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亦称军政干部学校)在南梁山区的创办,是贯彻落实陕甘边区特委《七月决议》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开天辟地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军政骨干力量,在南梁根据地以至整个陕甘边区的政治、军事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西北反帝同盟军里,就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有关游击战争的文件。1932年春,这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后,这个训练班即扩大为军政训练队,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两个班级,分别训练排以上干部、班长和部分优秀战士,主要学习讨论游击战术和部队建设等问题。1933年春,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在照金根据地又创办了随营学校,由吴岱峰任校长,学员200余人,主要是学习古田会议决议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刘志丹为红军制定的《政治工作条例》《军事训练方案》《红军纪律》等规章条令。这年秋天,红二十六军南下终南山失败,随营学校即告结束。可见,从开始创建陕甘红军以来,刘志丹、谢子长就对培养革命的军政骨干力量,一直十分重视。但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红军长期艰苦转战,尤其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作为依托,那时的军政干部训练,还只能是处于“随营”性质的初创阶段。
1934年10月1日,随着南梁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在陕甘边区红军迅速扩大和红色政权陆续建立的形势下,根据陕甘边区特委的《七月决议》,经刘志丹、习仲勋等积极创造条件,在荔园堡创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兼任校长,习仲勋兼任政委,吴岱峰任军事主任并主持学校日常工作,蔡子伟等兼任教员,开始培训从红军部队中选送的连、排级干部和优秀班长、战士。在荔园堡举办的第一期训练班,只有学员30人,为期仅一个月时间。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之后,红军干部学校即改为军政干部学校,培训对象除了来自红军部队的连、排级干部和优秀班长外,还有各级苏维埃政府选派来的地方干部及陕北地区选送的一批地方干部,校址迁到了豹子川里的张家岔。
张家岔,位于豹子川里两条小溪交汇之处。这里,山高沟深,荆棘丛生,古木参天,荒无人烟,平时人迹罕至,只有豺狼、狐狸时常出没和百鸟在林间争鸣。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迁到张家岔后,山根下据说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战乱之前开掘的五孔破窑洞,这便是学员们的栖身之所和校址,他们便把这里叫做“五孔窑”。大家又动手挖了一些新窑洞,因陋就简,勤俭办校,用木柴和木棍制成门窗,窑内盘起土炕,作为宿舍兼学习讨论的场所,开始了艰苦的学习训练生活。
这所新型的红色学校,开设的政治课程有:工农红军、共产党、土地革命、六大决议等;军事课程有:制式教练、尖兵活动、班排连进攻、游击战术等;还开设了政权建设、群众工作和文化课程,同时兼搞农副业生产。刘志丹经常从陕甘边区军事委员会驻地寨子湾翻山穿林来到张家岔,亲自给学员们讲授军事课,还向学员们讲授社会发展史方面的知识。他还亲笔编写了包括“原始共产社会、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等内容的讲授提纲。吴岱峰、马文瑞、蔡子伟分别担任军事、政治、文化、政权建设、群众工作等课程的教授。因为学员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文化课以扫盲为主。每天清晨,学员们都走出居住的窑洞,集中在沟底的河滩上早操,口号震山林,响彻豹子川。这期训练班,为期两个多月,培训学员100余人。除培养军政干部外,这期训练班还为红军主力部队培训了十多个司号员。
为了造就一批新型的革命的栋梁之材,刘志丹、吴岱峰、马文瑞、蔡子伟等在教学活动中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循循善诱,引导学员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和正确处理军政关系。有一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政干部学校政委的习仲勋,经过军政干部学校的操场时,刘志丹正带领学员们进行军事训练。刘志丹立即喊了一声“立正”口令,并向习仲勋敬礼报告,请习仲勋检阅学员队伍。这突如其来的场面,使向来把刘志丹当作老师、兄长来尊重的习仲勋一时手足无措。刘志丹这种以身作则尊重政委和政府领导人的模范行为,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时被传为佳话。
这所新型的学校,名曰“学校”,却没有正规的教室和像样的教学设备。“五孔窑”前的院落,便是学员“经风雨见世面”的大课堂;学员的学习用品,每人只发一根铅笔和几张粗糙的白麻纸;大家面前架块黑板,教员边讲边写,学员边听边认真记着笔记,就这样学习着革命的真理和改天换地的本领,造就着革命的骨干分子。同时,学员们的生活也很艰苦,一日三餐都是糜子米饭,大家称之为“黄米杠子”;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蔬菜也很少吃到,偶尔只吃到一点羊肉,真可谓清贫到了极点。
然而,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无论教员或学员,没有人悲观,没有人退缩,人人积极努力,个个奋发图强。清晨,滴滴答答的军号声震荡山谷,学员们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习、训练、劳动。夜晚,排排窑洞里灯光闪亮,他们有的在灯下看书学习,有的谈论天下大事,有的纵情欢唱……在这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者中间,总是充满着朝气蓬勃的革命气氛。他们曾经编唱了这样一首歌谣,描绘艰苦的学习生活,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喝的山泉水,(www.xing528.com)
吃的糜子饭,
睡的五孔窑,
穿的羊毛毡,
上山去种地,
下山把书念,
敌人来“围剿”,
勒马和他干!
1935年2月,在国民党军队即将向南梁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的形势下,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迁至安塞县上川继续举办第三期训练班,学员压缩至70余人,训练时间仅为一个月左右。
从1934年秋到1935年春,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和军政干部学校就这样先后办了三期训练班,培训了从陕甘边区及陕北地区农村和红军部队中选派来的200余名军政干部。这些学员毕业后,分配到红军、游击队、赤卫军和地方革命政权中工作,成为陕甘边区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中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的成长为很有才干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军事指挥员。他们不愧是一代革命英才、红色栋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