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意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创新思维可以有效激发设计灵感,使视觉形象更具特色。同时,创新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最高设计境界。设计师的创意性思维能力,可以使设计作品体现出自身的设计特点与风格。
设计属于体现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的视觉语言表达形式。基本原则是结合基本要素,构建有组织、有秩序、有规则的设计过程,并由两个相关联的部分表现出来——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也可称为辅助部分)。主要部分的实施原则直接影响设计行为,次要部分的原则直接影响设计元素间的内在关联。这些原则为萌发设计要素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提供无形力量。设计元素是图形作品的构成元素,通过作品外观设计或画面设计表现出来。
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断追寻精神上的和谐并希望用于解决问题,借助人的听觉与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准确感知外界事物并对世界的未知进行探索。当人感知到生活或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时,会激发人对自己无序状态的重新规划,尽快回归生活与工作的正轨。人们面对无序事物时,会本能地付出行动,将无序事物进行重组,此过程即属于设计行为。从基本层面来讲,这属于视觉组织形式,越是自己熟知的环境,人就越具备改变它的能力。
图形设计是通过对图像元素、印刷元素的规划,通过艺术的形式实施有效沟通的过程,它属于复杂学科,要求图形设计者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多变的设计技巧、灵活运用设计技能的能力,还要具备专业设计思维——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对设计要素的推理与分析能力,对设计元素的创新能力等。
为了对设计过程进行高效管理,设计者必须遵循基本原则来辅助他们完成创造性设计。基本原则可以为相关设计提供服务,提供架构组合所需的元素。例如,自行车的零部件、烤制糕点的原材料,从这些人们熟知的事物中,可以轻松捋清它们的关系。单一地看每个组合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对其进行灵活搭配和重构,就会获取很多崭新的东西。在表层设计元素中融入创作灵感,原始的设计元素会发生显著变化,产生特定作用的同时给人以愉悦感,此过程体现的正是设计过程。
设计初步拟定设计原则后,通过深入分析、体现出特定的原则,可以发现他们具有诸多作用。在设计中,有很多视觉组织原则、元素列表的运用,是多数设计者熟知的,甚至被设计业内学者总结归纳后,写入专业书籍,被作为设计理论使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很多基础原则都具有通用性,但部分原则在设计中仅起到支配作用或辅助作用。所以,将他们细化为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这样的类别划分更易于理解。不同的设计方案,基本原则与要点也截然不同。
视觉设计中的基本原则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工业领域等。其原则在发生变化或改变形式后仍然存在视觉关系,主要体现在张力、方向、密度、协调与不协调、视觉中心与主题上。
主要部分原则对设计的整体会产生直接影响,包括统一性影响、多样性影响、层次影响、优势影响、比例影响、平衡影响。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运用设计过程、设计技巧反复运用,在实践中获取的设计经验与知识,能为后续设计奠定良好基础。设计的主要部分基本原则与基本元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如下。
(1)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观众视角思考作品时,重点在于观众能够看懂设计作品。所有的设计主旨在于通过合理组织设计元素,最终获得视觉上的统一感。显然,设计的统一性原则属于设计的硬核原则,设计中的其他原则都应服务于此原则或在此基础上展开实施。设计的统一性原则会对多样性原色产生制约,特别是设计内容较多的设计作品——包含不同字体、不同图像元素、不同类型照片或插图。
图2-1 旧金山现代艺术馆统一性的产品
从图2-1中可看出,设计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凸显出设计的统一性。第一,产品的标志性字母反复运用,成为设计鲜明的识别编码。第二,配色方案统一,色调独特且饱和度极高,使系列性产品的设计在整体视觉效果上非常统一。第三,标志元素调整比例后运用统一,在不同的使用范围,仍然体现出统一性,结合不同类型纪念品的尺寸,在标志元素的使用中体现出统一性的同时,还体现了设计的多样性。
图2-2 多样性控制
多样性原则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与统一性原则进行互补,也是获得视觉传达效果必不可少的原则。设计中对多样性原则的控制属于平衡视觉对比度的运用,简单来说,多样性未对具备相同点的元素进行汇总与归类。颠覆常规的组合方式通常会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作品。但是,频繁运用变化的设计手法未必能获取好的设计效果,运用不当时,同样会给观众带来困惑。如图2-2所示设计为多样性的控制。
图2-2(a)所示的设计作品,第一视觉感觉似乎可以称得上具有统一性,但是,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设计作品介于个性与统一之间。图中的树在设计中仅起到设计背景的作用。图中的两种不同字体表现出不同效果。整体设计中色调、文字在视觉效果上喧宾夺主,图片的居中位置利用横条的黑色背景为底色对比出绿色字体,但是,整体的设计感却被设计中“树”的连贯性所破坏。设计元素布局过于突兀,过多的变化造成观众视觉感受失衡。
图2-2(b)所示的设计作品,仅设置一种字体并且与图形元素巧妙结合,使文字元素与图形元素高度契合。在对设计作品进行优化后,利用节约型思维使设计作品具备统一性的视觉效果。所谓节约型思维,指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重要构成部分的提炼,从而对设计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文字元素与图形元素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彼此支撑。多数设计元素被明显简化,图与文字在设计上相互呼应,在视觉传达过程中突出了主题,文字和图形在色彩上也相互呼应。
(2)层次和优势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统一性意义重大,可以使设计作品产生视觉层次感。这里讲的层次感指设计体现出来的顺序性。与其他设计元素相较,这种层次感更加强化了设计的影响力,突出了特定元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层次与优势被规划为设计的原则性,优势与层次感进行比较,优势更容易实现。设计中的层次感需要满足设计的秩序性、主次性,同时,还要强调视觉元素,明确主导地位到次要地位的走向,且主次分明。设计需要谨慎把控尺寸与整体布局,均衡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体设计主次分明且协调一致;使观众获得极佳的视觉感受,并能准确领悟设计作品的主旨与思想。设计中层次感的把控,直接决定着观众的视觉感受和他们的视线是否能持续停留于设计作品上,顺延设计作品的预期,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深入探究。
当观众对设计作品长时间凝视,他们的视线会发生运动并形成运动轨迹。在接触设计作品的短暂几秒内,多数观众视线的运动轨迹基本相同。对比设计作品的构图、奇特造型,这些也都会对观众产生视线吸引。在对设计作品中的鲜明元素进行环视后,会对它们产生熟悉感并逐渐将视线停留在设计中的次级元素上。
很多设计作品会因为主题不够清晰而影响作品在视觉传达上的层次感,使作品无法吸引观众的视线。为了达到层次感的提升,设计者还应尝试对设计作品展开批判性分析或对设计作品进行解构探究。批判性分析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设计作品展开细节分析,探究设计中达成层次感的设计方法,从观众的视角出发,感受设计中不同视觉传达效果的视线运动轨迹,从而发现和总结设计中形成视觉层次感的实际技巧与方法。
很多文化群体、个人在视觉信息的理解上与多数人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直接影响观众视线运动趋向的重要因素,所以,需顺应多数受众群体的视觉偏好展开设计。
不同文化差异或时代变化对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影响,常规的阅读习惯,通常有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右到左。如图2-3所示,早期出现的象形文字,阅读方式明显不同。
图2-3 象形文字
中国传统书法的阅读习惯是由上到下、由右到左,如图2-4所示。在现代报刊、书籍的横排版面中,阅读习惯都是由左到右。根据这种观念,设计者可以结合从中向上,从下向上,偏上方或偏下方阅读习惯而展开设计,通过掌控视觉层次感来控制作品的欣赏方式。
图2-4 中国书法
(3)比例
比例体现的是设计作品中不同元素间的大小关系。此关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表现为图形设计的基础结构。设计作品的外部尺寸直接决定着设计作品的形式,也直接决定着它的设计比例。同为四边形的正方形、立矩形、横矩形,会表现出不同的比例关系,如图2-5所示。设计作品的外部比例直接决定着设计要素的划分与排列关系,它会影响观众的审美趋向,还会被展示场景所影响。
图2-5 比例影响作品
视觉传达设计时最先确定的为作品的尺寸,而设计要素的确定直接取决于作品的尺寸,在整体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设计造型会表现出联想意义。图2-5(a)是立矩形,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它与建筑隐喻存在关系,例如,建筑物、门窗等。立矩形还可以与站立的人进行关联。在常见的杂志、印刷广告、海报设计中,都会利用立矩形达到视觉上升的效果。图2-5(b)是横矩形,经常运用于风景作品中。生活中常见的横矩形包括影院屏幕、计算机显示器等,有利于全景视觉效果的传达。图2-5(c)是正方形,正方形属于具有稳定视觉效果的图形格式,采用该图形,可以控制图形内各个元素间的关系,从而决定设计作品的整体构成效果。它属于设计难度较高的图形格式,因为它不同于矩形有可以参照的比例。它的比例关系与圆和等边三角形一样,被认为设计中的主要形状。
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者对不同比例格式的图形设计灵活掌控,结合不同的设计对象,确定与之相符的图形,如书籍设计采用立矩形、光盘盒采用正方形等。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维平面设计中,设计样式多样化,无论是否对设计作品进行格式比例的限制,作品的格式比例都是设计者在开始正式设计前要最先考虑的问题——外部尺寸与内部设计的关系,以此帮助设计者明确设计思路。很多固定的系列设计比例,在建筑设计、艺术设计中被沿用了几个世纪。这些固定的系列比例是一组尺寸与另一组尺寸的对比结果。尽管设计中比例通常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表示,但是也完全可以通过可视化对比例进行表现。
比例体现的是整体和局部间协调一致的关系,此关系的建立会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既满足逻辑要求,也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为实现比例给人的美感与协调感,设计师探索和总结了世界公认的黄金比例——1:1.618,它也是最美比例的体现。但现实生活中能赋予视觉美感的并非仅黄金比例一种,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决定观众是否能够获取视觉美感。比例设置是可以直接决定画面和谐与否的因素。例如,当设计背景为建筑或广场时,可以通过调节画面比例使画面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如果将前景中的植物比例设置得过大,那么远景的建筑就相对变小;反之,建筑则显得高大,这就是相对比例关系下产生的视觉效果。
(4)平衡
平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对构图设计元素的视觉合理分配,可分为对称型、不对称型、放射型、晶体型四种平衡类型。
①对称型平衡。设计过程中,各元素均围绕构图的中心轴展开相似或完全相同的排列,使构图元素呈现出镜像效果——恰似在静止湖面上倒映出的影子。对称型平衡被广泛运用于半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图形设计中。
②不对称型平衡还被称为动态平衡。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无规则的数字以及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设计元素进行能够体现出平衡视觉效果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此设计中,动态平衡是通过对文字元素、图像元素、插图的内在元素、不同图片间的对比关系实现的。
③放射型平衡。指设计中的元素布局,以某中心为起点,呈现出向外辐射视觉效果的构图形式,整体设计的构图结构表现的是圆形或轴心形。
④晶体型平衡。指在设计作品上,利用相似的设计元素进行均匀分配,表现出重复性较高的构图形式,整体设计中仅尺寸与颜色不具备重复性。
上述四种平衡分类,其视觉表现形式可以是精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甚至设计中的构图形式体现的平衡是两种平衡形式或多种平衡形式混合后达成的平衡效果。
次要部分原则会对设计的内在关系产生影响,包括对设计尺度、设计重点强调、设计节奏、设计动态、设计距离感和设计重复性等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各设计元素间的关系,甚至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对主要原则产生关联——规模、比例属于与主要原则产生直接关联的次要原则。两者都不会孤立存在,在所有的设计中都会运用到多种原则间的互相作用与制约关系。多数设计作品都会在图形元素的布局中凸显出次要原则的运用,以助力设计作品完成视觉组织。
(1)尺度
比例与尺度存在密切的关联,前者强调设计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尺度指设计作品的内部构成要素间的尺寸对比关系、各设计要素在对比中体现出的尺寸关系。利用尺度感下的不同尺寸进行不同形式的表现,最后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人们习惯环境空间中的具有范本意义的尺度感。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公园栏杆、楼梯中的台阶、景区中的凉亭、生活区的垃圾桶等。尺度具有个性特征,需要形成相对比例关系后才能被体现出来,科学的尺度关系能让人体会到亲切感。尺度也会因参照物的变化而影响原有的尺度感,在设计中将尺度与比例的关系协调一致,可以让观众感觉舒适的同时,凸显出设计作品的层次感。
(2)重点强调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元素会因为设计需求而被均分在作品平面中。这种设计原则在设计纺织品的花色时较常用,多数情况下运用重复性的布局图案,并将其视为整体格局。图2-6所示的海报设计作品是采用体现规律性的图案作为背景,不同元素之间的搭配都体现出重要作用。整体构图分为三个区域,黑色矩形区域、图形背景区域、文字块区域,三个区域的图案密度截然不同,使作品形成了对比,表现出具有张力的视觉效果,并达到了视觉中心重点强调的效果。
图2-6 搭配使每个元素都同样重要
设计重点强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尺寸变化、颜色搭配、视觉比重差异、密度差异实现。多数设计作品仅利用有限的视觉效果对观众的视线进行吸引,设计突出某个元素或它的排列,主旨在于利用一个视觉中心,重点强调某个元素。如果设计重点得不到突出,观众的视线则无法被高度集中。如图2-7(a)所示,利用字母形状进行布局,图2-7(b)所示,利用黑色与图案的边缘展开设计。
图2-7 重点强调的布局设计
(3)节奏和动态
节奏一般是指音乐中体现出来的节拍变化规律。基于设计视角下,节奏被广泛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出的规律性、重复性是形成节奏的基础。在视觉传达过程中,画面中产生的节奏感能有效提升画面的视觉效应,同时也强化了作品时间的概念性,使画面产生哲理性的同时给人纵深感。画面的构成形态是重复呈现的,这有利于助力创作者设计意图的表达。节奏是秩序的体现,更是体现美感的动态形式。
节奏的基本构成元素都是以动态形式展现的,段落与停顿、旋律体现出的起伏、延续感。设计中的节奏属于物质动态过程的体现,且具有规律性、秩序性、变化性,属于持续动态过程的美。对延续性停顿、节奏进行把控时,将节奏规律确定为设计要点。
人们在追求秩序的同时,还应不断创造秩序,并将富有美感的秩序特性转化为视觉形象,使观众能够通过视觉体会到美感的存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审美能力越来越强,为顺应人们的审美要求,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对艺术设计美学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基于审美原则,展开富有美感的不断探索与大胆应用。
形成设计初期,具有时间感的用语——节奏就已经被充分体现出来,多数情况是指利用相同的视觉要素,在不断重复过程中,构成动感。常规情况下,重复与节奏关系密不可分,因为重复是产生节奏的基础,而节奏是重复的体现。设计过程中,当视觉上获得间接重复体现后,将画面不同部分进行组合,构成完整且统一的整体,并体现出画面的节奏感。
设计元素是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重点从形式要素的视角对设计元素展开探究。
形式要素的特点体现为概括性与抽象性,无形中利用特定术语对事物展开描述,它本身就可以对特定事物或多种特定事物展开表述。在设计中,线条元素可以用于描述树叶,特定图形可以描述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用于描述与之相符的水果。所有设计要素都应具备易识别性,例如,黄色图形是对水果香蕉的描述。设计要素要在运用过程中赋予图形视觉语言,利用设计作品与观众产生互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利用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对图像进行处理,使设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形式要素包括图形要素、空间要素、线条要素、文字要素等有形的要素,它们均属于有形的形态定义。另外还包括附加要素,包括颜色要素、数值要素、尺寸要素、体积要素等。形式要素是用于装饰或定义有形要素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过程中,图形可定义成轮廓或形状。基于二维设计,图形体现宽度和长度。基于三维设计,图形体现深度后,物体会有立体化体现,对设计物体的视觉传达效果更佳。无论何种维度的设计作品,图形元素或组合形式都能体现出具体意义。例如,在设计中运用柔和、有弧度的图形元素,作品会给人以柔美的视觉感受。当设计中运用有棱角的图形元素,设计作品会给人生硬的视觉感受。无论是几何图形还是自然图形都可进行组合或重构,形成新的图形要素。基本设计元素包括线条元素、尺寸元素、色彩元素、质地元素与排版元素五种。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术语中,线条是对运动轨迹描述的表达,它直接影响线条表现出来的质量与特征。表现形式或笔直或弯曲,也可能是圆弧的弧边,不同的线条品质都能凸显出独特意义。除此之外,绘画工具是影响线条质量的另外一个因素,如图2-8所示,不同线条由五种不同工具描绘,从左到右的绘画工具依次是:压缩木炭笔、笔刷、软炭笔、墨水笔、数字钢笔。不同的绘画工具体现出各异的特点,其中,木炭笔绘画的线条粗糙和沙砾;笔刷绘画的线条有明显的湿重纹路感;数字钢笔绘画的线条干净利落。
图2-8 不同绘画工具下产生的不同线条
除此之外,设计中还可以将边缘视为线条。天地形成的水平线就是范例,所有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共享同一边缘的图形,都有边缘线。但并非所有的线条都是清晰可见的,图形、边缘,甚至是点的排列形式,都可以形成线条。在设计中运用含蓄线条,能够成功吸引观众视线,同时赋予设计作品的空间动感。
线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备多个功能。第一,可以用于人物轮廓的勾勒;第二,作为纯粹划分信息的图形元素;第三,引导观众的视线走向。线条的不同质量可以在设计中表现出不同的事物本性,例如,表现精致、表现棱角分明等。
设计的尺寸,指设计元素或设计版面的物理面积,它为尺度与比例提供服务,决定设计汉字元素、图片元素、设计作品的尺寸。具体的尺寸确定需要结合整体设计的综合情况进行确定,这也是设计的基本原则。例如,在进行杂志设计、广告牌设计等系列性的设计时,它们的尺寸是固定的。例如,包装设计中,产品大小、规格直接影响包装设计的尺寸。
在无尺寸约束的设计中,设计者可以自行确定设计作品的尺寸。通常设计者结合自身的设计经验,利用目测、触摸等方式进行尺寸确定,把控设计作品向观众传达的视觉效果。还有个别体现特殊性的设计,设计的尺寸要符合使用者的切实需求。例如,使用者有便携性的使用需求等。在个别情况下,有远距离获取设计作品信息需求时,也应充分考虑设计作品的尺寸。
色彩元素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设计要素,是对光与颜料的色彩运用。色彩赋予设计作品艳丽外表的同时,还具有与观众心理沟通的作用。对于观众来讲,使其产生初步印象的并非文字和图案,而是色彩引发的视觉刺激。设计中,很多设计者会利用不同色彩进行设计作品的渲染,以达到色彩对观众心理产生影响的设计效果。色彩的组成元素包括色相、明度、纯度。而色相元素又包括不同的相貌,如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明度元素是基于单一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元素,即单一色彩的鲜艳度与饱和度。色彩的各个元素关系密切且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色彩效果。设计师利用色彩配置,调整色彩的冷暖程度、明暗程度、纯度程度等,以实现整体设计画面的色彩均衡感。在色彩的运用过程中,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风格的色彩运用也截然不同设计者要特别注意。所以,色彩元素还是体现异国风情、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现手法。
设计中的质地元素,指事物表面的质感和特征。质地元素可以通过触觉或视觉方式获取。与色彩元素具有共同点,单一的纹理并不能作为设计元素使用,它的运用是以图形和空间为基础展开的,且能表现出质地元素与其他元素的视觉传达效果。不同的质地元素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者提供了新契机,可以助力设计者拓展作品的多样性与设计深度。图2-9为著名艺术家吉姆·卡罗尔(JimCarroll)的插画设计作品,他利用摄影元素、字体元素、涂鸦元素、木版画元素组成画面,使设计作品具备丰富的画面质感。
图2-9 吉姆·卡罗尔的插画设计
不同设计作品中,会利用不同质感元素展开设计,包括线条纹理的质感、油画表层的质感、干性介质(如铅笔、炭笔)的质感、写实照片的质感等。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排版担负着双重角色。从书面视角来讲,排版的作用是对设计中形状元素、质地元素、点线元素的有序排列。从视觉语言视角来讲,排版的作用等同于图像元素的作用。设计仅对排版元素进行书面上的考虑,设计作品会表现出视觉冲击力匮乏的问题。
在图文设计中,注重设计整体视觉效果的突出,合理控制版面协调性。例如,进行新闻版面的设计时,为突出内容的可读性,可尝试将图片穿插于文字中,除提升图片的导读功能外,还弱化了新闻出版物给人刻板视觉感受的弊端。在进行版式设置时,字体的相关因素都可能影响读者的视觉体验,例如,字体的大小设置、粗细设置等。所以,应结合视觉传达的实际需求展开设计,对于图文做到合理设置、合理利用,在增强美感的同时,实现对读者阅读行为的科学引导。
思维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关联的概括和反映。创意设计的思维模式与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直接关联,属于多种思维活动方式。
日本教育家朝仓直巳认为,所有设计者应对美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创意性,其中,创新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好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好的思维赋予了设计作品生命力。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不仅重点突出了“视觉思维”的相关概念,而且重点论述了知觉与思维的关系,使多数设计者对设计中感性知觉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
1969年,视觉思维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同样由阿恩海姆提出。他在《视觉思维》中深入探究了知觉理性功能的相关问题,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意义,明确了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是基于“视觉意向”思想基础展开的。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受到阿恩海姆的这本书的理论启迪,结合自身对视觉思维的研究成果,从思维训练实践方面,更深一步地探究了视觉意象为中介视角的视觉思维,更是第一个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人。麦金在其专著《体验视觉思维》中,针对视觉思维训练展开论述,他认为,视觉思维是利用人眼获取意象,通过心与灵魂互动激发想象,最终形成具有随意性的设计或绘画作品。
综上所述,视觉思维是设计构思与设计过程相关的思维过程。视觉思维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利用视觉意象,通过观察环节、分析环节、加工环节等,最后形成视觉效果。
视觉思维能力属于创造力范畴,它可以为运用者带来意外的收获。例如,土著水手,在不具备科学仪器辅助水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风速、日月变化情况进行坐标判断,凭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顺利到达预设位置。这正是因为土著水手利用思维模式展开思考而实现的。
视觉思维属于心理反应范畴的同时,更属于心理思维模式,直接感性地体现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复杂性、活跃性、非词汇性、创造性、直接性等特点。
当视觉传达设计达到较高境界时,设计者的思维会受到人体感知本能、意境、心灵、精神层面等的支配,使思维可以升华到更高的空间与境界。此境界的设计者会表现出复杂情感,包括激动、快乐、忧愁、悲伤等情感,或者是复杂感情的交融。此时,设计者并非利用设计技能展开设计,而是利用内心情感、自身灵魂展开创作,视觉思维的复杂性也得到充分诠释。
视觉思维具备活跃特性,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及感性色彩。人的内心想法需要通过情感进行宣泄,最终得以表达。
视觉思维的诸多特点中,非词汇性特点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当观众面对设计作品时,会被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优美的画面所吸引,独特的色彩运用耐人寻味。例如,优美的舞蹈是通过表演者的视觉表象(眼神传情)、动态表象展现给观众的,这是语言等形式表达无法实现的。再例如,人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学习者可以将单词转化为便于自己记忆的图像方式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此时的英语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升,并且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此时视觉思维的表象体现在它明显有异于言语——不等同于常规的语言逻辑。
视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存在明显差异,它能体现出创造性特点并激发人的探索欲。激发人的视觉思维,可以助力潜意识能力的形成,弱化无意识心理屏障产生的弊端,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人处于愉悦情绪时,会通过动作或某种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在原始时期,人还不具备语言能力,但他们会利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很多原始时期的绘画作品已经极富情感。例如,岩壁上,有很多针对人面部表情进行描绘的壁画——兴奋、激动、悲伤等表情,甚至还有对原始人欢快舞蹈场景描绘的壁画。视觉思维事实上属于人们心理共鸣的表现。由于心理感受无法言表,而视觉思维具有形象、直接、丰富的特点,所以适于对心理感受进行描绘。
创意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思维模式的突破上。在矛盾与冲突面前,可以摒弃滞后观念与过多束缚,运用独辟蹊径的创新思维探究解决问题。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才可能有新的见解,有所创新。社会在持续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敢于否定,善于创新。设计也是同理,缺乏思考过程的设计不会有创新和创意。
荷兰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埃舍尔,长期从事版画创作,尤其精通木版画、平版画。他曾在数学书籍中收获创作灵感,最终成为业内公认的知名艺术家。他虽然是思想家,但他对绘画学科也展开了不断的探索,但是,在谈及思想时很少利用语言进行表达,而是通过行动,将自己的想法在作品中进行表达。他的作品中蕴含了他对自身创作的不断探索与不断总结。他在创作及探索过程中,抓住了数学思想中的灵感,将平面与射影几何结构直接运用于创作中,使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知识与精髓在自己的创作中得以体现,他颠覆了图形结构中“不可能”的定义,并在罗杰·彭罗斯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创作,使观众被艺术作品深深吸引,凸显出自身作品的个性。
与思维的创意过程存在密切关系的包括事物的横向因素、纵向因素、逆向因素,此关联越紧密、越深入就越能对事物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作用。思维的创意过程与事物纵向产生关联时,设计者应持续创新探索,这样必然会在此过程中有意外收获。思维的创意过程与事物横向产生关联时,活动结果会发生改变。结合它的特点,与横向联想进行比较,最终使事物发生变化。思维的创意过程与事物逆向产生关联时,会引导思维在事物对立面或反面展开思考,此时的思维创意过程会对事物初始状态给予否定、再度审视、再度分析。显然,思维的创意过程与事物的多因素关系密切,相互关联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思维的创意过程主要是为探究解决问题,但创意思维并非固定逻辑的数学题,而是具备多元化思考方向。创意思维的不同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答案的不同解性。在寻求最佳方法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被充分运用,不断拓宽设计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最终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法与方案。(www.xing528.com)
由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文化底蕴的差异性,决定了同一设计主题的设计方向会发生改变。被大众接受且认可的创意思维都具备超前意识,此过程属于设计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升华过程。设计者的创作意识会因为突发的某个思绪或受外界事物的启发而发生质的变化,表现为新观点的形成、新思路的迸发、新方案的构建,使难题迎刃而解。
创意思维形成于反复探索过程中,使形成创意思维的构思方式体现出多样性。最终的创意设计是对综合创意思维的体现,包括综合的思维形式、心理活动,此过程也是创意思维的形成过程。
(1)知觉与直觉因素
设计创意的过程离不开创造,而创造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心理学视角来讲,创造过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知觉思维过程;第二,抽象思维过程。前者指人的各个器官在研究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直觉,并在人脑中形成思维。人的直觉会在知觉思维、抽象思维过程中起到先导作用,人的知觉思维、抽象思维是从人体获得直觉基础上展开的。直觉等同于人的感觉,而知觉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并高于感觉,它更接近思维。
首先,知觉会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感觉经验并获得个性化的视觉感受,在感觉经验与视觉积累得到不断累积后,逐渐提升相关的整合能力。
其次,基于知觉基础上展开的创意思维,会让人对设计的认知更全面,将大脑的抽象创意思维利用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2)想象与灵感因素
在创意思维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想象以创意思维为媒介体现设计与创造的过程,是判断设计优劣的关键条件。
在提升创意思维的训练过程中,首先以想象与联想为切入。作为设计师,想象力要运用于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开拓性思维,使设计不受经验与设计模式的局限,敢于将自己的创意思维拓展到未知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虽然知识很可贵,但是它是有限的。所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它能概括一切,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更是知识不断进化的原动力。运用于设计中也是同理,想象力是推动设计创作不断发展的动力,可以赋予设计作品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灵感属于思维的一种状态,指设计师在不断的探索和知识积累后,在瞬间获得解决问题的思维状态。灵感是思维状态下体现出的达到一定高度的创造能力,属于直觉。很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会体现出直觉。从心理学视角来讲,灵感还被纳入创造性思维的范畴,能够在任何创新形式中以思想与构思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在人类不断认识与创新过程中体现出重大作用。设计的灵感也并非凭空而至,它的获取需要特定条件。
第一,灵感的获取并不具备偶然性,它需要创新者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不断积累与深入探究,并在自身丰厚的知识底蕴、思维能力基础上获得灵感。
第二,灵感的捕获需要特定条件,舒适的环境、愉悦的心情、轻松的状态是获取灵感的重要条件。反之,当创作者的心情烦躁、所处环境繁杂,是很难产生灵感的。对于设计者来讲,广泛的兴趣爱好、健全的知识体系也是获取灵感的重要条件。
第三,在常规思维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限。为在创新思维下获得灵感,应具备摆脱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可在全新思维下思考问题,并最终获得灵感。
第四,利用原型启发获取灵感。在原型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条件展开联想,激发创新热情,最终获取灵感。
第五,灵感的产生是瞬间爆发的。很多创作者有随身携带笔、纸或摄影设备的习惯,当激发灵感的物象出现,会进行拍摄或记录。在素材采集过程中形成全新的创作思维或形成设计雏形,便于后续设计的拓宽与顺利展开,使记录与素材采集过程具有实际价值。灵感和设计创新爆发在瞬间,但它是产生于勤奋和不断探索基础上的,只有勤奋思考、勇于探究者,才能在瞬间获取灵感。
(3)审美因素
审美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体现人与世界间的情感状态——基于情感基础上,不受任何功利性因素的干扰。
在深入探究“审美”前,首先要明确“美”的定义。美是可以使人获得愉悦感的体验。其次,准确地界定审美。审美属于人对事物进行美丑判定的过程。显然,审美属于心理活动过程中的主观判断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结合自身认知,对事物的要求进行观点表达,判断结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它是受到客观因素制约的,特别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利用不同的判定标准,直接影响审美的判定标准。
从哲学视角来讲,审美还是体现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方式。审美出现对立面时,会有效突出个性的一面。审美的统一性建立在客观因素基础上,是对人心理作用的体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环境下都会对人的审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审美体现的是人的主观判断结果,很多人会因此对审美产生片面的认识——审美仅属于人的特殊行为,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事实并非如此,动物不具备审美能力,仅是人的推测结果,结果的获取是受人固有思维方式影响而产生的认知,而非基于动物视角的认知,直接导致认知结果产生偏差,所以,并无法证明审美仅是人类的特有能力。
思维属于抽象概念,它的存在并非具体学说。将思维物质与艺术元素相关联,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多样化的思维形态并成为多数艺术研究、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思维是创作的生产力,实现了创造能力的无限延展。在开放性思维方式下,使创新思维蕴含无限动力。
设计思维在设计中体现的是创造的结果,而创造的最大特点是具备价值,当价值被体现后,会被转化为生产力,而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引发探究与创作的持续发展。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将思维调整至持续开放状态。思维的构建与创造力,是以多学科、全方位、多边缘为基础展开的。具备创造性思维也是具备将多元化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在知识重组过程中衍生出全新设计思维的物质构架,使后续设计体现出艺术与价值的和谐统一。
开放式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会对整体设计过程产生广泛影响。原因在于,设计中的所有设计环节,包括设计步骤都离不开创意思维与创意设计。
(1)设计思维与创意可以有效提升设计水平
好的设计作品应满足求新、求异、求变要求,否则不具备竞争力与价值,同时,也就不能被称作设计。在“求新”要求中,蕴含着不同层面的涵义,可以体现在改良层面的“新”,也可以体现在创造层面的“新”。无论哪个层面的涵义,只有设计作品体现出“新”的特点,才能使设计作品与众不同,脱颖而出。以“新”的特性成功吸引观众视线是设计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设计中的新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被陆续显现出来,这无疑会引发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革新,在颠覆常规单一思维定式的基础上,探究全新的思维方式——创意思维方式。
设计视角下的创意思维指设计师在进行创意设计过程中,在设计规律基础上展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常规形式包括扩散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方式等。前者指发散性思维,体现出多维特性,而并非单一的固定思维形式。它以多种可能的指向,不具备定性的目标、多样化的思维结果为特性的多维思维模式,属于可以取得某一个或多个假象的思维模式。在图形创意的学习中,会涉及利用常见物象展开多向性联想能力的学习,颠覆对原有物象的感念,通过细致观察,重新构思,最终获取与原物象存在差异,获得存在密切联系的图形。后者属于与常规思维背道而驰的方法,它是从对立面的视角对事物进行认知,发现事物的变异性、矛盾性、相似性,充分激发大脑的活动潜能——意识活动过程、变异意识活动过程。它是使创意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追求创意元素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逆向思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意思维的形成,要求设计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感受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辨别力。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设计个性的同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见解。
对于多数设计师来讲,设计思维与创意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设计水平。新时代的设计师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利用设计思维与创意,使设计作品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创新精神,使设计作品具备美感的同时,可以引导观众的审美趋向,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2)创新思维对设计的影响
①创新思维与画面构架。所谓画面构架是利用框架将画面进行独立空间感的设置,所有的设计都是在特定框架中展开。同时,画面的构架并非绝对,常见的画面构架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不同形状的构架会给人不同的感官体验。所以,也可以说它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展示效果。因此,画面构架中的创新思维可以使设计获得新的尝试。
长方形画面框架,不同的长、宽比例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有水平视觉感或垂直视觉感。而正方形画面框架会给人平静的视觉感受。在体现中国元素的作品中,经常会采用条状或扇形进行画面框架的勾勒,同样给人美感,如图2-10所示的扇面画可以从不同视角感知力的平衡。当画面感缺乏平衡感知,也使画面丧失了视觉冲击力的效果。而画面的平衡与否主要由重力要素与方向要素决定。所以,在画面构架上可以尝试不同的构架形式,关键点在于合理把控重力要素与方向要素。重力与形体是画面中关系密切的两个元素,不同的位置会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当将形体设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时,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沉稳,同时,具有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当形体位置偏离画面的中心位置时,整个画面就会明显缺乏稳定性,所以,位置不同会直接引发人的不同视觉感受。
图2-10 扇面画
②创新思维与画面的空间。平面构成中存在着平面空间与深度空间两种变化可能,而具体的画面空间都是在设计需求基础上展开的设计。
平面空间的构成被广泛运用于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的运用为装饰性的绘画。现代绘画也可以从中获得设计灵感和创作启示。平面空间感创作的画面与自然空间结构下创作的画面存在显著差异,是一种全新艺术形式的体现。在进行平面空间创作时,需要具有创新性思考过程,在传达具体意义的基础上,体现出创新思维下衍生出的具有形式美感的视觉画面,此画面的构成需要不同元素的重新组织而获得。
深度空间属于区间性空间,它不属于平面空间,也不属于无线空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设计的关键点在于,准确把控画面层次需求的表达尺度,以及层次感表达间的平衡。在设计创新视角下,将图形、基本画面作为基础层面的设计,逐渐递增深度感,这样才能使层次位置关系更加明确。
③创新思维与画面中的秩序感。构成画面的基本原则是秩序感,而决定画面秩序感的因素包括节奏与重复的运用、对称与平衡的运用、对比与统一的运用,属于对画面秩序感的把控能力,也成为创新思维运用的基础。
节奏与重复的运用是指无论是简单形式的重复过程,还是复杂形式的重复过程,都会引发画面的动势,使画面具有活力。除此之外,在重复过程中融入节奏,会使画面更加具有吸引力。结合创新思维来讲,还可以引导观众的视觉运动方向。将画面中的图形进行整理,增强图形之间的关联,结合部分图形的变化,使画面中产生可以吸引观众视线的设计亮点。
对称与平衡的运用是指在画面秩序感中,虽然对称属于平衡的一种形式,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可互逆,平衡不等同于对称。设计中的画面可以寻求到不同的平衡。例如,通过不同设计元素的创新配置,使元素在组合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在画面中产生新的平衡点。利用此方式,可以实现创作中的多种平衡感。
对比与统一的运用。在常规的认识中,对比是会产生反差感的创作手法,不同的反差会赋予画面感不同的视觉感受,适度的对比反差会赋予画面趣味性,但是,此手法的运用也要适可而止,过于夸张的对比反差效果会使画面感混乱。只有将对比运用在秩序性基础上,才能营造出具有美感的画面。统一属于画面统调法之一,当画面中包含众多对比元素时,要将画面的主要对比基调进行确定,这也是对画面感统一的过程,使画面富有变化动感的同时,也具有统一的秩序感。设计的运用构思正是创意思维下产生的。
设计过程中会利用形象或形式的视觉语言进行信息传播。在创意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可以结合形象与形式的诱导性展开创意诱导训练。例如,在设计中,注重艺术思维的诱导创意,利用多元化的方法对形象进行重构处理,使形象具备艺术性,对具有相同点的对象利用模拟法进行诱导,使艺术设计在视觉传达过程中做出有效的诱导提示,很好地诠释了创意思维效果。在诱导创意训练中,可以尝试从多个视角的提示、思维途径展开艺术设计。
①题材的确定:古今中外题材、民间艺术题材、自然景观题材等。
②选择题材的视角:思想意识视角、自然形式展现美的视角、科技动态视角、艺术原理视角、生活礼仪视角、民俗事象视角等。
③设计的风格展现:古典风格、现代风格、幽雅风格、浪漫风格、奇特梦幻风格、乡村田园风格等。
④设计的情感传递:热情奔放、开朗活泼、忧郁伤感、振奋人心等。
包括设计过程中的材料运用、形象选择、素材选择、表现方法、设计中元素组合与重构等,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渐变:设计中的渐变包括色彩、色调、形态、大小、粗细、造型、结构的逐渐变化。
②添加:设计中的添加包括内容、形式、大小、次数、长短、厚薄、疏密的添加。
③简化:设计中对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使设计化整为零,简明扼要。
④打散重排:颠覆原有设计元素的结构设计、色彩搭配、线条运用、形象表达,并将其进行重构。
⑤颠倒:对设计中的设计元素的位置、组合形式、材料运用、形态表达、创作步骤、主次元素的运用进行颠倒。
①综合模拟:将设计中事物间的表层复杂现象进行排除,提炼出它们的相同特征进行综合模拟。
②直接模拟:在自然界与再造事物探究和设计对象具有相同点的因素,并进行直接模拟。
③拟人模拟:针对设计对象,做“拟人化”处理,并赋予设计充分的感情。
④象征模拟:利用事物形象、特殊符号展开抽象且立体的形式模拟。
⑤因果模拟:对不同事物、不同形象间的不确定因果关系进行模拟。
对设计细节及设计的相关因素不断分析、深入探究,获得正确的判断,最后确定具有挑战性且可以展现美感的思路展开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领域中,创作的过程始终强调创新性,在艺术风格、艺术内涵、艺术形式、视觉表现等方面,突出设计的个性化。这就要求设计思维具备创意性,敢于颠覆传统、标新立异且可以独辟蹊径。创意思维属于设计师不断追求的设计思维。标新立异属于创新思维中的独特方法。设计师在利用视觉、触觉、听觉获取信息后,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考方式,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颠覆常规,并站在全新视角处理和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具备全新性质与内涵,使设计作品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传递意境,都能呈现出个性化与艺术性。利用标新立异而获取创意思维,要求设计师的创意思维灵活多变,可以从更多方位或以跳跃方式展开思考。
在创意思维空间内,不同的思维基点代表着不同的思维要素。例如,设计中需要注重设计流派元素、色彩元素、图案元素、肌理元素的利用。每增加一个思维基点,就意味着多增加一个创意思路,在多样化的创意思路中,便于设计师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案。
在视觉传达中展开标新立异的思维训练,重点在于个性凸显,任何设计作品缺失个性,都会流于平淡,无法对观众视线产生吸引。个性表现是赋予设计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清朝时期的书画家郑板桥,作品极富个人特点,特别是他的水墨兰竹、板桥体书法等作品,以独有风格被世人称道。设计作品的个性表现,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独特性与设计者在设计中的自由意识发挥。对于相同的艺术形象,因为设计师的个体差异、思维差异、认知差异,会使设计作品传达出截然不同的信息。
因思维形式的差异性,会创建出不同的审美形象。例如,当多位设计者对相同设计对象展开创作时,设计出的作品会截然不同,主要是因为每位设计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审美体验。
标新立异的创意思维能力,还可以尝试视觉传达中的错觉、设计中的矛盾空间构建展开训练。在常规设计中,多数设计者习惯运用常规的视觉形象展开创作,严重忽视视觉的变异法运用,导致视觉传达设计下的作品过于模板化,缺乏新意。久而久之,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视错觉法会明显突出与众不同的创意思维。所谓视错觉还被称为错视,指在特定环境下,由于视觉刺激而引发观众视觉上的错位。如人们的常规体验,当坐在静止的火车上,看到旁边一列缓缓进站的列车,此时静止列车上的人会产生视觉错位,感觉是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前行。将错视觉思维运用于设计中,利用人们的视觉习惯,有针对地对部分内容进行错视处理。可以尝试利用线条走向、线条穿插排列方式、不同大小图形的对比、图形的反转处理等方法,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错觉,获得独特而蕴含变化性的画面处理效果。
创意思维训练中的矛盾空间造型训练属于比较复杂的形式,矛盾空间指在设计作品中,创造出特殊立体感的幻觉空间。在运用了矛盾空间创意思维的设计作品,对设计中图形的初步观察,形象会给观众合理的视觉感受,但是在持续注视画面后,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矛盾空间创意思维的运用非常广泛,在该类型的创意思维下展开设计,会使设计作品标新立异,表现出理性思考特点的同时,不失趣味性特征。
创意思维训练中的逆向思维,指颠覆常规的思维方式。当设计作品在常规思维下展开设计时,会使设计作品明显缺乏创新性,有模仿他人设计风格的感觉。诸多原因会导致设计者的创意思维陷入死角。这时可以尝试逆向思维法,大胆颠覆固有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探究全新的艺术境界。以辩证统一规律为基础,展开视觉创意思维活动,以常规思路为参照物,展开逆向思考,再将互逆的事物相结合,并总结其中的规律。也可以在对立统一原理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互换,使创意思维收获全新的效果。利用逆向思维法的创意思维方式,颠覆常规创意,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获得独特的创作效果。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用“左思右想”作为描绘;交谈时,对隐晦意思进行表达时,会用“旁敲侧击”作为描绘。这些都属于侧向思维的形式。创意思维中,当思维方式仅局限于思路时,很难找到最佳的设计思路。此时,可以尝试使用发散性思维或逆向推理拓展思路,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从而助力设计者创意思维的完善。在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作品时,在构思“出卖基督的叛徒犹大”的形象时,他曾苦思冥想,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满意的人物形象(犹大)来表现。创作也因此陷入僵局,直到修道院院长的到来——向他经济施压——如果再不创作就要克扣他的酬金,此时,达·芬奇觉得院长的形象非常适合做犹大的原型,于是将修道院院长的形象画下来。作品中的人物都得到了准确与生动的刻画,最终使《最后的晚餐》这部作品成为不朽之作。因此,在特定情况下,侧向思维可以有效拓宽和启发设计者的创作思路。
创意思维中,超前思维属于人类独有的思维方式。超前思维是指人类在思考未来时展开的思维活动。在当今的诸多领域中,超前思维体现出重大作用。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超前思维的训练属于创意思维形成的有效方法,通过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主客观思维,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总结出超前思维的规律性,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意思维中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当今的高科技时代,创意思维方式需要与高速发展的当代科学相关联。使创意设计与科学高度契合,使当代的设计体现出高水平。
超前思维的产生需要特定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人们在开始设计前,会在创意思维下引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与认知。或在此过程中,以主观愿望为源动力,激发超前思维的形成,对相应的行为过程产生主导作用。超前思维下形成的形象联想、艺术想象,是创作构思形成中的重要环节,促进设计者不断开拓新的设计领域。一些未经过验证的想象与联想,通常都会被认为是荒诞无稽的,但正是这些曾经被视为荒诞无稽的幻想,多年以后演变成为现实。如果人类毫无超前思维,世界的发展会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善于利用超前思维的设计,可以利用形象来描绘事物的特点。超前思维训练可以说明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表现出积极主动、面向未来的态度,以此为设计作品的亮点。
创意思维中,广度训练中的“广度”指全面地看待问题。将待解决的问题置于立体空间内,结合不同视角、途径、层次、学科的问题展开立体探究,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立体思维”。深度训练成为有效的创意思维训练法,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训练设计者具备立体看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设计中训练综合思考,敢于假设,具备颠覆常规、超越时空的胆量,形成全新的创作思路。意大利的某一款葡萄酒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利用性感的弹性皮革外套,搭配拉链造型,给人皮肤紧贴感的瓶子造型,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意大利球队的队服,全面诠释了意大利风格,这种设计正是对深度挖掘下的创意思维的体现形式。
广度创意思维主要表现在设计各环节的广泛性上——创意环节、造型环节、组合环节等。是在不同领域的融合探究——宏观与微观认知的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传统理念与当代理念的融合。在当代设计中,广度创意思维至关重要,如在对艺术品进行设计时,不仅需要艺术领域的知识作为设计指导,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图2-11是突出情趣生活的空间设计。设计要求设计师具备艺术素养的同时,还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指导,包括建筑学领域的知识、数学领域的知识、人体工程学知识、人文历史领域的知识、环保领域的知识等。
图2-11 生活情趣装饰空间
创意思维中,深度训练中的“深度”指在思考问题时,需要对客观事物的内部展开深入探究,包括核心问题,层次深入。简言之,针对核心设计,思考顺序清晰——从远至近、从表层到内涵。深度创意思维直接关系设计的成败。
灵感捕捉的创意思维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思维形式。当设计者不断思考时,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激发出来,或在外界启发下突然萌生的想法或领悟被称为灵感捕捉。灵感的获取会以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的形式表现出来,灵感的捕捉是思维活动过程中智力到达新高度的标志。
灵感潜藏于设计者的思维深处,它的获取存在偶然因素且不会随设计者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在灵感捕捉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为灵感创设产生条件,有意识地激发灵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掌握灵感产生的规律。灵感具有:突发性、不连贯性、不稳定性、跳跃性等特点。便于设计者从多个视角积累设计所需的知识而加以思考,为灵感的迸发创造条件。除此之外,设计者还应具备有效捕捉灵感的能力,在灵感迸发的瞬间,充分利用可用、可取的亮点,哪怕只是瞬间闪现的想法也要好好把握,这有可能是孕育灵感的摇篮。例如,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他在进行罗马教堂壁画设计时,希望能充分表现出壮观场面下的上帝形象,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与斟酌,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的构思。一次外出散步的机会,他从暴风雨后的云朵中获得灵感,空中的云朵好似太阳照射下的勇士,在深入思考后,云朵激发了他的灵感,也正是此灵感赋予他设计作品的浩大气势。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偶发事件或因素虽然不能提供鲜明的设计思路,但是可以激发设计者的灵感,在深入思考后,有利于设计思路的确定。
创意思维中表现出的流畅性与敏捷性,指思维在特定时间内向外散发达到一定数量,在外界刺激后表现出的反应速度。将其引用于设计中,指设计师遇到设计问题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在最短时间内,对特定事物做出全面且准确的判断。由于人的个性差异,导致人的思维流畅性、敏捷性存在明显区别。例如,面对相同问题时,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人不仅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意思维中的求同与求异思维,指以人脑为思维的中心,思维模式从外部向中心点汇集,或以此中心为基点思维向外发散出去。此思维模式还引申出思维活动的方向性——思维定向性、思维侧向性、思维逆向性。从设计中的创意思维来讲,思维活动中的求同、求异是设计创意构思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创意思维法的训练下,有利于设计者在设计中发挥设计潜力,有效提升创意思维的效能。
求同思维,指在设计过程中将感知对象、获取信息,在固定标准的基础上将其汇集起来,并深入探究其共性与本质特征。在求同思维过程中,首先,要对不确定状态的信息、素材进行处理,因为这些信息还处于繁杂、无秩序状态,特征并不明显。其次,不仅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设计思路也逐渐明朗,汇集的素材与信息的共性越来越鲜明,表现共性要素的同时,还体现出密切的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关联,设计焦点与设计思维达成一致,使设计思路越来越完善。
求异思维,指以思维中心点为基点,向外发散思维,在不同视角形成诸多可以捕获灵感的点。以人脑为基点,从思维视角、感受视角、想象视角进行灵感的捕获。人脑在思维处于运动过程中时,依照发散思维模式进行思维活动。在接触事物、观察物体时都会产生记忆,当人接触的事物、观察的物体越多时,他的记忆就越丰富,他的想象力也就越丰富。具备丰富的记忆与想象力,可以有效提升人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形式并不受常规思维模式的局限,以主题因素、内容因素为思维空间的多个基点,向外扩散设计中可以利用的元素,例如,艺术风格、社会潮流等。将其运用于设计的创意思维中。求异思维可以助力创意思维的深度发展与广度发展,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意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求同与求异思维属于创意思维活动过程,更是两个必不可少且相辅相成的关键点。在创意思维下,利用求异思维方式广泛收集素材,有效激发创作灵感,发现创作契机,为设计的创意思维形成提供便利条件,运用求同思维,对素材进行筛选、分析、归纳,从而形成正确的创意。
求同、求异思维并非简单形成,而是需要反复、持续不断的尝试、经历求异的过程,再进入求同过程,再次进入求异过程,重复过程中,二者关联紧密,相互渗透与转化,最终形成全新的创作思路。
在设计中,将视觉对象与周围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作为重点。这两者的关系在平面艺术中被称为图与地的反转,这里的“图”解释为视觉对象,“地”解释为周围环境。这是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意思维的训练法。鲁宾(E.Rubin)是对图与地转化关系展开研究的第一人,他利用“鲁宾之杯”的图形诠释了此理论。在方形画面中,有一个对称水杯,当仔细观察该水杯的左右空白位置时,会发现此画面是两人的相对画像。当观察视线转换后,杯与人的侧面像会交替出现,并构成特殊画面。此原理图是以形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被广泛运用于艺术类的设计中。图与地的反转变化理论,论证了人的感觉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利用此方法展开创意思维训练,非常有助于设计者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联想是人脑中关联记忆与想象的纽带。利用人对事物的记忆而产生思维联想,人的记忆中存在诸多片段,将片段利用联想的方式联结起来,可以获取全新的想法。人在主动联想中,可以有效促进记忆,有利于创意思维的形成。
在创意思维形成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可以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待问题。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形象塑造达成审美目的的,在塑造形象过程中,不能过分注重表面现象,更应注重形象精神层面的塑造与内在意境的传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