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遗产团山村
团山,是城西边13千米的一个汉族村庄。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三为张姓。其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贸易入滇,寄居临安府城西门外蓝头坡,后见团山“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境”,遂三迁至此,迄今600余年。清末,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有的挣得钱财,便回村掀起一股大兴土木的建房热。现存15座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都是清光绪末年和民国初期建成的,堪称“民居博物馆”。2004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将云南建水团山民居列为“世界百大濒临危险文化遗址”。
这些民居多二进院,皆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组合体,也有一、三进院的。进内一看,满眼的木石雕刻、诗词书画,琳琅瑰丽,精美绝伦,雕梁画栋,滤粉贴金,让人应接不暇,百看不厌,其文化内涵十分深厚丰富。
雕刻、书法、绘画,是这里民居建筑群体最引人注目的“三宝”或“三绝”。先说雕刻,木雕、石雕、砖雕,应有尽有。尤以木雕占多,几乎达到充栋盈庭、无处不有之势。门楼的梁坊上,廊檐的额坊上,格子门、格子窗以至斗拱、雀替上,精工雕镂出“二龙戏珠”“双狮滚球”“双凤朝阳”“鹊登高枝”“竹报平安”“麟吐玉书”“犀牛望月”等图像。屏门和窗牖上更有镂空三至五层的戏文人物活动场景,如“伯牙抚琴,子期知音”,“梁祝十八相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以及“五子连科、五女庆寿”等等,所雕禽兽和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金光灿灿,玲珑剔透,耐人寻味。在一户民宅的堂屋廊檐额枋上,一字排开地雕琢出八仙过海形象,当中簇拥着老寿星,称“八仙拱寿”。据称这些艺术珍品出自相邻的通海县木雕艺人高应美(1867—1933)和他徒弟之手。从木头上镂下来的木渣,要用戥子称,一钱木渣要付一钱银子。石雕多刻在柱础、水缸和门楼的须弥座上,砖雕图案也精彩。(www.xing528.com)
书法、绘画是团山民居的另外两绝。这里房舍建筑的一个特点是庭院内面的堂屋、两厢的隔墙,全用木板制作,便于在上面作书绘图。凡是木门窗上,夹门夹窗的板壁上,门楣窗楣隔板上,乃至廊檐下的木枋上,无不满布书法和绘画,反映出屋主人追求高雅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书法多为古诗词、古文楹联、名篇片断、为人准则、处世格言和富于哲理性的警句等。绘画有竹菊梅兰、花卉翎毛,亦不乏珍禽异兽、山水人物,其品位之高之雅,不惟百年前,就是当今,亦属上乘。其文化氛围之浓烈,是其他民居所无可比拟的。人在其中,如置身于万卷诗书,举目可读,俯仰皆是;又仿佛进入诗书画廊,赏玩不尽,回味无穷。这些书画作品均为清末民初建水以至滇南知名书画家所作,其名在地方志中可以找到,并非建筑工匠所涂,皆隽茂俊逸,秀拔优美,风格迥异,且布局得体。这些文化遗产,多已被岁月湮没,有幸在这里得到保存。
村里的传统民宅中,以张家花园最有名。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于清末。房舍布局为“四合五天井”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好,保存完整的庄园式建筑群。房舍坐西朝东,门楼筑有防御工事,后有并列两道“八”字花大门,门内天井、过道连通前、中、后三个大院。前院为花厅,雕梁画栋,花格窗和雕镂屏门精致。前有青砖粉墙“三滴水”照壁。院内铺青石板,置花台、石缸,栽庭荫花木。中院厦廊环绕,庭院宽敞,中间有水池,池前梅花石雕的勾廊望柱,雕镂精巧。池上建祠堂,五开间,卷棚顶,敞廊,雕梁画栋,尤以雕工精巧的花格门窗,古色古香。铺地、柱础、窗下坎墙、门垛和照壁,都极富特色。假山堆置于屋后空地,其上绿荫笼盖。
有不少法国旅游者探访团山民居后,面对被时光冲刷得油漆斑驳的雕刻和墨迹暗淡的中国书画,发出这样的感叹:“沧桑美,残缺美,是真正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