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与山西:并州之外的故乡历史

中国与山西:并州之外的故乡历史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午夜,陕西发生了迄今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惨重的地震。这场地震共造成83万人死亡,波及大半个中国,山水相依的山西自然也损失惨重。而唐朝,也是山西与陕西最为紧密和友好的时代。可惜明朝这场地震却使长安城遭受了严重破坏。京城里的皇帝,根本想不到西北边缘关中平原之上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摧毁看似坚如磐石的大明王朝。

中国与山西:并州之外的故乡历史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23日),午夜,陕西发生了迄今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惨重的地震。史书上这样记载:“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裂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地狱之火和黑恶之泉同时迸发,山河为之改观,生民为之蒙难。这场地震共造成83万人死亡,波及大半个中国,山水相依的山西自然也损失惨重。

在晋陕大峡谷刀劈斧凿鬼斧神工般的两边,以黄河为界,便是山西和陕西。尽管仅有一河之隔,地域上却分属于华北和西北,风景迥异。历史上两地商旅往来频繁,居民通婚不断。汉语中,再没有“秦晋之好”如此美好和幸福的词汇了。

今天,二青会圣火来到陕西,在西安这座古都里飞奔,追逐时光的倒流,寻觅古晋国的踪影。因为在唐朝,能与长安相媲美的城市,唯有晋阳城。

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年人,被汾河岸边的一座浩大城池所折服,他一改往昔浪漫主义的色彩,用写实的笔法,留下了一段优美的诗词: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雄藩剧镇,非贤莫居。

这个人,便是诗仙李白。李白所看到的晋阳城是太原历史上最恢宏和壮观的景象。史书记载,当时的晋阳城周长四十二里,城门二十四座,东西两城有中城跨汾河而建,连接两端。至今,人们都无法想象唐朝晋阳城的壮观和被称作连城的中城是如何而建。当年武则天在回乡省亲时,以飞梁凌空而起的建筑妙想,将两座孤立的城池合二为一,城中水巷烟笼,碧涛淙淙。

尽管晋阳城后来毁于宋太宗赵光义之手,但从现在晋祠江南秀色中,依然可以看到盛唐时期晋阳的浪漫与辉煌。当然,李白似乎更爱长安。在长安,他可以醉酒眠市,可以东风吹梦,一日看尽长安花。

或许只有唐朝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和长安的华美,才能有李白这样的才情。而唐朝,也是山西与陕西最为紧密和友好的时代。晋阳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因此屏蔽着一切利益、矛盾、恩怨、情感,两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长安和晋阳,成为见证强大唐朝的最好例证。

可惜明朝这场地震却使长安城遭受了严重破坏。地震十二年后,稍微恢复元气的明王朝才在陕西巡抚张祉的建议下,在原土墙外部砌了一层青砖,又在城的内部修建了两座醒目的建筑,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西安的钟楼鼓楼

晨钟暮鼓没有让明王朝觉醒。此时的明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京城里的皇帝,根本想不到西北边缘关中平原之上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摧毁看似坚如磐石的大明王朝。在明朝皇帝的眼里,北面那个倏忽而来的民族才是心腹大患。而当李自成农民大军踏过山西如旋风般包围京城的时候,对崇祯皇帝来说,一切都太迟了。

但至少在山西晋阳,崇祯有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高擎闯王旗包围了晋阳城。当时山西巡抚蔡懋德手下并没有多少精兵强将,明知晋阳城是守不住了,为此他选择了以身殉国。但是死又何其之难?守将们已经众叛亲离,甚至变节投敌了。城破之日,蔡懋德连自刎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属下相拥着出城。(www.xing528.com)

如果选择继续逃离,很快就能进入晋阳周边深邃的大山中,茂密即是平安。可是蔡懋德偏偏发现他的士兵还在与李自成的军队展开巷战,于是蔡懋德又杀了回来,一路冲锋来到了三立祠(今旧城街一带)下。

明朝养士三百年,但仗义死节的并不多,于谦算一个,《三国演义》开卷词的作者杨慎算一个,蔡懋德也算一个。或许是军情紧急,或许是天命使然,蔡懋德居然来到过刚建百年的三立祠。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士大夫的基本要求,也是明朝养士的最低标准。晋阳三立祠,建于万历年间,代行晋省乡试职能。由于明成祖朱棣的戒心,对晋王之地严防死守,甚至不允许民间兴学之风。

即便面临朝廷的压迫,在三立祠建造之前,山西清议尚学之风始终影响着全国。为此,朝廷权贵和地方高官,深怀妒忌,一方面派员遣散,一方面不得已修建三立祠,以结束山西乡试无固定场所的尴尬。

蔡懋德来到被兵戎蹂躏的三立祠,连上吊的机会都没有,是下属时盛用他的盔甲重锤他才成全了他的死志。他的下属,一个叫作时盛的中军,屡被蔡懋德赏识提拔,当他看到蔡懋德的遗书时,立即回家把自己的妻儿老小全部杀死明志,最终如愿以偿,身死殉国。晋阳城破,跟蔡懋德一起殉国难的官员有十六人。李自成怨恨蔡懋德不投降,便用刀砍下蔡懋德的头颅拿走,将其他十六名部下的尸体悬挂在大街上。

可惜就是这样一批义胆忠贞的人,却被北京城内的崇祯皇帝大骂,抱怨蔡懋德没有守住黄河,甚至不许追谥加封。

一时间,天下文臣武将寒了心。亡国之君的行事乖张,导致了大明王朝的快速解体,任何人都无力回天,晋阳的三立祠便成为大明王朝灭亡的晴雨表和见证者

明朝对蔡懋德的态度,与强大的李唐王朝形成鲜明对比。唐朝开国后,为了表彰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士,大唐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特设凌烟阁,置二十四位“功高宰辅、功高侯王”的名臣于其中,四时祭拜,以不忘恩德。这二十四位名臣中,甚至有差点置新兴李唐王朝于死地的山西人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本来是反将。唐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宋金刚突然向唐朝发难,随后十万大军立马黄河,虎视长安。刚刚开国的唐朝面临生死抉择,但对刘宋之军却难操胜券,甚至当时有很多朝中大臣想附和刘武周的提议,划黄河而治。

但李世民却认为,晋阳为开国之基,万万不可丢失。占据山西,更为稳定中原创造了条件。经过一年的艰苦战争,不幸之中的万幸,李世民取得了决定战局的雀鼠谷大战的胜利,同时俘获了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就是后世被讹传的尉迟恭,《西游记》中将他与秦琼并列为门神之一,护卫着李世民。同蔡懋德死后评价相反,李世民赞誉他为“公之素心,郁如山岳”。

蔡懋德生对了时,但遇错了主。尉迟敬德生错了时,但遇对了主。这便是在山西五千年历史中两个小故事中小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影响。从战略的角度看,无论东西,山西的战略地位都凸显起来。从春秋起,山西与陕西之间的交往就随着晋文公的出现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分分合合之外,便是相互的依赖和重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强敌入侵,在一场民族巨大灾难降临的时候,从古老三秦大地上每一次传来延安的声音,对山西、对民族都是曙光和希望。一条黄河,对敌人是天堑,而对战友,便是母亲的怀抱,伟大的力量超越着历史所有的轨迹和经验,全民抗敌,万众一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