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有着包括台湾在内的全球华人的根。
2011年,时任台湾亲民党主席的宋楚瑜先生来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并亲手植树以示纪念。如今这棵树已经郁郁葱葱。作为根祖符号,大槐树所蕴含的民族基因和文化传承密码,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彰显出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回归成为主旋律。
每年清明祭祖的时候,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庄严肃静,万人揖首,其中不乏数量庞大的台湾同胞。他们好奇地审视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同老家的人寒暄微笑,品尝从未见过的家乡美食,在杏花春雨里陶醉了。
史料记载,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官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进行移民,共计18省,1300余姓氏。而这些移民们在当地繁衍生息后,又将脚步迈向更遥远的地方,当然包括宝岛台湾。
细心的人会发现,山西省的轮廓和台湾岛的形状有着惊人的相似,台湾岛就像缩小的山西版图,宛若一个游子施施而行,最终厌倦漂泊而停下离家的脚步。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台湾从未离开过乡愁。乡愁是人对故土情感自然地宣泄,突破着阶级、政党、出身的界限,超越着一切历史恩怨和江湖风雨。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回到大陆,一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让多少台湾同胞热泪相流,也使台湾瞬间成为山西乃至大陆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首选,而这些人中,以白发者居多。尽管很多人在台湾并无亲属,但他们总是想看看浅浅的海峡对岸骨肉同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在山西的普通人心里,也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台湾情节。1949年以后,乱世诸侯“山西王”阎锡山来到台湾,在阳明山定居。思乡心切的阎锡山把居所按照山西窑洞的形状装修,后来索性新建了一眼石窑洞,俨然成为山西故居的翻版。(www.xing528.com)
传说老年阎锡山依然喝着稀饭,就着红薯,与在山西时无异,特别是一口浓重的家乡口音,成为所有在台山西人的家乡记忆。“慎终归远”“饮水思源”,和阎锡山一样,在台湾的山西人始终不会忘记山西家乡的沃土。
2013年,关公坐像首次赴台湾巡游,台商郭台铭先生亲自抬轿恭请圣像。与其说是台湾同胞对从山西走出的圣人的恭敬,不如说是台湾同胞对根祖的怀念和先祖的敬畏以及对“家乡”人的热情。有版本说郭台铭先生2000年后在大陆选址富士康时,突然犯病,是家乡的小米将其温养滋补,太原富士康园区的建成,离不开郭台铭先生对大陆的眷恋。
一位作家曾经这样形容山西窑洞,在冬季滴水成冰的日子里,烟道顺着炕洞游走,温暖了整个大炕,也温暖了整个世界。这是农闲的日子,也是婚嫁的时刻。没有哪个媳妇会嫌弃窑洞作为二人世界的浪漫天地,因为这里,有着最安全的臂弯。
这就是山西。亲不亲,家乡人。郭台铭坦言,我是山西人。
山西与台湾的故事还不仅仅只有这些。
2019年3月1日,台北市两岸文教商贸协会在台湾宣布,两尊流落台湾多年的明代彩色泥塑菩萨将回归山西省平遥县清凉寺。据新华社报道,台北市两岸文教商贸协会理事长许顺隆自2017年得知该消息后,便频繁往返两岸,与多个机构、部门沟通协调,拟订“喜迎大佛情牵两岸”方案,计划送两尊菩萨“回家”的各项事宜。“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而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台湾第一次为山西找回文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灵石资寿寺十八罗汉头像的回归,就是一段山西与台商之间不朽的传奇。作为文物大省,近年来山西流失海外的珍品不断被找回,其中台湾利用特有的地缘位置和第三方身份,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
1985年,经过整修的资寿寺对外开放,其中塑造于宋元时期的十八罗汉因为神态各异、活灵活现而备受外界关注。
开放仅四个月后的一天早晨,当管理员打开大门时,十八罗汉首级不翼而飞。尽管当地公安和文物部门通力合作,盗匪很快被抓获,但十八罗汉首级已经流失海外,找回全部头像无异于大海捞针。
一次偶然的机会,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发现一尊头像,经过与当时公开发行的杂志上的资料认真比对,发现与资寿寺十八罗汉头像相吻合。因不忍国宝流落国外,陈永泰花70余万元逐一赎回头像,其中的心酸自然不言而喻。
资寿寺十八罗汉头像的回归,是完璧归赵的现代版本。
佛像无言,民众有意。台湾与大陆是血肉相连的,佛像可以珠联璧合复原如初,金瓯自然会一统无缺。
这一点,无人敢否定,也无人能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