是对匈奴讲信义,让匈奴人觉得刘恒是个可以信赖的人,进而佩服刘恒;第二表,即关心爱护匈奴人,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汉朝皇帝喜爱了,就像小孩子受到慈母的关爱一样,如此他们也就喜欢汉朝人了;第三表,刘恒应喜爱匈奴人擅长的东西,让匈奴人一看,原来自己引以为豪的竟也能为汉朝皇帝所喜爱,他们受宠若惊之余,也会对汉朝增添许多好感。
这三表,听上去非常软弱,也非常迂腐,就好像一个呆子在巴结匈奴人似的。不过,等你看完五饵,就会发现贾谊是个极富心机的人,他的这“三表五饵”简直都算得上毒辣了。
五饵:第一饵,坏其目;第二饵,坏其口;第三饵,坏其耳;第四饵,坏其腹;第五饵,坏其心。
这当然不是说把来到汉朝的匈奴人的眼睛、嘴巴、耳朵、肚子和心脏都弄坏,贾谊的意思是将匈奴人的这些器官给“腐蚀”了。
按照贾谊的想法,等匈奴人来汉朝了:就赐予他们好衣服、好车马,让他们享受连单于都难以享受到的待遇,并让他们把这些奢华之物带回去,匈奴人看得眼花缭乱,就以为自己去了汉朝也会受到如此优待,此谓坏其目;给他们丰盛的美食,让他们激动得边吃边笑(且笑且饭),回去之后就流着口水相互转告(垂涎而相告),让他们以为自己去了汉朝也能吃到这些美味,此谓坏其口;弄些女人给他们唱歌跳舞、吹拉弹唱,陪他们吃饭,他们回去后一定争相奔告,匈奴人听说了,就会生怕自己去晚了,此谓坏其耳;给他们丰厚的赏赐,让他们得到比在匈奴更好的享受,此谓坏其腹;厚遇那些投降汉朝的匈奴贵族及其子弟,让他们起到宣传效果,使匈奴人都想来汉朝,此谓坏其心。
如此看来,“三表五饵”就是要匈奴国民都喜爱汉朝,甚至移民到汉朝。按照贾谊的想法,等“三表五饵”有了效果,那时匈奴单于将惊慌失措,以为身边的尽是仇人(左视右视,以为尽仇也)。如此,就算匈奴臣子不想逃跑,也会因担心单于的猜忌而不得不投奔汉朝。等人都跑了,匈奴单于就彻底成了光杆司令,他再怎么叫嚣也打不赢汉朝。
贾谊此计,不可谓不毒。他没有让刘恒以武力征服匈奴,而是希望用和平的手段毁灭匈奴整个民族。
贾谊的提出的“三表五饵”,使汉朝对汉匈之间的和亲及交流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清晰的定位:我们交流,不仅仅是为了苟且偷生,还要在这个过程中想方设法地瓦解匈奴。
在贾谊之前,史书就没有关于匈奴人投降汉朝的记载,但这之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的确多了起来。从“三表五饵”提出之后,一直到汉景帝结束,单单因投降汉朝而被封侯的匈奴官员,就达到了十人。这十个被封了侯的人,每人来时又带了多少匈奴属下啊!
* * *
《治安策》谈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政治改革。
这个问题,包含的内容比较杂。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社会问题突出,急需要政府有所作为,进行管束;第二,确立尊卑秩序;第三,注重对太子的教育;第四,重教化,施德政;第五,以礼待人,即便大臣犯了罪,也不能不尊重他(这一点就是针对周勃被抓一事而谈)。
《治安策》是一篇很长很精辟的文章,它对问题的分析,十分睿智。在我看来,里面对匈奴问题、诸侯问题和政治改革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建议,基本都是正确的。《治安策》是贾谊最有影响的一篇文章,它对汉朝皇帝的施政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按说,《治安策》的出现,一定可以让贾谊扶摇直上,位列公卿,一展才华的。可事情并非如此,他终究是悲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