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因素-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提供的实用指南

室内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因素-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提供的实用指南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室内设计中,除了考虑尺寸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人的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个人空间,比如在寝室空间中就需要良好的个人空间来保证一定的私密性,这就是尺寸与心理因素结合的问题。3)人际距离室内环境中的个人空间常常需要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一起进行通盘考虑。在大型室内空间中人们通常更愿意靠近能让人感觉有所“依托”的物体。

在室内设计中,除了考虑尺寸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人的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个人空间,比如在寝室空间中就需要良好的个人空间来保证一定的私密性,这就是尺寸与心理因素结合的问题。

1.个人空间、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1)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指在某个人周围具有无形边界的区域,起自我保护作用。破坏个人空间会使人产生不舒服、厌烦、生气、泄气等情绪。比如,在公共场所中,一般人不愿意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中间,公园长椅上坐着的两个陌生人之间会自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要设计良好的个人空间,就需要研究私密性,私密性主要是通过明确个人空间的边界和表明空间的所属权来完成的,私密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当所获得的私密性比所期望的层次低时,人就会感到拥挤;当所获得的私密性比所期望的层次高时,人就会感到孤独;只有需求和实际达到一致时,人才会感到舒服。人的选择范围越大,私密性就会越好。

2)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进行防卫的行为模式。人在室内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时,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人们不希望轻易被外来的人与物(指非本人意愿、非从事活动参与的人与物)打扰。

3)人际距离

室内环境中的个人空间常常需要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一起进行通盘考虑。人际接触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人类学家霍尔以对动物的行为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并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的不同层次,将其分为密切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四大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近区与远区(见图2-18)。例如。在密切距离(0~45cm)中,亲密、对对方有嗅觉和辐射热感觉的距离为近区(0~15cm),可与对方接触握手的距离为远区(15cm~45cm)。由于受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际距离的表现也有些差异。

图2-18 霍尔的人际距离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讨论的是有关空间范围的问题,那么私密性更多的是在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对人的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的要求尤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人们总是愿意挑选房间尽端的床铺,而不愿意选择离门近的床铺,这可能是出于生活、就寝时能相对较少地受干扰的考虑。同样的情况也可见于餐厅中就餐者对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来说,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在室内空间中形成了受干扰较少的"尽端",更符合人们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所以很受欢迎,如图2-19所示。

图2-19 餐厅中的靠墙卡座

3.依托的安全感

人们在室内空间活动时,从心理感受上来说,并不是空间越开阔、越宽广越好。在大型室内空间中人们通常更愿意靠近能让人感觉有所“依托”的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没有休息座位的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更愿意待在柱子边上,人群相对汇集在候车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子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如图2-20所示是根据调查实测所绘制的某火车站候车厅内人们候车的位置。

图2-20 人们候车的位置图

4.从众与趋光心理

在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着人群中领头的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移动,而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发生,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关注标识及文字的内容,往往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形成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于从众行为。另外,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在紧急情况时,语音的提示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这种从众现象提示设计师在设计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要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识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发生紧急情况时人的心理与行为来看,更需要高度重视空间的照明、音响设计。(www.xing528.com)

5.好奇心理与室内设计

好奇心理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相应的行为,尤其是其中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可以使室内设计别出心裁。诱发人们的好奇心,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还能加深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印象。对于商业空间来说,有利于吸引新老顾客,同时由于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可以诱导人们在室内行进和延长停留的时间,因此有利于产生购物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分析指出,不规则性、重复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新奇性五个特性比较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1)不规则性

不规则性主要是指空间布局的不规则,规则的布局使人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能了解空间的全部情况,也就难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于是,设计师就用不规则的布局来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一般用对整体结构没有影响的物体(如柜台、绿化、家具、织物等)来进行不规则的布置,以打破整体结构的规则布局,营造活泼氛围。例如,法国建筑事务所(见图2-21)位于一座建于19世纪的工业建筑中,整个办公室上空是开放的钢构架,并装配有自洁玻璃;建筑中央是一个1.7m×22m×14m的木质结构,它重新定义并组织了一个多层次空间系统;树分散种植在整个空间中,让办公室看起来更像一个开阔的花房而不是一个单调的办公空间。

图2-21 法国建筑事务所

2)重复性

重复性不仅指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数目的增多,而且也指事物本身重复出现的次数。当事物的数目不多或出现的次数较少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容易一晃而过,只有事物反复出现,才容易被人注意,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理(见图2-22)。

图2-22 室内设计的重复性

3)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形状或形体的多样性,另外也指处理方式的多种多样。泰国Mega Bangna山谷购物中心(见图2-23)的室内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多样性,透明的垂直升降梯和错位分布的多部自动扶梯统一布置在巨大的弧形玻璃天棚下,通过空间组织和各种建筑元素结合在一起,将自然环境转变为独特的购物空间。一系列最小倾斜比例为1∶15的人行道,从上到下平缓地下降,创造出类似“登山”的体验。这些细节手法丰富和完善了室内环境,在考虑人们购物方便的同时,也考虑了人们在其中的休闲交往活动。

图2-23 泰国Mega Bangna山谷购物中心

4)复杂性

运用事物的复杂性来增强人们的好奇心理也是设计中常见的手法。特别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对于千篇一律、缺少人情味的大量机器生产的产品感到厌倦和不满,希望设计师能创造出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空间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5)新奇性

新奇性是指新颖奇特、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在室内设计中,为了达到新奇性的效果,常常运用以下三种表现手法:

(1)室内环境的整个空间造型或空间效果与众不同。

(2)把一些日常事物的尺寸放大或缩小,使人觉得新鲜有趣。

(3)运用一些形状奇特新颖的雕塑、装饰品、图像和景物等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除了以上所说的五个特性外,诸如光线、照明、镜面、特殊装饰材料甚至特有的声音和气味等,也常常被用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