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基础施工后,开始首层(若有地下室,包括地下室)施工定位。主体结构平面定位的内容包括各层柱、墙及梁边线测设。
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测量原则,首层柱、墙及梁边线测设一般按以下步骤实施。
1.布置控制线及控制点
项目5已介绍基础施工定位的总体方法是:先测设建筑外侧4条边轴线作为控制线,然后根据控制线用钢尺测设轴线间的水平距离完成其余各轴线测设。
因基础施工完成后,各基础上埋有柱、墙插筋,如果按基础定位的方法,则主轴线会被插筋遮挡,不方便弹线标记及观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底层控制线不直接以建筑轴线为控制线,而是根据柱、墙平面布置图,布置几条与建筑轴线平行的辅助轴线作为控制线,控制线与某一邻近的建筑轴线的间距一般设为一整数值(如1 m),如图6-1所示(图中未标记的线为建筑轴线)。控制线的条数根据建筑的平面形状及尺寸确定,至少两条(纵、横方向各一条),且一般布置在靠建筑中间部位。这样,后续用钢尺测设建筑柱、墙及梁边线时不至于测设距离过长。为了确保后续柱、墙及梁边线测设精度,钢尺测设距离不大于10 m,当超过该尺寸时,就要考虑增加控制线。用来测设控制线的点称为控制点(一般一条控制线在靠控制线两端各布设一个控制点,如图6-1中的控制点1与控制点2)。
图6-1 控制线及控制点布置图
2.控制点及控制线测设
(1)控制点测设。控制点测设一般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程序实施。测设前需要先在基础平面图(已完成坐标纠图)中绘制出控制线及控制点,通过CAD软件坐标查询获取控制点的坐标值。(www.xing528.com)
(2)控制线测设。完成控制点测设后,采用直线定线方法完成控制线测设。具体施测方法为:将全站仪安置于控制线的一个控制点上,后视该控制线的另一控制点,锁上水平制动,竖向转动望远镜,在仪器视线方向每隔3 m左右标记一点,然后用墨斗沿标记的点弹墨线,这样便完成一条控制线的测设,如图6-2所示。
图6-2 首层地面垫层上测设控制线
注意:为了校核测设的控制点及控制线,待控制线测设完成后,还需要检查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及两个方向的控制线是否垂直。当误差满足要求时方能进行后面的测量工作。
3.柱、墙及梁边线测设
控制线测设完成后,便可根据所施工楼层的结构施工图(包括柱墙配筋平面图及梁配筋平面图)计算各构件边线距与之平行的控制线间距,利用钢尺测设水平距离的方法,沿垂直于控制线的方向水平拉取相应间距并用红铅笔做标记,每条边线标记两个点,沿两点连线方向弹墨线便得到构件的一条边线。按此方法完成首层所有构件边线的测设,如图6-3所示。
图6-3 柱、墙边线测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