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出在天津有很大的市场,全市有娱乐场所152 家,旧剧艺工作者2700 多人。剧种有京剧、评剧、越剧、秦腔、梆子;曲艺有大鼓、相声、杂技、魔术等,每天观众近10 万人,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阿英在关心、团结广大艺人,改造戏曲工作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解放初期,有的艺人没饭吃;有的因旧节目内容不适应,一时又来不及创作,演出和生活发生了困难。在“剧场要维持,剧团要存在,演员要生活”的情况下,阿英积极设法通过组织给以适当安置,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大力进行戏剧改革的推陈出新工作。他与同志们先后帮助建了京剧、评剧、曲艺三个公会,三处重点实验剧场,并组织1400 多旧艺人轮流参加学习。创作了100 多个新剧本,演出新剧4000多场,新曲艺100 多段。
工作中,他一向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处处采取和人商量的态度,加上知识渊博,通晓业务,不少艺人对他都心悦诚服,尊敬他称他为“老师”。每逢外地艺人来津、离津,他往往亲自到火车站迎送,并对身边干部说:“要尊重人家是艺术家嘛!”有位30年代落魄的老 导演路过天津,友人们凑钱请他吃饭,阿英也算一份,并坐在下首席位上。有人认为以他这种身份不宜这么随便,他却毫不在意。有位京剧艺人境况潦倒,在一家歇业的影院小舞台上演出,那时还无国营京剧团,阿英便几次帮她搭班子,使她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1950年3月30日至4月6日,名演员言慧珠在中国大戏院主演阿英创作的改良京剧《洪宣娇》,也得到他不少帮助。
他在报上先后发表了20 多篇有关戏改的文章,如《戏改思想的一年间》、《建立戏码检讨制度》、《“断桥”上的三种思想》、《关于〈四郎探母〉》、《谈〈貂蝉〉》、《谈〈连环套〉》等,对戏改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后来,他把这些文章校编成册,题名《剧艺日札》,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了。
为了推动戏改工作,1950年2月16日他领导创办了一份风格新颖、独特的文化小报《星报》,报头请郭沫若题字,他亲自写了《开场白》,阐述办报的宗旨“:我们希望通过这张小报和读者共同在实际生活中,来建立健康的、新的趣味,和读者并肩追求,这样的娱乐才是有利于人民的。”周扬、茅盾、老舍、田汉、欧阳予倩、曹禺及王瑶卿、程砚秋等都为报题了词,有的并热心撰稿。他也写了不少文章。报纸销往各地,南至江苏,北至大连,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951年4月23天津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和琴师程树棠在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活动中遭到空袭,光荣牺牲。阿英得知这个消息,极为痛心。他想起常宝堃行前向他告辞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在追悼大会上,常宝堃父亲常连安大义凛然地要大家不要悲伤,应为常宝堃二人的英勇牺牲热烈鼓掌,此情此景他激动不已。在沉痛的日子里,他参加了全市送殡及掘土培柩活动,并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了悼念文章《继续完成常、程二烈士的遗志》。
1951年夏,郭沫若夫妇到天津,阿英和李霁野、方纪陪同,一起游览了新建的水上公园,在小船上谈笑风生,合影留念。(www.xing528.com)
不久,他离开天津,调任华北文联主席,后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1977年6月17日不幸逝世。
天津文艺界领导王雪波、赵魁英及名演员骆玉笙、裘爱花、筱少卿等不顾路途遥远,特地赶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向这位“老局长”作最后的告别。
作者简介:钱小惠系阿英同志之子,应我会要求撰写了解放初阿英同志在天津发展文化事业的珍贵史料。
(师静淑征集)
【注释】
[1]大会后改十四日召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