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一中凌志门
建水的教育始于元,盛于明,承于清。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委派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省平章政事后,他恪守儒家信条,强调“为政以德”,提倡兴建孔庙,为儒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建水最初的教育功绩,还应该归功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广西道宣抚使张立道。元十七年(1280年),建水置临安广西道宣抚司,5年后,张立道在建水兴建文庙,创立了庙学,成为云南继昆明、大理后兴建的第三所学府,也成为滇南官府兴办教育之始。此后,明代相继开设了临安府学和建水州学于文庙内。其间,书院云涌,义学兴盛,私塾增多。尤其是设立于明代的作为云南提督学政定期举行院试考场的学政考棚,每年迎接来自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州)、普洱(今普洱市)的考生参加考试,成了四府生员科举的战场,更是迅猛地推动了建水古代教育的发展。而给建水教育带来历史性影响的,是明洪武年间的文学名士、山西布政史韩宜可和右参正王奎。两人被贬谪至建水后,在文庙讲学达16年之久。两位先贤“师表于兹十有六年矣,于是士习始变,人文始著”,使儒学在建水这一边疆小城得到广泛传播。此外,谪戍来滇的著名学者、状元杨慎亦两度来建水寓居讲学。据统计,自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水出现第一个进士起,明清两代,建水共出文武进士110名,仅次于昆明和大理,出文武举人1273名,仅次于昆明。建水知州陈肇奎《重修学宫记》的“滇南虽僻处天末,建(水)又滇之极边,然观风被化不异中土,迩来科甲云起,秋榜几分云(南)省之半……亦学校培养之力也”。记载了建水古教育史上“临半榜”的殊荣。
受儒家优秀传统思想的影响,古往今来,建水人文气息浓厚,文人荟萃,学风大盛,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民国元年(1912年),建水共有高、初等小学10所;民国4年(1915年),全县小学发展到39所,学生1666人,教职工131人;民国6年(1917年),县长丁国梁和地方官绅倡议创办县立中学,以县城东门外茭瓜塘街焕文书院为校址,后于民国17年(1928年)迁入城内崇正书院。当时,云南省的中学校除省立、郡立的外,县立中学这还是第一所。
民国20年(1931年)下半年,云南省教育厅为推广边地教育,决定在建水创办省立临安中学,选定建水文庙为临安中学校址,于民国21年(1932年)8月开始招生,正式办起省立临安中学,招生范围是建水(含原属建水所辖的元阳、红河、绿春县)、曲溪、石屏、开远、蒙自。建水县立中学师生归并临安中学办理;民国23年(1934年),建水设立省立临安师范,与临安中学分办合设。
民国27年(1938年)8月,留日学生、云南大学讲师刘宝煊回家乡建水,在崇文书院创办县立师范学校,招收特种师范和简易师范各1班。民国31年(1942年)春,县立师范学校改为私立建民中学。(www.xing528.com)
至民国38年(1949年),建水共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87所;中学教职工73人,小学教职工326人。
20世纪七十年代,历经“文革”后的建水教育逐渐走上正轨。1994年全县实现了“普及六年制教育”目标;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县。之后,建水的中考、高考成绩一直居于全州前列。“十五”期间,随着教育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成,建水在全州教育系统首开计算机联网办公的先河,为8个项目学校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电教室,提前5至10年完成原定教育技术装备计划,使建水县的教育技术现代化装备水平跃居全州乃至全省前列。
至“十二五”末,建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1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普通中专1所、职业中学1所、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155所、小学教学点67个,幼儿园7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9所,民办幼儿园45所)。各级各类教职工6948人,其中专任教师5733人。2015年认定学科带头人36人、骨干教师59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95158人。
七百多年来,建水教育无愧于“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党政兴教、社会重教、各界支教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教育的辉煌成果,更为建水教育这绚丽的历史画卷抹上了亮丽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