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大臣能击败吕氏,其中最关键之处是大臣夺来了北军的军权,稳住了长安的大势。而他们能取得北军指挥权,主要是因为吕禄受到郦寄的欺骗。
周勃、陈平等人成功了,可那个欺骗了好友的郦寄,后来被天下人骂为卖友之人。有人认为,郦商是朝中高官,他被劫持了,一定会引起吕氏家族的注意,因此周勃陈平并不敢真的劫持郦商,他们不过是吓唬郦寄。郦寄之所以出卖朋友,并非他真的被逼无奈,而是郦寄的确为一个见利忘义、卖友求荣的品行低劣之徒。
这个讲法很有问题。第一,郦商在吕雉驾崩前是在朝高官,但吕雉死后,郦商就因病而不理政事,郦商不过是一个不管事的退休官员,他的举动基本上不会引起吕家人的注意;第二,史书有明确记载,说郦商在这一年死了。
由这两点,我们可以认为,郦寄并非真的那么卑劣,也不是不尊重友情,他其实是被逼的。郦商被劫持的时候,这一年最多还有两个月就要结束。郦商能够在年内死去,死得这么快,他在被劫持期间难道会过得舒服?他很可能受了折磨——这当然是给郦寄看的。就算周勃、陈平没有虐待郦商,郦商能在短时间内死去,也说明他得了重病,郦寄作为儿子,能眼睁睁地看着病重的父亲被人软禁而得不到救治吗?
不论周勃、陈平是否虐待了郦商,郦商的死,都和他被劫持有着很大关系。我想,郦寄之所以卖友,并非他不珍视友谊,而很可能是他看到了被劫持后的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不得已才在亲情和友情间选择了前者。
当至亲和挚友发生强烈冲突,你必须出卖其中一个以保全另一个的时候,任何选择都足以让人心痛一辈子。倘若郦寄没有理会周勃、陈平等人的威胁,人们便都会注意到郦商的死,而把郦商之死都归咎于郦寄,说郦寄为了狐朋狗友竟不顾父亲的安危,是逆子。就算郦寄选择自杀,也一定会有人斥责郦寄是个不敢担当的懦夫。
* * *
吕氏家族被诛,但这里面有疑问。
最大的疑问就是,吕氏家族在吕雉去世后,真的想叛乱吗?刘氏一派是因为吕氏想要叛乱,才对吕氏动手的吗?
我看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史书说,吕氏之所以没有叛乱,是因为害怕周勃、灌婴等大臣。(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发。)既然史书明确说了吕家人害怕灌婴,又怎会把几十万军队交给他们惧怕的灌婴,让他去担起剿灭刘襄的重任呢?
第二,北军指挥权是吕家人的命根子,如果吕家人真有不轨的意图,吕禄又不是猪,怎会交出他们赖以保命且又是造反必需的军权呢?即便吕禄是头猪,可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吕家其他人的时候,怎么会有人赞成他交出军权呢?对于想犯上作乱的人来说,别说郦寄不能劝说他交出作乱所需的军权,任何人都不行。
第三,吕家人根本就没有充分的犯上作乱的动机。因为,在吕雉的安排下,吕氏家族就已经彻底控制了长安,他们没必要惧怕任何人。即便按照史书的说法,吕禄、吕产是“恐为大臣诸侯王所诛,因谋作乱”,这也有很大问题,因为“作乱”二字很笼统,相当于空话,我们不知道史书所谓的“作乱”指的是什么。
作乱,要么是杀死大臣,除却后患,要么就杀死皇帝。可是,他们不但掌握了南北军,又掌管着控制地方军队的兵符(兵符有一半在朝廷),大臣根本奈何不了他们,吕禄、吕产不是傻子,连吕雉都没有诛杀大臣,他们在吕雉死后诛杀对自己没多大威胁的大臣的可能性也不大。杀死皇帝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那皇帝本就是吕氏政权的傀儡,甚至是他们擅权乱政的保护伞,他们没有丝毫杀死刘弘的必要。
第四,如果吕产等人真的预谋“作乱”,怎会在和刘氏的交锋中狼狈如斯?对于一个准备好作乱的相国,会在事发的时候连未央宫的门都进不去?会被刘章的一千多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第五,吕家人谋反的事情,最先从刘章的嘴里出来。但是,如果吕产吕禄等人真的想谋反,那么最可能得知此事的,不该是刘章。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刘章是刘氏家族中的硬汉,他和吕家人势同水火,吕家人要造反,绝不会不严防刘章及刘章的妻子。更何况,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她就是再蠢,再爱刘章,也绝不会把父亲谋反的消息告诉父亲的仇人。
综合上面五个疑点,我认为,吕氏家族最初根本就没有想“作乱”,所谓的“作乱”,只是刘氏集团为了向吕氏发难而编造的借口。
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借口,才能对吕氏亮剑。因为,他们任何人都不敢挑战吕太后的权威,即便在刘襄的那封檄文中,也没有指摘吕雉的不是,而是把所有罪过都推到吕氏家族的其他成员身上。既然吕雉无错,那么她留下的遗言就合法,吕产、吕禄等人的职位也就合法。如果没有借口就随便跟合法的朝廷命官作对,那就是图谋不轨。而此时此刻,想诛灭吕氏,最好的借口就是吕产等人想犯上作乱。只有这个理由,刘襄才能起兵,刘氏才能向吕氏发难。
* * *
吕氏被诛,就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但接下来又出现另一个难题:皇帝怎么办?
现在的小皇帝刘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他究竟是不是孝惠皇帝刘盈的儿子?
老实说,刘弘以及刘太、刘武、刘朝、刘不疑、刘强这六个吕雉找来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刘盈之子,人们对此是持不同意见的。一些喜欢渲染政治阴谋的人,认为他们是,还有些人认为不是。造成这个不同,只因史书对这几个孩子的身份记载有异。有时说他们是皇子,有时候又说他们是名义上的孝惠之子,且两种说法皆出于《史记·吕太后本纪》。同样,班固的《汉书》里也有不同记载。
我认为,他们不是刘盈的儿子。理由有三:第一,如果真是孝惠子,给他们封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汉朝还没有哪个皇子是先封侯再封王的,可我们也看到,刘朝、刘武、刘太以及此时的皇帝刘弘,最初都只被封为侯,明明可以直接封王的,吕雉却要如此过渡,且如果刘弘真是孝惠子,他由侯变为王,再变为帝,根本用不着翻来覆去地改名,吕雉把这几个孩子变形金刚一样变来变去,最大的可能就是这几个孩子的身份异常;第二,后来大臣诛杀了剩下的几个孩子,理由就是“他们非孝惠子”,但是,孝惠皇帝刘盈是个合法皇帝,如果大臣敢颠倒黑白把刘盈的儿子成批地诛杀,让刘盈绝后,那些刘盈的支持者,一定会跳起脚来反对的,可大臣在杀这几个人的时候,很顺利,没有一点波澜。第三,刘弘被杀掉后,所有姓刘的人都有当皇帝的可能,而最终只能有一个皇帝,那些没当上却又非常想当皇帝的刘姓诸侯,一定会以“大臣诛杀真孝惠子”为借口,向朝廷发难,说大臣是乱臣贼子,说大臣拥立的皇帝不合法。这么好的理由,却没有任何人使用,说明这几个孩子不是孝惠子,毋庸置疑。
如此看来,刘弘就不能再当皇帝了。其一,刘弘是吕雉找的野孩子冒充的刘盈之子,刘姓人还没有死光,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外姓人当皇帝;其二,不推翻刘弘就不能颠覆吕雉以往的权威,也就不能稳固刘氏政权;其三,如果让刘弘当皇帝,等他长大了,周勃等灭吕功臣都会不得好死。
可是,刘弘之后,让谁来当皇帝呢?你不能在刘弘下台后再找皇帝,那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没有皇帝,所有姓刘的人就都会躁动的。刘氏子弟躁动而大臣迟迟不能拥立新皇帝,就一定会有人骂周勃想自己当皇帝。
鉴于此,周勃等人要确定新皇帝的人选,必须在刘弘在位时进行。(www.xing528.com)
刘弘在位一天,他就是合法皇帝,谁要另立新君,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大臣们必须稳住刘弘以及刘弘的支持者。为了麻痹这些人,他们将吕雉找来的那个叫刘太的娃儿改封为梁王。如此,在外界看来,大臣们认可刘太,自然也就认可了跟刘太同出一脉的刘弘。
接下来,就要选新皇帝了。
皇帝人选,一般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业之主当仁不让,继位之宗由先帝确立,让大臣来决定国家的主政者,简直都有些民主了。
大臣们诚惶诚恐地行使着前所未有且以后也不会再有的权力,战战兢兢,生怕选一个坏皇帝。
为选出一个好皇帝,大臣们举行了秘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出来拥立齐王刘襄。
刘襄当然有资格当皇帝,他是刘邦的长孙,又在吕氏权倾天下的时候率先站出来向吕氏发难,他在齐地的反抗,对长安的吕氏政权产生了很大威胁。刘襄不但是第一个讨伐吕氏的人,他的弟弟刘章在剿灭诸吕的过程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次灭吕过程中,刘姓子弟中没有任何人比刘襄一家人的功劳更大。
可是,选皇帝不是评定功臣,并非谁功劳大就可以。在“大臣民主专政”的体制下,新皇帝的考核标准是,大臣满意。
那么,刘襄能不能满足大臣的胃口呢?
可能性不大。也不看看刘襄是什么人,在别人都被吕家人压得噤若寒蝉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只有他胆色超人无所畏惧跳起来反抗,在别人都不敢跟吕雉叫板的时候,他的弟弟敢当众唱一首《耕田歌》,杀一个吕家人。以刘襄的魄力,他来到长安,肯定会立即把大权独揽了,到时候,刘襄当了皇帝,刘章当王爷,国家掌握在这两个狠角色的手里,大臣就只有乖乖当差的份,他们就是再有能耐也会被这两兄弟治得服服帖帖。
选刘襄,也就意味着请了个爷,请了个管制自己的爷。大臣虽然看上去忠诚无比,可谁会犯贱给自己找个严厉的爷呢?
所以,从主观情绪上看,刘襄的胜算不大,他的错误就在于本事太强了,他来了大臣会感到不舒服。
大臣不喜欢刘襄,可有人已经提议拥立刘襄,要怎样才能把刘襄给pass掉呢?说“刘襄太有本事,所以不能当皇帝”?大臣又不是猪,肯定不会说这种蠢话的。
要否决刘襄,必须找一个刘襄不能当皇帝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要听上去很有道理。
理由终于被大臣们找到了,他们觉得,刘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他的舅舅驷钧不给力。
驷钧不给力,是指驷钧太给力。
大臣认为,驷钧霸道得很,那家伙进了长安,肯定要外戚干政,大汉王朝很可能再上演一幕“吕氏春秋”的大戏。
这可以说是排除刘襄的最好理由。对于饱受外戚摧残的大臣们来说,外戚是他们最敏感的东西,皇帝好不好不重要,外戚好才是王道。
当然我们应该清楚,史书从没有说过驷钧凶恶,这些对驷钧的批判都是从反对刘襄的大臣嘴里说出来的。
有了这个理由,刘襄就没戏了。而这一结果,跟他当初放走刘泽有很大关系。因为刘泽这个曾扬言要为刘襄登基打通关节的人,到了长安就立马翻脸,成了刘襄的坚定反对者。
但是,读者会不会奇怪呢?刘襄的弟弟刘章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他在这次会议中,一定有很大的话语权,他的威望就算比不上周勃,也不至于没有发言权吧。这小子血气方刚,连吕雉的人都敢杀了,大臣们无视他的存在,难道就不怕刘章日后对他们打击报复?有刘章在,大臣怎么敢轻而易举就否定刘襄呢?他们否定刘襄,刘章难道会悄悄地不吭气?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周勃等人从来都没打算让刘襄当皇帝,这些狡猾的狐狸,在密谋之前,就已经遣走刘章,让刘章去通知刘襄在京城发生的事情了。他们肯定会欺骗刘章:只有你说的话齐王才会听。
对大臣来说,理想的皇帝应该是恭顺的、听话的、能力比较差的。只有这样,留给大臣的权力才会多,这官当起来也才过瘾。
有了这么一选择标准,大臣很快就确立了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代王刘恒。
那个没有任何功劳的刘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