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柳絮飞尽的时候,便是端午时节。春夏之交渐明渐绿的远山和流碧曲岸的近水,无不成为景致与诱惑,因为又有着端午采艾的习俗,入夏前后,满城尽是欢快的脚步和艾草的清香。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騃女。”拥抱自然、约会乡村这样美好的主题就被孩子们一把青青艾草的简单理由所替代。草色怡人花香扑鼻下,最美的就是少男少女腰间所系、胸前所戴的由五彩丝线编织而成的荷包和吊饰。
三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初中学生时,手工编织的荷包已经悄然流行,一枚水晶玻璃球,缚上五彩丝线,最上方就是只有心细女生才能编出来的中国结,古朴自然下是优美的曲线。虽然每年端午将至,老师总是把屈原《怀沙》凄风苦雨的故事拿出来再讲述一番,可小伙伴们总是挂念着城外的风景,一些胆大的女生已经在课桌下悄然织起了荷包。北方高原上,由于缺水的原因,端午节是很少有龙舟竞技的,甚至觉得那是一种遥远的神话,而荷包和采艾则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必须。那时的我也希望拥有一枚荷包,艾草就成为交换的条件。
忘不了青春年少邀朋携友相约郊外的那种放肆与天真。追逐小憩,朗声耳语,或者牵手搀扶无不透露着无邪心境,同样都是家里带的粽子,总是被伙伴们换来换去,仿佛要将甜蜜无休止地传下去。开心过后,采艾反倒成了其次,以至于日暮时分甚至空手而归,唯独兜里的一两枚荷包装满了喜悦,虽然与爱情无关。
大人们对此事不禁莞尔,因为山西老人们还是更愿意将端午与白蛇传那段地老天荒的爱情传说联系起来。大家认定端午节这天法海和尚诱导许仙逼白娘子喝下雄黄酒显现真身。又因阴阳五行中“重五”之日百虫尽出,艾草又有驱虫避害的功效,所以每年端午除了糯米飘香外,家家挂艾以香气满天来颂扬那段忠贞爱情。
千年以来,端午节就在屈原不朽精神和雷峰夕照的浪漫传说中年复一年地继续着。老人们讲,艾草是防止法海和尚继续使坏的,挂着艾草,可保佑家中一年平安和睦。曾经有过困惑,为什么端午承载了屈原阳刚和白蛇灵怪两段格格不入的历史典故,反倒百姓能共同接受,甚至宋代时候就有文章将屈原端午祭日称为佳节?(www.xing528.com)
直到后来,当我读到屈原那首著名的《湘夫人》时才发现,原来“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屈原同样也有许仙一样渴求完美生活的浪漫情怀。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屈原的诗句总是唯美与现实交织,于委婉处见真情,字字留芳,如梦如幻下不耽形于内、不忘本于外的昂扬态度蓬勃而出,对国家如金刚护法,对生活如芳兰沐汤。屈原以湘夫人作为梦中情人,为其构建了奢华而富有情调的宫殿,他让芬芳满院,让天下羡慕。而这神人之恋,恰如后世白娘子与许仙的缠绵。
因为对美好的向往,人们更愿意相信这种理想中的情境,更接受如“湘夫人”这样的浪漫传说,并在端午这天清晰地还原场景,沉醉其中。太原没有龙舟竞技这样的阳刚,但因艾草增加了端午的灵秀和隽永。或许青青芳草之上,三生有幸邂逅“湘夫人”“白娘子”这样心仪的女子,为何不将“五月五的西湖水”化作“八月十八的钱塘潮”,心之所向,九死不悔。
白云苍狗,粽子、艾叶一直流传下来,同时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枚荷包。少男少女们徜徉于郊野,同时也在复制着那时的我,然后再留下那缕艾香,走过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