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早期,铁只能用作受压构件。钢材性能的提高,特别是抗拉强度提高,使得大跨梁桥成为可能。此时木桥建造技术已相当发达,特别是各种结构形式的桁架桥,因此钢桥发展初期大量吸收木结构建造的经验。因此首先简短概述木桥的发展。
1.木 桥
古罗马人(恺撒和图拉真时期)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上曾修建了跨度较大的木桥,中世纪木桥变得非常流行,但很少能保存下来。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首次对静定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桁架和框架结构,后来被称为帕拉第奥式桥(Palladian Bridges)。
木桥全盛期在18世纪后半期,许多人如瑞士的顾本门(Grubenmann)和里特(Ritter)、法国的戈泰(Gauthey)和德国的韦伯金(Carl Friedrich von Wiebeking)提出了许多跨度超过100 m的结构形式。此后木桥的发展转移到美国,但美国缺少有经验的木匠,只能使用标准化预制梁段和简易接头建造桥梁。尽管如此,美国还是建造了很多大跨桥梁,尤其是铁路桥,主要桥梁形式为桁梁桥(图1.13)或被广泛使用的由汤(Town)发明的横向预应力桁架梁(图1.14)。许多木结构设计应用于钢桁架桥中,直到19世纪末因钢材性能提高,木桥才逐步被钢桥取代。
图1.13 高架桥结构
图1.14 横向预应力桁架梁
19 世纪前半期,钢桥一般采用桁架结构,尤其在美国,主要原因是桁架结构成本低。但由钢板组成的箱梁桥在欧洲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英国不列颠尼亚桥。1844年,罗伯特·史蒂芬森(Robert Stephenson,乔治·史蒂芬森之子)负责连接伦敦和威尔士北部安格尔西岛的铁路线上跨越梅奈海峡(Menai Straits)和康威河的桥梁工程。与其父自学成才不同,罗伯特·史蒂芬森接受了良好的教育,27 岁时便开始管理他父亲的机车工厂,同时成为英国著名的铁路和桥梁工程师。梅奈海峡桥备选方案有拱桥和链杆悬索桥(托马斯·泰尔福曾于 20年前在同一地点采用此桥型),史蒂芬森通过对圆形、椭圆形和矩形箱形梁的1∶6模型的试验后发现:使用矩形箱形梁跨度可达 142 m。于是他决定采用矩形截面箱梁(宽 4.4 m、高9 m),列车从箱形梁内部通过(图1.15 和图 1.16)。该桥为四跨连续梁(70 m+142 m+142 m+70 m),耗费锻铁10 000 t、铆钉350 万颗。单跨梁段在岸边预制,然后船运并吊装至设计位置。梁体的制作和拼装都有创新。当不列颠尼亚桥在1850年竣工时,史蒂芬森并未意识到他对箱梁桥建设发展的贡献。90年后才出现第二座相同跨度的箱梁桥。不列颠尼亚桥完美服役了120年,直到1970年毁于一场大火。同一时期,史蒂芬森还在康威河上修建了第二座箱梁桥,但跨度比不列颠尼亚桥稍小。
图1.15 建设中的梅奈海峡桥
图1.16 梅奈海峡桥截面
2.直线桁架梁桥
如前所述,美国钢桁梁桥深受木桁架结构的影响。尤其前期只有使用平板构件时,为减小板的屈曲长度,汤设计了格构梁,其表现出良好的静力性能,不久便应用于大跨桥梁。其中跨度最大的是德国1857年建成的维斯瓦河上的特切夫桥(Dirschau Bridge,今波兰),如图1.17,是由伟大桥梁工程师卡尔·伦茨(Karl Lentze)修建的6跨(每跨131 m)单线铁路桥,采用密集格构梁结构,他的设计深受不列颠尼亚桥的影响,如箱形截面和支柱式桥塔。但特切夫桥锻铁用量较低,每米8.3 t,而不列颠尼亚桥每米12.5 t。
图1.17 特切夫桥
第一座现代锻铁桁架桥是1862年竣工的瑞士弗里堡格蕾菲高架桥(Grandfey Viaduct),每跨49 m,共7跨,架设方法是桥墩上顶推施工,如图1.18,尽管结构形式上与美国木制高架桥(图1.13)很相似,但它是第一座真正的现代桁架铁桥。新的结构分析方法推动了桁梁桥进一步发展。德国工程师卡尔·库尔曼(Karl Culmann)曾去美国展示他提出的新的木桥和铁桥结构形式,还发展了图解结构分析方法,并于1860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任教时发表了这些成果,为桁梁桥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当时典型的桁梁桥是维也纳施塔德劳的多瑙河桥,建于 1870年,5跨连续梁桥,每跨80 m,图1.19为其施工过程。
图1.18 格蕾菲高架桥
图1.19 多瑙河桥
埃菲尔将桁梁桥发展到极致,他为法国和葡萄牙建造了大量铁路桁架梁桥,如葡萄牙贝拉—阿尔塔(Beira-Alta)线上的特雷佐伊桥(Trezoi Bridge,1879—1881年,图1.20)。其中最大跨桁梁桥是埃沃莱班(Évaux-les-Bains)附近的塔尔代桥(Viaduc de la Tardes),主跨105 m(72 m+105 m+72 m)。欧洲铁路直线桁梁桥形式多样,但倾向于更简单的静定结构,如三角桁架,例如建成于1938年的德国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的莱茵河桥,如图 1.21,为公铁两用桥,跨度为 175 m 和117 m。
图1.20 特雷佐伊桥
图1.21 莱茵河桥
3.曲线桁架梁桥
为提高桁架各杆件经济性,出现了各种曲线桁架梁,如抛物线梁和鱼腹梁。鱼腹梁在德国被称作泡利梁(Pauli Girder),此类梁受力均匀,弦杆轴力沿桥长几乎不变,由铁路工程师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泡利(Friedrich August von Pauli)提出,他后来成为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第一座泡利梁桥是建成于 1857 年的跨越慕尼黑伊萨尔河(Isar)的铁路桥,跨度为 53 m,如图1.22,由海因里希·戈贝尔(Heinrich Gerber,1832—1912年)设计建造,他后来成为德国一位伟大的桥梁工程师。戈贝尔为泡利梁的设计和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因悬臂梁桥而闻名于世。19世纪德国伟大的桥梁工程师施威德勒(Johann Wilhelm Schwedler)设计了德国广泛使用的抛物线桁架梁,也被称作Schwedler梁,其斜杆不受压。
图1.22 伊萨尔河铁路桥
普利茅斯索尔塔什铁路桥是一座大跨鱼腹形梁桥,也被称作皇家艾伯特桥(Royal Albert Bridge,图1.23和图1.24),建成于1859年,共两跨,每跨139 m,上弦杆为铆接板组成的椭圆形截面(长轴 5.2 m,短轴 3.7 m),下弦杆由铁链组成。由于施工困难,这种类型桥梁没有继续发展。该桥由英国著名铁路工程师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建造,他是当时最富创造性的工程师之一,他父亲修建了第一座通过英国泰晤士河的隧道。布鲁内尔在法国完成学业后,成为泰晤士河隧道工程项目的一名助理工程师。后来他修建了两座链杆悬索桥,还为跨越大西洋设计了第一条最大的蒸汽船,同时他还参与了许多土木工程项目。
鱼腹梁因在施工方面有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德国桥梁,如维斯瓦河上的特切夫二桥,由施威德勒于1891年建成,为6跨双线铁路桥,每跨131 m,结构用钢量和1857年建成的特切夫一桥(单线铁路桥)基本相同,如图1.25。
图1.23 皇家艾伯特桥
图1.24 建设中的皇家艾伯特桥
(www.xing528.com)
图1.25 特切夫二桥
德国桥梁工程师赫曼罗斯(Hermann Lohse)还设计了双拱桁架梁(Double Bow Girder Bridge),又称为罗斯(Lohse) 梁。双拱桁架梁是介于鱼腹梁和系杆拱结构之间的结构形式,由两个垂直构件连接的桁架弦杆组成。最著名的桥例是 1872—1892 年间修建于汉堡的 5 座易北河桥(Elbe Bridges)。这些桥梁结构相似,都是3~4跨,每跨约100 m,如图1.26和图1.27。
图1.26 易北河桥
图1.27 易北河桥
抛物线形桁架体系也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德国大跨铁路桥中。建于1868年的荷兰库伦博格(Culenborg)附近的莱克桥(Lek Bridge)长期以来都是此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也是首次采用钢材的桥梁,由德国工程师卡斯帕·哈尔科特(J. Caspar Harkort)修建,主跨为 155 m,跨中梁高20.5 m,如图1.28。
图1.28 莱克桥
4.悬臂桁梁桥
19世纪前期几乎所有桥梁都是简支梁,即使是多跨桥在桥墩处也会被分成简支形式。当然,当时的工程师不敢利用连续梁桥的超静定行为的优势,也许他们也清楚基础沉降会给连续梁带来不利影响。德国的海因里希·戈贝尔提出了在连续梁设铰(一般在零弯矩点处),可以消除基础沉降的影响,这种梁被称为戈伯尔梁(Gerber Beam)。海因里希·戈贝尔是德国最著名的桥梁工程师之一,任职于巴伐利亚皇家铁路局,管理德国著名钢结构公司,第一个提出了铁路桥疲劳设计准则(S-N曲线),为钢桥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基于戈贝尔梁的设计原则,后来发展了悬臂桁架梁桥,通过在桥墩处增大桁架梁高,无须临时支架,悬臂就可以直接拼装到跨中,因此对深水桥梁非常有利。苏格兰福斯桥是最著名的悬臂梁桥之一,修建于 1883—1890 年,主跨为 521 m,是世界最长的悬臂桁梁桥,如图1.29。福斯桥首先由托马斯·鲍奇完成设计。他是一位著名桥梁工程师,设计了总长3 200 m的泰河铁路桥。该桥为多跨桁架桥,主跨 75 m,1879年由于强风暴而垮塌,垮塌时一辆火车正通过桥梁,造成72人死亡,因此鲍奇无法继续福斯桥的工作。接手福斯桥的本杰明·贝克(Benjamin Baker)和福勒(J. Fowler)不得不向公众展示他们的静定结构设计原则并证实结构的安全性,如图1.30。这座桥被认为是宏伟的工程杰作,桥墩处桁高106 m,主要管件直径3.7 m,全桥共用42 000 t钢,施工现场最多时有4 600名工人进行施工,如图1.31。福勒是著名铁路工程师,是伦敦地铁建设的先驱,后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主席。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上的魁北克桥吸收了福斯桥的建设经验。魁北克桥也是悬臂梁桥,结构形式与福斯桥很相似,主跨为 549 m,跨度仅比福斯桥大27 m,历经12年于1917年竣工,施工过程中还出现2次垮塌事故,这表明悬臂桁架桥跨度已经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极限。1940年建成的加尔各答豪拉大桥(Howrah Bridge),主跨为 455 m,是第四大悬臂梁桥,如图 1.32。尽管后来还出现悬臂桁架桥梁,但已经不是完全的悬臂结构了。
图1.29 福斯桥
图1.30 贝克和福勒展示福斯桥结构设计
图1.31 福斯桥施工过程
图1.32 豪拉大桥
关于桁架桥在美国的发展情况,斯夸尔·惠普尔(Squire Whipple)基于木桁架桥的经验,发展了铸铁和锻铁桁架桥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成为“铁桁架桥之父”。1841 年,他的第一座抛物线形桁架桥建成,随后被广泛应用。1847 年,他出版了关于桥梁建设的书籍并提出了梯形桁架桥,被称作惠普尔桁架。惠普尔于 1852—1854年修建了两座跨度为 45 m 的铁路桥,弦杆由锻铁连杆组成。随后几年,林维尔(Linville)把这种弦杆逐步更换为钢眼杆,跨度得以增大,跨度最大的桥梁为1876年建成的辛辛那提俄亥俄河上的铁路桥,主跨为 155 m。当时最大的简支桁架桥是一座跨越辛辛那提俄亥俄河的弓弦式(Bow-string)桁架桥,由布斯卡伦(Bouscaren)于1888年建成,跨度为 165 m。1877—1889年,美国还修建了主跨达165 m的悬臂梁桥,这些桥采用临时支架架设,例如横跨肯塔基河的高桥(High Bridge)和波基普西的哈德逊河大桥(Walkway over the Hudson)。
5.箱梁桥
不列颠尼亚桥之后,箱梁桥跨度一般不超过30 m。但焊接工艺的发展为钢桥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焊接技术始于1925年,对钢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公路桥。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脆断事故后,桥梁跨度快速增长,如1948年建成的莱茵河上的道伊泽尔桥(Deutzer Brücke),跨度为99 m+196 m+99 m,如图1.33。
图1.33 道伊泽尔桥
6.系杆拱桥
系杆拱桥类似梁式结构,主拱与曲线桁架的上弦杆行为相似,而桥面系(Deck Girder)则相当于下弦杆。拱和桥面系由吊杆相连,和真正的桁架结构相比,当单跨桥面很宽或承受很大荷载时,这种结构具有很大优势。系杆拱桥归类为梁桥是因为其主要静力行为更倾向于梁而不是拱,例如当受到竖向作用时,竖向作用被传递给桥台。这种桥梁在过去经常使用,尤其是荷载较大的铁路桥。第一座大跨桥是1899年修建在汉堡的易北河(Elbe River)上的桥,共4跨,每跨100 m。1906—1910 年,德国科隆的霍亨索伦桥(Hohenzollern Bridge)建成,跨度为 102 m+165 m+102 m,如图1.34。1915年,易北河铁路桥的老旧罗斯型梁需要更换时,也采用了系杆拱桥,如图1.35。
图1.34 霍亨索伦桥
图1.35 更换为系杆拱的易北河铁路桥
7.斜拉桥
和系杆拱桥类似,斜拉桥也被归为梁式结构。斜拉桥力学行为本质上是弹性支承的连续梁。斜拉索沿桥面在索梁连接处提供弹性支承,只有竖向作用传递到基础,因此可以实现大跨。斜拉桥是近几十年才得到蓬勃发展的桥梁形式,源于德国,第一座斜拉桥为1957年建成的杜塞尔多夫的西奥多霍伊斯桥(Theodor Heuss Bridge),跨度为108 m+260 m+108 m。此后莱茵河上修建了很多斜拉桥,只是桥塔和斜拉索布置不同,例如西奥多霍伊斯桥的索面为竖琴形(图1.36),而波恩北桥(North of Bonn Bridge)的索面为密索扇形索面(图1.37)。
图1.36 西奥多霍伊斯桥
图1.37 波恩北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