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异性钢板桥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起初纵肋采用开口截面,到60年代逐渐改为闭口截面。由于制造工艺闭口纵肋长度受到限制,其设计长度由相邻两横梁的间距决定。在塞文悬索桥部分该长度为4.572 m,其余部分则为4.267 m。纵梁两端抵住横梁,用角焊缝作连接。(横梁实质上由横肋及横隔板组成,将箱梁的部分顶板和底板当作横梁的翼缘使用;横梁高度与箱梁高度相同。)
按照悬索桥的设计说明,强度和刚度都不控制加劲梁。因此,钢材厚度主要按制造和安装要求决定。面板厚度为 11.5 mm,纵肋厚度为 6.4 mm,角焊缝焊脚为 6 mm。图12.3为英国运输和道路研究试验所所用试件的截面,其中:(a)完全按塞文桥渡各钢梁的尺寸制造;(b)表示改进方案,将纵肋截面从梯形改为V形,在纵肋同横梁相遇处,在横梁开孔,让纵肋穿过。
图12.3 TRRL试件截面(单位:mm)
文献[8]明确指出:塞文桥渡的钢梁只是在下列三种构造发现开裂,经试验研究,拟订了修复、加固措施,并成功地实现。
1.封头板同纵肋下缘焊连处
此处开裂在桥梁开通5年时就已发现。这是因为纵肋在汽车荷载下要下挠,而封头板顶住纵肋,不让它下挠,使纵肋在局部产生很高的应力。开裂从焊缝端头开始,接着向焊缝之内,以及纵肋基材的纵向及横向发展。将封头板切开,对裂缝进行补焊。按单件制成试件,并用静力试验来量测汽车荷载使开裂点所致的最大应力幅,知其为 77 MPa。通过疲劳试验及推算,这种补焊构造的使用寿命只是3~5年。将纵肋下缘开裂处切除,使用高强螺栓及拼接板来传力(以越过切口);先用单件为疲劳试件,继而按板段制为试件,经证明这种构造在应力幅为 77 MPa之下的寿命超过120年。于是,按这种构造在桥上修补了 3 处,并装配量测仪表,以便TRRL进行应力测读。在使用达7 年之后,将这种构造拆下来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全桥共进行了这种修补 160 处。到文献[8]发表时,一般已使用了10年,其行为堪称满意。进行每一个这种修补,需20个工时。(www.xing528.com)
2.纵肋端头用角焊缝连在横梁处
纵肋的壁厚、横梁(横肋)的腹板厚,都是6.4 mm。在纵肋端头和横梁之间,用6 mm角焊缝作连接。桥梁开通11年时,发现角焊缝开裂。起初用静力试验来量测该处因荷载所生应力,发现其差异能达3倍,猜想这是和制造尺寸及装配误差有关。按原设计制成若干单件和一个板段进行疲劳试验,其结果是离散性颇大,只能将其抗力分级按BS5400第10篇的G级(最差的一级)考虑。再按规范的典型运营车荷载谱进行推算,发现原构造的疲劳寿命只是6年。为使疲劳寿命达120年,需将此值放大20倍。但在对此桥的这一开裂出现频率进行认真考察,并将桥上实际通过的车辆重量同设计中的采用值对比后,认为:只需将寿命放大9倍,也就是将抗力分级从G提高到D就行。曾经提出过好几种修补方案,先是进行单件疲劳试验进行筛选,再对其疲劳抗力较高者按板件进行疲劳试验来验证。筛选时落选的主要是:① 加大角焊缝的脚长,或加大熔深,原因是其对抗力的提高很有限。② 高强栓构造,原因是纵肋及横梁间的构造尺寸变异性大,使拼接板的预制有困难;纵肋是闭口截面,安置螺栓不方便;工作地点狭窄,非有专用工具不行。③ 用黏合剂将小连接板黏在这里进行补强,工艺质量不稳定,疲劳抗力也提高不多。④ 将小连接板改为用焊接作连接,其效果比用黏合剂更优,但它还不如将小连接板改为“兜底板”。
最终采用的兜底板截面尺寸是 8 mm×40 mm,长度大约 400 mm,每纵肋的每一端用一块。将它加热,借能置在纵肋下面,照纵肋形状来弯曲、密贴于纵肋下缘,并靠着横梁;然后用角焊缝将它的一边焊于纵肋,另一边焊于横梁上。为提高其疲劳抗力,还用小锤敲击其焊缝趾部。经用板件作疲劳试件,证实其疲劳抗力远远高出D级。这样的每个修补,需耗30工时。
3.纵肋边缘用角焊缝连于面板处
此桥原用的角焊缝焊脚尺寸是 6 mm,通车 11 年后发现这里有裂纹。经按原构造制成疲劳试件,试验结果表明其抗力是F级。若将现有角焊缝铣去,在纵肋壁开坡口,用多趟仰焊,让角焊缝焊脚达 9 mm,有效厚度(喉深)达 7.5 mm,则所得构造的疲劳抗力能越过D级,能满足要求。当时所遇的困难是工艺问题。用于铣削的设备,需要满足4个条件:① 因为桥面板不很平,纵肋不太直,而钢材又较薄,如铣削过度就不易补正,故对于机具的走行轨道和切削深度需要精确控制。② 铣削是在不中断行车条件下进行的,机具应能适应面板因通行活载所发生的总体及局部挠度。③ 机具装置在桥面板之下,其工作需仰着向上进行,对意外情况(例如停电)下的安全需有保证;对于纵肋,不容许钻孔。④ 箱梁进入孔的尺寸是600 mm×300 mm,机具必须能通过此孔;箱内空间有限,机具的装拆及
操纵至多只容许两人同时工作。TRRL 将机具的研制发包给制造工程研究所(Produc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ion)进行。条件是:机具不能用人工手持(因总修补长度达
50 km,历时很长;而在焊接完成之后,对于坡口尺寸又无法检查,这就不能依靠手持工具);每次铣削长度为 1 m(在不中断行车条件下,为了安全,每次所能铣去的焊缝长度至多只能是 1 m)。最后采用的设备,是用立在箱梁底板的门架(其柱的长度可用气缸及压缩空气调节),在门架上面装设轨道,在轨道上设置装有机具的跑车,让机具通过可调节的球面支承抵紧桥面板和纵肋,而铣削深度都以相对于桥面板和纵肋来决定。在将这套设备在实验室和实桥反复调试并修改之后,乃决定采用。其铣削速度是20 mm/min;对每一长4.57 m的纵肋,需耗40个工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