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外要津九司桥-建水史话

江外要津九司桥-建水史话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司桥在城西2.5千米处,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三拱石桥。为此,封建统治者为方便土司过往,在通往江外驿道的泸江河上架起木桥,取名“九司桥”。乾隆三十三年泸江河泛滥,九司桥又遇洪水袭击塌毁。乾隆四十年重建为三孔石桥。今天的九司桥,依然非常坚固。2012年2月,九司桥被建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外要津九司桥-建水史话

九司桥在城西2.5千米处,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三拱石桥。这座桥长5米,宽6.2米。高约6米、桥孔跨度为5.1米,虽谈不上装饰华美,但在建水诸多桥梁中,却是一座极富政治意味的桥梁。

此桥的建盖,还得先从封建中央王朝在边陲推行的政治制度说起。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将金朝兴平定临安后,封建朝廷为控制这片“北抵澄江、西连楚雄”“南邻交趾”的边徼重地,即将府治移至建水。临安府下辖4州5县9长官司,临安府作为统治中国西南边陲广袤地域的中心,成了一个边陲重镇。但是,临安府城通往红河南岸的道路则十分艰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封建统治者在实施“恩威并重”并竭力拉拢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治策略之时,亦修桥铺路,设置驿道,以便加强对红河南岸地区的控制。然而,在通往土司领地的府城西部五里许,既有泸江河阻隔,其后又是一片沼泽之地。为此,封建统治者为方便土司过往,在通往江外驿道的泸江河上架起木桥,取名“九司桥”。但木桥架好之后,并不耐久,若遇“雨集水涨,往往漂没,人多望洋兴叹”。地方绅耆为达长久之计,“遂弃其木而易石”。但桥建好之后,因泸江河弯曲阻沙,水势过大,“水壅川决”,不久便被冲毁。为此,官府派出人员,将桥“自北移南”,南部沙淤之田改为河道,旧桥之地改为良田,并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治河堤,在新开辟的河道之上建桥。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泸江河泛滥,九司桥又遇洪水袭击塌毁。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为三孔石桥。桥两端有引桥,桥头各置一对石狮,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关于九司桥,民间有一个离奇传说:以前九司桥上有个小亭子,亭子里面有个用石棚遮盖的宝贝——石鱼,石鱼嘴里会滴水,路过的人可用放在石鱼嘴下的土碗接水解渴,后来法国人修铁路,把石鱼取走了。听说这石鱼曾在香港出现过。(www.xing528.com)

今天的九司桥,依然非常坚固。其石条镶砌的石栏,保存非常完好,桥头的一对石狮子,还在默默守望,似乎在回忆着那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岁月。

2012年2月,九司桥被建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