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界面设计手法总结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界面设计手法总结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室内空间中的界面设计发展到现在,已经由原来强调空间与界面的组成关系,演变出更多的独立发展空间。界面基本特征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界面设计手法的改变。很多楼层的室内处理,创造出了全新的室内空间感受,主要运用了独特的室内界面设计手法。FOA建筑事务所认为,界面设计应注重包装、内部和外部、重力和失重三方面,这些手法也被深入运用到室内空间处理中。折叠空间常常在地面上进行界面设计。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界面设计手法总结

建筑室内空间中的界面设计发展到现在,已经由原来强调空间与界面的组成关系,演变出更多的独立发展空间。界面基本特征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界面设计手法的改变。传统的界面设计只是对界面进行二维连续性的改变,比如进行翻、卷、折的操作,这是界面的一大特点。现在的界面探索,更多的是从二维连续性到三维的变化,尤其是结构主义被引入建筑之后,加上现在的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等技术性手段,使界面设计的手法和形式越来越多,比如三维变形、塑性变形、扭转和流转等手法,已经运用到了界面设计中。

1.切割

迈耶的建筑作品中常常用到“化体为面”的手法。在新泽西的Grotta 住宅设计中(见图3-37),迈耶将平面进行原始性的还原,体现出它的方向性和延展性。具体做法是将室内空间中的结构和围合墙体进行分离,将相互垂直的墙身与顶面拆散,形成相对独立的平面,使之相互交错,体现方向性和延展性;在原来圆柱体的固定状态下将顶棚与墙面交接部位的开窗打断,使之变成松散灵动又彼此融合的空间。此时的室内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封闭围合空间,而是融入了光线、景观,与室内外环境相统一的一个新空间。

在美国联邦法院大厦(见图3-38)的设计中,迈耶为了打破体量的沉闷感,在个体柱状的墙面上进行连续性的开洞切割。这种手法轻巧灵动,在视觉上使墙面形成了一个通透的形态,这种手法也常常运用在他的建筑外部设计当中。由此营造出轻盈通透的空间,保持了室内外设计风格的一致性。

图3-37 新泽西的 G rotta 住宅

斯蒂文·霍尔在圣依纳爵教堂(见图3-39)的大厅主立面的处理上,将局部切割的矩形墙面悬挂在内墙面上,使光线从悬面和内墙面之间的空隙透入,室内空间中散射着柔和的光线,显得安详神秘,消减了重量感和体量感。而位于纽约的D.E.Shaw&Co(见图3-40),为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空间,霍尔大面积采用了白色,在大厅的墙面上进行了掏挖与切割,室内墙面进行了部分掏空,同时强调围合面的层次和有限的空间深度,使空间显得轻盈而通透,摆脱了方盒子的沉重感和封闭感。与之手法一样的是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十字架从主立面中切割出来,让人难以忘怀,如图3-41所示。

图3-38 美国联邦法院大厦

图3-39 圣依纳爵教堂

图3-40 D.E.Shaw&Co

图3-41 光之教堂

2.折叠

1)单体空间中界面的多向折叠

在单体空间中,为了得到极具几何感的参差表面,可以对界面进行不同方向、多角度的、反复折叠,从而形成强烈的动态视觉冲击。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界面的可折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005年开放的西班牙马德里的Puerta America酒店,如图3-42所示,召集了数十位世界顶级的建筑师进行室内设计,共12层的酒店中每层均由一位建筑师进行室内设计,包括哈迪德、诺曼·福斯特、矶崎新等。很多楼层的室内处理,创造出了全新的室内空间感受,主要运用了独特的室内界面设计手法。酒店的第四层由Plasma 事务所设计,设计师伊娃·卡斯特罗和霍格·肯汉姆一反传统酒店安静的形象,延续了一贯大胆的几何形态设计,带放射效果的不锈钢材料被大量运用在公共空间中;墙面、顶面更是利用破碎的三角形体块形成凹凸不平的效果,充分利用破碎的镜面、不锈钢几何形体以及线形灯光来制造视觉的动态冲击,营造迷离的空间效果,强化一种前卫时尚的空间体验。

FOA建筑事务所认为,界面设计应注重包装、内部和外部、重力和失重三方面,这些手法也被深入运用到室内空间处理中。折叠的方法也常被他们用来组织室内外空间,FOA设计的日本横滨市国际海港总站如图3-43所示,采用了界面折叠的手法,这个方案涉及横滨的公共空间系统和海港的游客流线组织,建筑的屋顶被处理成基地所处的Yamashita公园的一个部分,其设计目的是成为公园与港口,以及横滨市民与外来参观者之间的交流空间。在具体设计中将城市景观延伸到港口建筑的整个表面,采用地景式的折叠,形成自然山地形态,为室外空间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体验;在室内呼应着建筑外观的形式,将界面折叠搭建成不规则的空间形态;室内空间的界面处理成倾斜的表面,创造出折叠式的动态体验空间,折缝空间容纳强度大,打破了传统建筑路径结构和建筑界面之间的分隔关系,支撑建筑不同功能之间的路径。这种折叠形式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以及城市的环境交融在一起

图3-42 Puerta America酒店

图3-43 日本横滨市国际海港总站

2)多层空间之间界面的折叠

室内多层空间中,常采用界面的折叠处理手法,其中对室内坡道的折叠处理是使用得最早、最广泛的手法。早在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中,庭院中楼层间的交通组织就采用了坡道而不是楼梯的方式,是室内界面折叠的雏形,用这种手法来取得空间的连续性。这是早期运用空间折叠的先驱代表作,之后坡道作为创造空间流动性的手段,融入了时间因素,在很多建筑中出现。到当代建筑,坡道的运用变得更加精彩,代表人物就是诺曼·福斯特,在德国国会大厦(见图3-44)和伦敦市政厅(见图3-45),都运用了坡道设计,将坡道连通到建筑顶部,进行完美的空间韵律的创造。

坡道促使了折叠空间的出现。折叠空间常常在地面上进行界面设计。地面如同被折叠后拉开的纸,有机联系着不同楼层空间,产生了连续性的行进路线来串联空间,打破了不同楼层的独立分裂关系。室内空间设计发展到现在,为了避免传统空间带来的单调,满足人们对空间形态日益多样化的视觉审美要求和心理要求,折叠界面设计被大量运用到室内空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3-44 德国国会大厦

图3-45 伦敦市政厅

哈斯在图苏大学图书馆设计中,通过折叠使建筑内部形成了多层空间,各层之间以各种斜坡面相互连续,如图3-46所示。这种楼层之间的折叠,打破了室内空间水平流通而竖向封闭的局面,消解了传统空间中界面的三维分立。同时,在竖向上不时设置的共享空间,加大了流通。室内空间相互交错,不同楼层人物的动态活动场景相互交织,纷纷呈现在视觉体验之中,室内仿佛都市生活场景的剪影,反映出室内空间与城市、建筑的关联。

图3-46 图苏大学图?书馆设计效果图

3.碎片

具有反形式、分散、解体性等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出现后,瓦解了传统经典的建筑风格和形式。打散形式的碎片被无序地拼贴到建筑中,激荡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建筑体验。解构主义的出现,让人们对碎片的感染力有了充分的认识,促进了人们对传统建筑形态的视线转移,“碎片”成为一种新建筑手法。在表面“碎片”的空间里,通过一定的秩序形成片段式的、非连续的动态形式,使人们对建筑产生一种位于深层知觉的不确定的、含混多义的时空感受。建筑的主观审美观照脱离了建筑的物质性,获得历史性改变。

室内界面设计经常为了创造一种新的秩序和组织逻辑,而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碎片所带来的片段性的空间体验,通过建筑形体的相互碰撞、形体自身的爆裂或对形体表面的肢解等手段,形成碎裂的界面效果。同时加入时间概念,碎片也具有了“事件”的含义,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异质性空间体验,给空间带来一种强烈的不稳定感和断续感。早在1982年“香港之峰俱乐部”的竞赛方案中,哈迪德就采用了碎片的形式,这也是她常用的设计形式之一。她设计的维特拉消防站、LFone园艺展廊以及Moonsoon旅馆等很多作品都可以看到碎片的影子。Moonsoon旅馆室内,餐厅与休息室的设计用冰与火的主题:“冰”主题,冰的造型通过碎片的形式进行体现,用玻璃和金属体现内含大量锐角的家具,室内中心的顶面为变形的金属片状造型,强化了碎片的感受;火的造型体现为螺旋造型,产生出红、黄、橙色的火焰,同样尖锐的金属片状造型也出现在火焰的塑造中。

4.卷曲

界面的卷曲也是当代建筑及室内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卷曲,使空间产生一种运动感和有机性。卷曲的界面使竖向立面的元素消失,将空间的平面和立面,甚至顶面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不同楼层的室内空间的自然延续。这种手法在很多建筑师的作品中都有反映,比如Eye beam工作室、FOA建筑事务所、雷姆·库哈斯等的作品中。

德国柏林的格拉弗特事务所设计的Q酒店的一楼,如图3-47所示,采用折叠起伏的界面进行空间划分,以电梯间为中心,形成三个功能区,分别是接待厅、休息廊和酒吧;传统的墙体分隔空间的做法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起伏折叠的地景式的处理,红色的地面被掀起、倾斜、抬高,随后起伏形成座椅和展示的陈列台,一直延展成相邻空间的顶部界面。界面没有传统界面的明确界限,通过穿插流动、相互渗透,维持了整体的统一。同时,由起伏形成了一定的围合,有了各功能区的简单划分,界面既是空间视觉造型审美的目标又具有一定围合的功能作用。在这里,建构了一种新的空间逻辑,传统呆板的空间感受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自由、愉悦之感。FOA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常被人称为“为地球表面做的整容手术”,就是采用翻卷的界面,将它们变异成扭曲的螺旋。通过这样的卷曲形成流线感表达当代社会生活的速度与时代变化的不确定性。在伦敦的BBC音乐中心竞标方案中,FOA就是将墙面的一部分处理成剥落下来的卷曲状态,像受潮耷拉着的壁纸,因此在竞标中胜出。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UNA维特多利亚酒店(见图3-48),由菲比尔诺·维姆波设计。接待厅中的马赛克拼贴采用迷人的植物涡卷花纹,如同可卷曲折叠的织物一样,从墙面连接到接待台,再延伸到接待厅的地面,形成一种整体、流畅,具有连续性的空间感,让人眼前一亮。

图3-47 Q酒店的一楼

图3-48 UNA维特多利亚酒店

5.变形(www.xing528.com)

变形是另一种室内界面设计手法,是一系列保持、加强和建立建筑概念或建筑秩序的操作方法。变形不是一味地改变,在变形的时候要了解每个事物自身的特性,感受和理解原型的主要特征,理清一些次要特征并对其进行梳理与建构。按照法国史学家丹纳的观点,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室内界面的变形就是为了达到设计目的,通过变形强化来突出空间特色。空间变形基本可以划归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扭曲,是偶然和非理性的变形;另一种是理性的变形,指形体根据某种固定原则变化,通常用变形率和比例来加以控制。

扭曲常常被运用到室内空间的界面处理中,而像迈耶设计的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中,理性变形运用得较少,虽然运用了级数变化手法来处理三重球面的比例关系,但更多的还是基于建筑形体层面的扭曲变形来考虑的。

1)界面的扭转

建筑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之一是界面的扭转。界面扭转常常通过线或面围绕轴线或轴心做规则的旋转,得到一个扭转曲面。这样的界面扭转在轴线或轴心的作用下具有一种向心性和方向透视感,使扭曲的面产生空间视觉中心感,增加了空间的韵律美感。

芬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由斯蒂文·霍尔设计,该博物馆大厅的设计就运用了界面扭转来组织参观者的视线,同时还利用了透视原理,加强了透视的视觉效果,让入口位置更加醒目

2)不规则曲面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不规则曲面在规整的室内空间中进行组合,往往可以增加建筑的韵律美和不规则的跳跃性,给人以与众不同之感。但是这样不规则的律动也要适量,如果运用得太多,难以协调统一,会使造型凌乱和破碎,使建筑室内外空间难以把控。人们的审美更加倾向多元化,传统的建筑不再是唯一的形式,不规则曲面的解构主义建筑逐渐被人们接受。在当代建筑里,不规则曲面的设计是在解构主义思想兴起后产生的,其代表人物是弗兰克·盖里,他的设计作品中的常用手法就是在室内空间中插入一个异形的曲面体,基本由不规则曲面构成,充满了雕塑性。

盖里设计的Conde Nast餐厅,如图3-49所示,将蓝色钛金属板和玻璃进行扭曲,覆盖在原来的矩形室内空间中,并配上异形曲线的家具,动感十足,视觉效果新奇。他的另一个作品西雅图音乐体验馆,室内空间的曲面犹如熔化了一般,流动着金属液体,界面完全自由了,加上金属板面上鲜艳的色彩和迷离的流光,更加体现了流动之美,像音乐一般让人随之舞动。

不规则曲面也是哈迪德在室内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2004年北京规划展览馆第四层的“未来家居”(见图3-50),设计中,哈迪德对她的曲线设计进行了解说:“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curves。”所有的空间墙体和家具被完整地连接在一起,用曲线取代了常规室内空间中的地板、墙和门等界面因素,用流畅的线条一气呵成,创造出一个梦幻空间。西班牙马德里的Puerta America酒店设计中,哈迪德做了第一层室内设计,同样用了“末来家居”的空间处理手法。在极简风格的白色空间里,流线型有机形态将整个楼层的墙面和顶棚融合在一起,墙面极具延展性,曲折形成了休息座椅;客房走道凹凸变化的墙面配合整体空间的动势,随着公共空间的流线一直延伸到客房室内,绵延出床体、床头柜等室内家具,勾勒出空间的优美流线。

图3-49 Conde Nast餐厅

图3-50 北京规划展览馆第四层的“未来家居”

3)界面的材料并置和拼贴

空间离不开其物质属性,绝对的、匀质的、无特性的空间不可能真实存在。海德格尔也说:“我们日常所穿越的空间是由位置所设置的,其本质植根于建筑物中”。建筑空间的特征和气质就是由物质材料所决定的,空间的质量同样取决于物质材料的美感。界面材料、界面形式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界面的物质特性。营造空间的客观因素是界面,建构界面的物质手段则是材料。界面和空间的调节可以用材料进行设计,比如塑造界面形态和空间的方向感等。随着建筑发展对文脉、生态的日渐关注,材料与界面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的发展促使了越来越多新材料的出现,对新材料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空间界面上,使建筑走向了新的形式。

界面设计常用材料并置和拼贴的方法,就是把不同色彩、体量、质地和肌理的材料交叠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视觉的多样性和触觉的差异性,达到塑造空间动感的目的。长期以来,材料并置和拼贴一直作为一种带有平面装饰意味的设计手法,在室内空间中得到运用,是表达空间形态特征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往往使简单的空间或界面形式,蕴藏更多层面的内涵,更直接地表达出建筑的气质和功能属性。20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兴起,拼贴成为一种绘画艺术的重要手法,并引入建筑设计之中。荷兰风格派的建筑作品在室内设计中便常运用形式拼贴的构成手法,这一直影响到当代室内界面设计。当代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的艺术作品中,拼贴构成是一大特点,他通过把不同材料、形式、内容的元素并置在一起,来破解画面的整体性。他的方法对当代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启发。盖里的建筑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劳申伯格的影响,在他的早期作品盖里自宅的设计中能够看出,他恣意运用了铁丝网、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象力

材料的并置并不是对材料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发掘其内在属性的相互关系,重新组织起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往往与空间周边场所的现有秩序(包括物质的和意识形态的)相呼应,从而体现出建筑对场所,对人文的尊重、关注或者反抗,材料本身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赫尔佐格和德墨隆事务所的建筑设计中比较关注对界面材料的处理。他们运用一切可能的材料,推向极端,揭示出材料的物质性所蕴藏的感染力,从而扩展建筑的领域,表达建筑的意义。

6.多层化倾向

当代的室内空间中,双层或多层界面的设计手法,得到了大量运用。在某个空间界面上进行多层面的重叠,也是获得室内空间层次的重要手法。通过重叠的界面,形成凹凸和阴影,产生体量的虚实变化。这种手法,在室内空间比较局促,不能采用体量的腾挪变化时,尤为实用,使单一的表面立体化,具有空间的进深感。在某些大面积单一室内空间界面上采用,可以使室内空间的尺度更加适宜,层次更丰富。

1)多重界面包被

室内空间中,在多个单体空间外,加上一个整体的包被层,或者在单体空间中嵌套一个或多个小空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室内设计方法,它形成了室内的多层次空间和多重界面。

位于德国柏林的Fritzsch & Mackat 办公室,阁楼空间的顶部被设计师嵌入了一个圆形玻璃体的会议室,如图3-51所示。光线穿过玻璃及支撑结构,进入“悬浮”着的玻璃体会议室,再投向室内,在内部空间中形成多次投影,留下层层叠叠的、生动的光影,丰富了视觉感受。时间的因素也被纳入室内空间中,透过光影的运动,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

这种空间包被的手法,在库尔哈斯设计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方案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见图3-52)。图书馆是一个35万平方米的五层独立巨型建筑物。建筑室内的主体空间为一个立方体,包含着建筑的公共空间,几个空间通过电梯连接与支撑,电梯“悬浮”在公共空间之中,建立起主体和其他空间的联系。在这里,主体空间的界面起到了外层包被的作用,内部有机形体的悬浮体,如一个个胚胎,通过联系纽带,获得空间活力,这无疑使建筑内部空间有了某种关于生命和宇宙的象征意义。从单个空间到公共空间,再由公共空间到室外,建筑的多重包被,不经意中形成了多重的室内界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内涵。

图3-51 Fritzsch & Mackat 办公室

图3-52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设计方案

加利福尼亚的设计与经营学院由克里夫·威尔金森设计。在学院东方工作室的设计中,室内嵌套了一个“水槽式的会议厅”,钢结构的外面包裹了一层蓝色玻璃板,成为空间中的视觉焦点。而在西方工作室中,设计了一个架空的蓝色会议室,会议室由墙体折叠翻卷而成,喻示翻卷的波浪,突出“水”的设计概念。

2)多重界面形成的多层室内空间

在单体室内空间体量中,利用多重界面互相嵌套、渗透,能够将多个室内空间联系起来,取得多层次的空间效果。如此,则打破了空间中的实体,揭示出空间的意义;同时将围合界面的“面”的本质,重新呈现出来,成为划分空间的手段,也形成了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通道。

迈耶设计的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中,从中庭望向弧形坡道方向,坡道、中庭、围护墙面、回廊墙面以及后部的庭院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并且由于各楼层设计的界面层数各不相同,呈现不同的景深,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效果。在著名的千禧教堂设计中,球面界面无疑是空间的焦点,三重界面延伸到室内,被分别从底部切割出一个矩形的洞口,如同三道重叠的幕帘,形成舞台化的室内场景,切开的洞口暴露出球面的厚度,加强了空间和界面的对比,使二者相互映衬;阳光透过三重球面之间的天窗,投下线形的光影,使室内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和生动,如图3-53所示。

图3-53 千禧教堂

室内空间中,地面的高低变化也可以取得丰富的空间层次和跌宕起伏的室内效果,同时起到划分心理空间的作用,满足人们活动交流的私密性需求。

比较常用的增加空间层次的方法还包括在顶棚上进行多重覆盖。通过多次覆盖,可以在大的室内空间中,界定出小的具有视觉中心感或具有私密性的特定空间。加利福尼亚的设计与经营学院中,在东方工作室里设计了一个水池,水池边上摆设了白色的沙滩椅,模拟游泳池的效果;水池上方悬吊的立方体构成圆形的穹顶,并印有椰子树的图案,引发海的联想,突出水的概念,立方体及穹顶的二次覆盖,使水池区域与大空间形成心理的划分,提供了一个融洽的休息、交流环境。

7.界面的信息化倾向

当前建筑表面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符号与建筑表面的一体化和传统的实体信息符号虚拟化,这两个特征也清晰地反映到室内空间的界面设计上。

在信息泛滥、媒体多样化的后工业信息时代,媒体几乎铺天盖地,这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已经网络化与数字化。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室内空间,信息化倾向也成为必然,其具体表现就是图片和影视图像在室内界面上的应用。

现代商业的发展,使波普艺术的影响也扩展到商业、展示及其他公共空间之中。影视图像往往被处理成室内界面的一部分,作为建筑的主题,直接反映空间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功能。处于后工业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今天,室内界面信息化倾向的发展,使图片、色彩在室内界面得到更多的运用。商业与媒体的结合,加速了室内界面信息化的进程,随着当代建筑的商业性日渐增强,商业化对室内界面的个性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为图片和影视图像引入界面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网络化带来的“读图时代”,使视觉因素(图片和影视图像)成为最直接的表现手段。在人们对建筑的感知方面,视觉因素的传播能力远远大于空间感知体验的传播能力,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得某个建筑的影像图片资料,利用这些二维的画面对建筑形体、三维空间做出评价。而空间感知体验,则必须通过人类活动的亲身参与,才能得到最准确的个体感受,远远不及视觉因素快捷。于是,读图时代的特征与商业化需求相结合,促使了文字、图片和影视图像在室内界面中的应用。

8.界面的智能互动倾向

随着室内界面信息化的深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视觉的被动接受,创造能对人类活动产生即时反应的互动空间成为新的追求。通过智能化设计,利用多种媒体形成一个灵活可变的系统,建立起空间和身体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体运动和精神感应而相应地调整空间的形状、尺寸和氛围。同时,这种调整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形成空间与人的对话。

Pure Design事务所在日本居住建筑设计竞赛中的方案——居住在缪斯女神被服务的地方,如图3-54所示。在以NURB表面为基础构筑的居住单元里,通过引入可以阅读人类情感的电子传感器,在空间表面和人的活动之间建立一种以二十四小时为基础的互动变化关系。空间的大小与形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体状况与心理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建筑和人类的创造活动交相辉映。

图3-54 居住在缪斯女神被服务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